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教学方法范式及创新探索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大学生的宣传和教育重任。为增强该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本文着重总结了“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形式,对其成效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概论”课教学方法范式分析
按照“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内涵,结合现有技术和教学实践的运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课堂内教学法、课堂外教学法、虚拟教学法三种基本的形式。课堂内教学法便于学生参与,课堂外教学法贴近现实生活,虚拟教学法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三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大系统。
1.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课堂教学方法是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以书本为教学内容,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也是最普遍、形式最灵活、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教学形式。新方案实施以来,我们在“概论”课课堂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形式:
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一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件)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深入浅出、具体直观、开放性强,因此,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育部2008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案例解析》优秀教案一书,在课堂上运用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运用单一或多个原理来分析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在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有时会出现案例教学不当的情况:一是案例与教学内容关系脱节。为了案例而教学,脱离内容甚至超出大纲。二是案例选择与学生主观条件不适应。由于学习能力、态度方面的原因,有些案例不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同。三是教师处理案例技巧欠缺。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选择案例,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和争辩,循循善诱。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第二,互动教学法。互动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命题,进行有准备的互动,常见形式是专题讨论课;另一种是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再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重点、难点研究和学生讨论水平的总体评价,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诱导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将讨论走向深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民主和谐、密切合作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当然,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互动讨论的安排时机、讨论主题的发掘、讨论的有效组织等问题;其次,要认真探索预防课堂互动中可能出现的冷场、学生参与度低等教学困境问题的机制,确保课堂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观点碰撞,场面热烈但不混乱;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互动讨论的成果书面化,最大限度放大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
第三,模拟教学法。“概论”课的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模仿,扮演相关的角色,在感悟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教学的模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认识和把握某个问题上的多种角度,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信息量的获取,并从中受到教育。学生模拟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安排、组织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教学内容独立或合作进行学习研究,自主制作教学课件,然后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公开授课。这种学生模拟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模拟教学活动中提高知识储备水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理论知识讲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模拟教学的内容要适量,不宜冲淡正常的教学计划。
第四,影视鉴赏教学法。影视鉴赏,可以分为课内经典影视鉴赏和课外影视鉴赏两种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在课堂内组织学生集中赏析一些与“概论”课教学相关的经典影视教学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教学的专业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大多数学生在观赏《周恩来外交风云》后,深深地为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所感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关系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还需进一步探索,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渠道发掘优秀影视教学资源,并围绕“概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良好教育教学价值的经典影视片,逐步建立起一座优秀、实用的教学资料库。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影视片,要注意适时适量,处理好经典影视赏析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以经典影视赏析冲淡甚至完全代替理论教学。
2.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思考人生社会问题
课外教学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同样不可忽视,需要不断研究拓展,方能巩固课内教学成果。课外教学按照教学的内容、方式及特点,可以分为拓展阅读法、社会实践法、研究性教学法等主要类型的教学方法。
第一,拓展阅读法。读书学习是大学生扩大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程度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理论把握程度与水平高低。通过阅读实践,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有意义地而不是做作业式地来重复和重温前人的思维过程,来触发和投射现实的思考与共鸣。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有由理论学习向社会学习转化的内在的机制和凭借。在课外拓展阅读学习时,如何选择阅读书目非常关键。我们选择并推荐学生阅读以下几类书: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包括中西方在内的短篇精品,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我国领导人的著作,它们可以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与中国的客观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三是文学名著和历史专著,它们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完善心智,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第二,研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其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设计。它以课外小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获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知识的过程中,让有限的教学过程成为他们探究、质疑、思考的开始,用“问题意识”去整合他们的间接知识经验,并内化为个体切身的人生经验,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吸纳者变为主动的对客观世界的探究者,最终使学生实现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意义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研究性教学存在专题选择适度较难、专题研究涉及的重难点及复杂性不易把握、有效的教学制约机制缺乏等弊端,因此,还有待教学实践探索。
第三,社会实践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是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情民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按照实践的内容、方式及特点,可以分为社会参观调查、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在“概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更全面、更主动、更自由地介入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客体、单纯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的地位,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当然,受客观条件所限,社会实践教学还面临实践基地少、实践时间少、经费来源少“三少”问题。从主观来讲,对于领导不够重视、形式不够规范、内容不够科学“三不够”问题,只有逐步化解实践教学的困境,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依托多媒体教学平台、拓展虚拟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虚拟教学与现实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共同构成了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目前,大学生是我国互联网应用重点人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借助虚拟网络浏览网络新闻,进行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信、网上调查,制作个人主页,开设博客,参与网络论坛等,这些都是开展“概论”课虚拟教学的有效途径,为开展“概论”课虚拟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第一,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概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借助计算机系统,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频、动画等元素组合于一体,使多媒体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需要,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挖掘、选择、加工、集中和上传网络,以扩大“概论”课网络资源的信息数量;二是在分析网上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次采集与加工、筛选与判别、分析与排序、编目与检索,以保证“概论”课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三是在现实社会中,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及运用网络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合理和合法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增强利用网络资源信息的效果。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利用网络资源效果的前提条件,它成为影响“概论”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环节,也是制约网络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最突出的薄弱点就是“概论”课精品网站数量少,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性,内容不够丰富,更新速度慢,影响力不强。
