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醪醴之液甜而稠 酒器大盛奇而妙——良渚文化时期的酿酒工艺
良渚文化时期,与从前的各个文化时期相比,酒器增多,而且种类繁多,制作精良。
良渚文化各遗址出土的酒器有壶、鬶、盉、罐、觚、杯、过滤器等。这些酒器的出土,透露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先民的智慧和技艺发展新的方向。
图24.1 嘉兴雀幕桥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鬶
首先,这些酒器的制作工艺更为精良,如浙江嘉兴雀幕桥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鬶。这是一件三袋足黑陶鬶,小口细颈,口部有一捏流,后背有宽扁把手,高裆,肥袋足(见图24.1)。袋足器最早见于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但一般为双袋足,体形小,多为16~17厘米高,把手和流口成直角状,是一种饮酒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袋足鬶的器形大得多,有的高达20厘米,水容量大,裆、足部有残留的烟炱,且把手和流口在一条直线的位置上,是一种具有新的功能的大大改进了的器型,它是带有温酒功能的斟酒器。又如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实足陶盉。这是一件盛酒或水的器皿,夹砂黑褐陶,口前端略捏成流,斜高领,腹部圆扁,边缘捏合成宽棱,把手附于腹背上侧,三个锥形实足,前两足高、后足矮,呈等腰三角形,足面皆略凹弧。这件陶盉造型像青蛙,十分别致有趣(见图24.2)。
图24.2 桐乡市新地里遗址出土的实足陶盉
其次,这表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能提供足够多的稻谷,除满足人们生存必需的粮食之外,还能有余粮用于酿酒。而浙江先民的酿酒技术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发明,在良渚文化时期,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良渚文化时期应该是有甜味的米酒。在古代文献中,这种甜酒被称为醪和醴。醪是未去糟滓的甜酒,相当于现代的甜酒酿,四川人称醪糟;醴是去了糟滓的甜酒。良渚先民已能制造和使用一种过滤器,从而获得已经去掉酒糟的酒液——醴。良渚文化余杭吴家埠遗址出土了一套被称为“过滤器”的陶器,这种陶器由盖、过滤钵和过滤器三个组件配套组成(见图24.3)。这种过滤器非常奇特。
第一,造型奇特。盖为半球形,子母扣,盖径6.89厘米,高3.1厘米;过滤钵为圆底,底中有10个小孔,钵高3厘米,口径6.82厘米;过滤器器身为敛口弧腹加大圈足的钵形容器,口沿的一侧为一只冲天高嘴,嘴口外撇,如朝天喇叭,下端扁圆,与钵形器相通,嘴壁上有三周瓦楞形凸棱。在良渚文化以前,崧泽文化中已出土有过滤器,但造型如此奇特者,则前所未见,而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则多次出现。
第二,功能奇特。对于过滤器的功能,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它是一种用于研磨块根块茎食物的工具;其二,认为它是淘米滤沙的工具;其三,认为它是一种滤酒器。最原始的过滤器内壁有凸棱,有流槽,体型较大,可能具有研磨、淘洗、过滤的功用,但它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体型较小,结构趋于精巧,其功能亦有进化和专门化。故吴家埠遗址的发掘者认为:“其用途似与酒类的制作有关。从配套出土的情况推测,使用方法是将未经过滤、汁滓混合的醪,倒入过滤钵进行过滤,让酒液从冲天嘴流入过滤器,而渣滓留在过滤钵内,加盖则是容易理解的。”
图24.3 杭州余杭区吴家埠遗址出土的陶过滤器
第三,是一种特殊的礼器。良渚文化时期的这种酒器,多与玉器等在一起,成为身份高贵的随葬品,在一般的平民墓中很少发现。这说明饮酒是一种高级享受,米酒非平民能够经常享用。用今天的话来说,米酒在当时还不是一种大众饮料。酒器由一种实用工具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为一种礼器和祭器,为身份高贵者享用,并企求死后也能享受,视死如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