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引起全球注目。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加以重申。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升和定位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只有保持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

一 “稳”与“进”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新与旧的交替和质与量的统一的观点,奠定了经济工作中稳与进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基础。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存量,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结构,表现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具有稳定性和均衡性;增量则是在前者“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进取”得以实现。例如,我们讲在效益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就是这个道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最准确地表达了这个辩证关系。

在201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内涵,指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定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在同一讲话中,他高度概括性地揭示了这一关于工作总基调的表述中,体现的是“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通报有关情况 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人民日报》2014年12月6日第1版。在2015年12月10日的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这一工作总基调与整个经济工作的辩证关系,即“战略上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关键点”《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通报有关情况 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第1版。。正是由于对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与推进经济工作方法论实现了高度统一这一特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以稳定经济运行为重点的“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调和大局,把这个大前提确立下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才能守住资源、环境和生态底线,守住民生底线,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国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不够高。从这些方面着眼和入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存量中的问题,就是工作总基调对“稳”的要求。

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正是立足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央作出了着眼于整体政策方向与具体政策定位相统一的要求和部署,即分别从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予以具体贯彻落实。

二 以“稳定”立大格局

稳中求进的“稳”字,首先是宏观政策要稳。作为新常态特点的增长减速,主要不是需求侧冲击造成的,而是特定发展阶段上符合规律的供给侧的增长速度换挡。因此,“稳”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不要进行需求侧的强刺激,避免形成经济泡沫从而酝酿金融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适应新常态、树立大格局的政策基点,从而做到稳定预期、稳定信心,从而防范系统性风险。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的“稳”字,也要求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在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前提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稳定增长速度的内涵。经济增长预期以新常态下潜在增长率来确定,实际增长速度不突破潜在增长率下限,同时也不超越潜在增长率加上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效应和推进改革效应决定的上限,就是增长速度的合理区间。根据作者的估算,在“十三五”时期,这样一个符合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合理速度区间,应该在6.2%—6.7%, “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不再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个二元经济发展阶段,传统增长动能逐渐式微,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现象。伴随着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越,以人口红利为特点的传统动能不再能够支撑以往的经济增长,而越来越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我们不应该期待潜在增长率回到过去四十年接近两位数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新的增长动能尚未充分显现之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会比较剧烈,而从需求侧进行刺激并无助于此。因此,以潜在增长率为下限确立速度预期,就是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稳定、效益和质量不会降低的中高速增长。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稳”的落脚点。在新常态下,一方面增长速度下行使得可供分配的蛋糕增量变小;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企业的优胜劣汰,会使部分劳动者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冲击。因此,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落脚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发展的共享性,加大再分配力度,实现脱贫攻坚和社会政策托底,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更有获得感,是稳中求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 以“进取”定新方位

稳中求进既是经济工作方法论,也是对预期达到的一种经济运行格局的描述。“稳”是为了求“进”,既“稳”且“进”则是一种格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几个显著特点中,速度换挡是对特定现象的描述和解析,也是适应新常态的认识前提,而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达到增长动能的转换,则是引领新常态的预期要求。因此,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大逻辑,结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共同构成了引导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跃升的方法论。在稳定的前提下,把握好度和节奏,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动能,才能最终把新常态引领到新方位。

在改革开放期间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劳动力充分供给、人力资本较快积累、资本回报率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改革开放将这些特征转化为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则带来高速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兑现,实际增长速度符合这一时期具有的潜在增长率。随着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双双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在2010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到达峰值、人口抚养比下降触及谷底,中国经济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传统增长动能加快消失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这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寻求和挖掘新的增长动能的必然要求。

因此,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逻辑和路径,就是在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一方面接受新的潜在增长率,降低增长速度预期,稳定经济运行;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中现存的体制性障碍,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到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由此看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增长动能的转换,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导致潜在增长率的提高,表现为改革红利。按照这个逻辑和路径,稳字当头,进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