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兼容
一、信息技术普及倒逼教学手段改革
目前,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日益成为拓展人们能力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早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就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成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向将有趣味性的图片、文字、声音、影视等嵌入PowerPoint之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转变。然而,信息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所说:“科技已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大学教育必须善用科技做出改变才能持续吸引学生。”如果我们漠视信息技术手段给大学生思维观念、行为习惯、联通表达方式带来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地挖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繁多的功能优势,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一直在简单的PowerPoint的程度上犹豫徘徊,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呆板、陈旧、僵化、滞后,不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发展、提升和普及,倒逼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手段变革等问题。
1.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超前与教师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据有关报道,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0亿,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5.38亿,有40%的人在访问互联网,其中六成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亿,已经超过了台式电脑的网民数量,微博客用户超过2.7亿。现在的高校学生几乎无一不使用手机,人均拥有1.3部手机,人均拥有电脑在80%以上,大学生无一不是网民。自从2007年6月29日iPhone在美国上市后,高校学生已经成为其重要消费群体之一。学生拥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之后,其学习、思维方式等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目前,教师主要是从网络中专门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信息(其中可能包括有的学生也在搜索的有趣信息),而不同的学生进入网络观看信息内容的情况是多元的,网络新闻信息时时都在更新,有可能出现教师一个人的信息量不如众多学生大的情况,这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一般老师讲的东西学生都较容易在网上搜索到,有的学生感觉老师(凭记忆力)讲的内容,不如网络搜索到的内容丰富、全面、细致和准确。这与以往老师讲什么(学生无法证实),学生听什么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以往教师上课时即使讲错了,一般不会出问题(可以不承认),现在学生受网络资源的影响会对教师所讲授的某些内容进行反思,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将教师讲课的内容、姿态等,拍摄或录下来,甚至会发送到互联网上。以往教师用一些陈旧的案例,只要是学生没有听过的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不少教师所引用的都是案例参考书本中的案例,其优点是自己不用动脑,既有案例叙述,又有分析、归纳和结果。但是,这也存在一定的固定、单一、滞后性等弱点,不少案例教学参考书一刊出就过时了,比如2012年9月中日钓鱼岛冲突不断演化,出现新情况,如果仍然按照案例参考书中某些陈旧的关于中日关系的案例内容讲述,不仅起不到启发性教学的作用,还会使学生反感而嗤之以鼻。教师必须掌握和善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了解有关网络信息,熟悉各种相关的网络资源信息,能够在课堂上迅速通过网络搜索到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使网络资源与教学理论相联系,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教师不会、不能、不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教师的知识传播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将受到严峻挑战。
2.学生拥有的信息技术功能与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剥离
现在手机不断地更新换代,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齐全,上网速度越来越快,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传递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利。校园内无线上网的普及,使得学生的手机、电脑在校园任何地方(课堂)都能上网。而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手段却没有跟上,不但教室里教学用电脑不能上网,而且教师的手提电脑(受缴费限制)也不能上网,导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滞后于学生接受信息的学习手段。“概论”课一般都是上大班课,以往老师最担心的是学生上课睡觉和聊天,现在课堂纪律从表面上看似乎好多了,不少班级学生睡觉和讲闲话的少了。但是仔细一观察,就会发现玩手机的学生明显增加。有的班在课堂上有约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玩手机。老师要求上课不玩手机,有学生就会以用手机上网查教学资料为由申辩。老师不可能不让学生上课看有关的教学资料,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使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利用手机玩游戏、看(或听)音像资料、看小说、聊天等。从总体上看,不少学校或教师都没有思考如何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和手段相兼容的问题,使得教师在台上讲,不少学生在台下目不转睛地玩手机,使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手机、电脑、网络等,成为严重干扰教学的主要方式、途径和手段。为了防止学生上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不少学校和教师想尽了各种办法,要求学生上课关机(手机、电脑),甚至采取暂时没收手机的措施,但是仍然难以杜绝此类现象。有人说,如果老师讲课水平高,学生就不会去用手机、电脑上网玩耍。然而,知情人都明白,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使不少成人都容易着迷,它对于缺乏一定自制力的青年学生更是具有强大吸引力。如果教师仍然年复一年地采用简单的教学手段,不注重将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之中,是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回教学内容上的。
