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冲突困境:主体间性人权观视角下的互联网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人权问题

科技史学家指出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重大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马骏、殷秦、李海英、朱阁:《中国的互联网治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在早期,互联网仅局限地被用于军事和科研机构内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开始走上商业化发展道路,电子邮件、即时聊天、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应用形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虚拟社区、网络文学、网络政治等迅速发展。

相对于报纸书刊、广播和电视,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它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也超出了现存媒体管理制度的约束范围。互联网的大量普及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刚刚步入其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十来岁的互联网正呈现出所有和青春期一样的性质——莽撞的、不受约束的、任性的、无惧的、实验的,以及往往不在意它行为的后果。”[美]丹尼尔·沙勒夫:《隐私不保的年代》,林铮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从人权的视角而言,互联网不仅为实现人权和促进人权保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便利,也引发出对人权构成威胁或侵犯的一系列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