第二,提高信息质量,实现引导功能。为了有效发挥网络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构建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富有使用价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并联合高校及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文化学者等参与,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一套健全的校园信息传播系统,开展宣传、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服务,不断强化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发挥网上论坛弘扬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功能。
第三,开设主题博客、课程聊天室。主题博客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交流,并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虚拟网络生活方式之一。博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共享精神和价值,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教学的有效载体。而网上聊天室具有在线深度互动交流的功能,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教师创设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思想表达和信息沟通平台,也是当前“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的崭新形式,其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面对这一崭新的虚拟实践平台,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开设与“概论”课程相关的主题博客,将大学生学习的心得体会以网络日志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再以公共性的形式实现互联网共享;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撰写、更新博客,使之达到培养能力、锤炼思想、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组织“概论”课教学名师担任课程聊天室特约嘉宾或主持人,扩大聊天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分析
总结“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如下成效:
1.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教育部组编的“概论”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法,按照教材的体例和结构进行讲授,则略显呆板,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他们在理论上较少迷信和盲从,这给“概论”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通过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模拟教学和影视鉴赏教学等方法,在全面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在内容上完全按照教材,采用填鸭式灌输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拓展了教学平台,提升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外教学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方面,课外学习形式多样、效果直观。尤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跳出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深入现实社会,目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具体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学生既能从中看到社会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又能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在亲身体验中深入思考,逐步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课外教学法在理论功底、知识结构、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在课堂外教学环节中的能力,才能占据主动地位,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虚拟教学展示了多样化教学风格,增强了教学的新意和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校园网在大学校园的渗透及普及,互联网络沟通无限的卓越功能使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广大师生使用率最高的教学资源之一。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互联网络运用于“概论”课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可信性、灵活性,大大拓宽“概论”课教学空间,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新意和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二是变难为易,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空;三是营造情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四是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完善“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学无止境,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同样如此,尤其是一些崭新的教学领域,还需深入研究,才能逐步把握规律,取得较好的实效。对此,我们只有解决好理论性与现实性、深度性与趣味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手段和规律。
1.从解决理论性与现实性统一关系出发,把握教学方法的目的
“概论”课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本身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教学方法创新中坚持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实践发展进程中,而且体现在其每一个组成部分中。教学中坚持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提高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坚持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统一。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讲解到位,使学生真正领悟其精神和真谛。其一,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全面、详细的阐释,包括背景、内涵、意义等;其二,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理论体系的构建逻辑进行说明,并对相关理论形态的超越之处进行有力的论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理想信念等问题相结合;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结合;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范围内涌现的理论和实践新问题相结合。
2.从解决深度性与趣味性统一关系出发,创新教学方法的手段
“概论”课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外交等多个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理论成果涌现出来。由于其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特征,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尽管备课很认真、讲解很到位,但是仍然极易出现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填鸭式灌输等现象,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提高“概论”课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开辟第二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参与性,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概论”课趣味性教学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趣味性教学章节、教学具体方法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只有形式和内容相契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把握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趣味性教学是手段,理论教育才是目的,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第三,要精准地拿捏好“度”。趣味不等于盲目迎合,不等于“泛娱乐化”,不等于庸俗低级,而是要通过创造生动活泼且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的目的。
3.从解决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关系出发,探寻教学方法创新的规律
在“概论”课教学中,政治性与科学性密不可分。政治性是目标,科学性是条件,科学性直接制约着政治性的实现。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该课程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概论”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灌输的主要途径,一切必须以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最终目的。
有效发挥“概论”课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导向功能,必须坚持课程的科学性。我们将政治性作为“概论”课的根本属性,并不否认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因为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尽管我们强调“概论”课的政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采取强制手段进行灌输,而是要做到以理服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回避各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非议和责难,也不能采取“贴标签”“扣帽子”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不同的理论声音。相反,我们更应该主动积极地介绍不同的理论观点,在分析、比较和批判中阐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在多元中实现统一,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对于“概论”课的教学规律的把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无疑这种规律的探索更加需要强有力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