3.学生关注信息描述形象化与教学内容抽象化相矛盾
据调查了解,不少高职学生之所以对网络信息比较关心,主要是他们对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事实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等比较关注,不少学生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学了无用,与现实脱节,要求纯理论的东西不要讲多了,希望多联系实际,用事实来说话。如果教师将理论形象化、实际化、现实化,即将理论观点与社会实践中的某些现实问题相联系,来进行讲授、讨论、辩论等,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不少老师仍然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思维模式来上课,围绕教材内容来进行逐段逐句的理论抽象化叙述。这样做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如下:一是基于理论观点面面俱到地进行内容的讲解,挤掉了联系实际的时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二是教师传统的语言逐渐失去吸引力,虽然不少教师具有抽象描述的专长,但是对网络形象语言缺乏了解,有时学生发言中穿插某些网络形象语言,可能会让有的教师感觉莫名其妙;三是虽然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进行某些理论、原则、观点问题的辩论、讨论、提问或互动,但这恰恰是高职学生的弱点,他们对理论的认识、分析和理解有限,插不上嘴,不感兴趣,经常使讨论冷场。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特别喜欢听一些有关现实社会实践中的真人趣事,对某些正在发生的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等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老师讲的理论、原则和观点,不仅教材上有,网络上更加丰富,学生都能够看得懂,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信服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经常掌握最新的相关网络形象信息,另一方面要求对网络形象信息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比较准确的解读。如果不注重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在教学中渗入学生所喜欢接受的网络形象信息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总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环境的优化、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工具的改善,使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更加精确、形象和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更加便捷、灵活、多元,不断提高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概论”课教学
尽管信息技术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但是,也为教师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之所以能够吸引大学生,就在于其千方百计使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现实性、真实性,传播方式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奇异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对受众能够产生一定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兴趣,让学生乐意接受,就应当创新精用PowerPoint、Flash等各种网络软件,使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齐备,寓教于乐,用情感打动人,用语言感染人,用实例启发人,将学生喜爱的娱乐工具变成学习工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动。根据现在大学生掌握信息量大、胆大心细、自信心强、乐于张扬个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重点)、不同的班级学生素质情况,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分析题、演讲题、讨论题或辩论题。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师生、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手机短信、E-mail、QQ、微信等手段进行课前交流。在老师的指导或提示,以及学生的互助下,使学生按照要求分别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积极动脑思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如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等),将有关的文字、音乐、舞蹈、图像、动画、影视剧等研究资料组合制作成PowerPoint,在上课时进行声、情、意、景的演示。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有的学生甚至会将自己的研制成果链接在互联网上,客观上起到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充当学习工具。现在的课堂与以往教师一边讲授,学生一边记录的情况不同,现在学生上课仅带课本和手机,有时老师在上面讲课,用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在下面就用手机(电脑)上网查资料,或用手机充当笔记本,将教学内容拍摄或录下来。
(3)利用信息技术,便于学生自学。目前,不少学校都设计了“概论”课精品课网站,为学生由原来的用书本自学转为网络自学提供了条件。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认为,让学生上课前先利用网上教材学习和做功课,上课时间则用作讨论和呈现报告。讲师能事先从网上作业了解学生有什么不明白之处,在课堂上着重解惑。先让学生自己去看教材、做作业,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分析教材内容,完成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作业情况发送给老师,可使老师由原来面面俱到的全面讲授方式,转变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解困方式,能帮老师节省时间,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生的思维方式
现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模拟的现实社会,各种来自社会实际的最新信息都会在网络中反映出来,为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由于学生经常接受各种网络形象信息,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学生的作业、课堂发言、讨论和辩论中我们发现:
