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野外生存的概念、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野外生存的概念
野外,是与人类的居住环境相对应的其他地域。生存,是人类维持生命的所有行为的组合。
我们可以将野外生存理解为:在人迹较少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人类维持生命的所有行为的组合。野外生存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二、野外生存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实就是一部野外生存史。为了能够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早期的人类逐步创造了各种野外生存方式,培养了野外生产技能,比如采集食物、寻找水源、钻木取火等。
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时期,人类的商业活动和生存活动基本上是依靠人的体力去完成的,如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等。早期人类面临的是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
近代以来,战争与野外生存这个主题更是密不可分。在长期的野外作战中,地质、气候、食物、水源等野外环境因素既可以成为一支部队的取胜之道,也有可能让一支部队彻底落败。
近代的探险与科学考察活动是人类主动重返野外进行工作,探险者和科学考察人员已开始逐步配备专业化的野外生存工具,并专门进行野外生存技能的训练。
三、现代野外生存活动的发展概况
1.国外野外生存活动概况
近30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已逐渐成为年轻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人们厌倦了繁杂的娱乐场所和喧闹的城市生活,开始热衷于以个人、家庭、团队的形式去一些原始的、人迹罕至的地方,通过野外生存活动来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
目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非常普及,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休闲类的有野炊、露营、爬山、游泳等;尝试类的有穿越沙漠、穿越丛林等;挑战类的有穿越极地、征服高山以及带有竞赛性质的比赛,如美国电视台主办的“生存者系列”活动。除了社会上自发的和有组织的野外生存活动外,很多国家还把“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列入学校的教育科目中,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教育课程。
2.国内野外生存活动概况
目前,我国的野外生存活动发展处在初级阶段。我国开展野外生存活动的时间比较晚,早期只限于登山运动员以及从事地质、勘探、林业等方向的机构和工作人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的休闲观、体育观开始进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登山、攀岩、漂流、冲浪、攀冰、穿越、定向、远足、越野、溯溪等野外生存活动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体现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我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悄然兴起,并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迅速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休闲和体育活动方式。
野外生存活动多数带有探险性,其活动强度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野外生存活动能够达到拥抱自然、挑战自我的目的,能够培养个人的毅力以及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提高野外生存能力的效果,因而深受青年人的欢迎。野外生存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野外生存活动在我国已有了庞大的参与人群,户外运动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许多专业的户外活动机构、中介、运营组织已经成立,活动方式既有个体自发组织、俱乐部的会员组织,也有旅行社组织。广东电视台连续多年举办的“生存大挑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节目收视率极高。人们对经常参加野外活动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户外发烧友”“暴走族”“背包族”“驴友”等。另外,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野外生存自然资源环境,这为野外生存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目前,户外活动从业者普遍认为,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户外活动与学校教育将进一步融合,这将促使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在不久的将来,野外生存活动在我国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