(1)体现了思维的客观性。与以往学生主要是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和教材理论,甚至用自己的主观猜测、臆想来作为作业、发言、讨论和辩论等的依据不同,现在不少学生不会轻信书本、教材理论等,他们更加注重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群众实践中去找答案,经常引用某些现实社会网络新闻事件作为自己在课堂发言、讨论、辩论和做作业时的重要依据。学生这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有利于他们深刻认识、理解和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2)增强了思维的广泛性。与以往学生仅是运用自己身旁所见所闻的事件事实不同,现在的学生由于网络使之开阔了眼界,不少人认为自己身边的事件,大多属于个别的特殊性事件,不足以说明问题,他们更注重运用某些具体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事物来进行论证,不少学生的举例远远超出了身旁的事物的范围,本人、本市、本省、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的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实问题或新闻事件等,都被学生广泛运用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习利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原理,来提高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与以往学生容易受社会道听途说、传闻、舆论甚至谣言影响,将其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不同,基于网络信息内容具有虚拟性、陈述性、变幻性等特点,各种网络新闻事件的描述,有时与现实社会客观状况会有一定的反差,现在不少学生都会对网络新闻事件的描述提出各种疑问,不会轻易地相信新闻事件,只有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和思考,被证实了的客观现象,他们才会将之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作为辨别是非曲直的依据,使学生的作业内容、发言、讨论和辩论等,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课堂互动方式
在大班上课的课堂发言、讨论、辩论中,一旦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般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以班级为单位,形成正反两方,学生所拥有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位学生都千方百计地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够占据上风。然而,缘于参与讨论或辩论的时间、学生上台发言的人数等限制,虽然不少学生基于各种原因,不能、不敢、不打算或没机会上台讨论或辩论,但是,他们会利用手机、电脑网络即时发送一些对己方有利的文字、图片等信息,给本班准备或正在发言的同学提供参考。这种迅速、便利、无声的信息技术传播互助手段,正在取代越位、大声喊话或递纸条等传统的互助方式。
以往课堂的互动交流主要是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举手向老师(或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回答,主要是采取面对面的语言互动交流方式。现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问答题、思考题、研讨题,除了采取传统的学生举手发言的方式之外,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的多种功能,通过发送信息向老师提出问题,回答并研讨问题。采取这种不用出声,不用露面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参与发言、讨论或辩论,使得由于时间不够不能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有的口头表达能力欠佳,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用武之地;使得部分内向、害怕、不敢上台的学生也能够利用发送信息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信息技术手段为发言、讨论或辩论的互动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为不同状况的学生参与课堂发言、讨论或辩论等教学互动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学生之间即时传递有关信息,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条件,老师或学生干部可以不动声色地提醒某些违纪学生不要睡觉、讲话或做其他事,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能够随机发表对教学的意见,比如,屏幕展示不清晰(老师不知道);老师讲授的某个、某些问题不清楚,对老师讲授的某一或某些问题有不同意见,老师讲得太快了,老师讲的这些章节已经讲过了;话筒不清晰,后面的学生听不清;到下课时间了(有时听不见铃声)等。以往教师只顾自己讲课,有什么问题不太清楚,学生也不好意思大声说(或说了老师没听见),现在学生通过发信息给老师,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进行教学的调整。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的随时交流互动,有利于改变老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唱独角戏的情况,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主、客体位置的互换,实现了学生双主体或客体位置的变换,使手机、电脑网络等由原来学生上课时经常用来娱乐的用品,变为教学互动交流的工具。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除了用传统的举手发言来参与教学之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网络传递的功能,将能够证明、说明自己观点的各种图片、文字等信息材料,发送到老师的手机、电脑网络邮箱。教师可以将学生发送的信息内容投影到教室的大屏幕上,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甚至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可以采取匿名方式)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提一个问题,当学生消除了害羞或害怕提问不妥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的忧虑时,就会毫无顾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有助于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问要求来进行教学。
现代互联网信息资源具有平等、开放、共享等特征,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对等地从网络中获得、交流、研讨信息,特别是当教师创设一个平等互动的网络环境时,即师生之间在网络上采取匿名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时,在分辨不清师生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只能以摆事实、说道理的方式来说服人,在事实或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还能成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工具。比如,有教师在讲到祖国统一问题时,动员学生上台进行爱国主义的演讲、演唱、诗朗诵(比赛),不少学生立即用手机在网络上搜索有关爱国主义的演讲稿、歌曲、诗歌(并且相互传递)等,继而大方上台表演。对比以往没有人上台,学生冷场、怯场,或讲、唱、朗诵到一半就下场等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