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渔网渔坠和渔舟 水中之肉鲜而美——良渚文化时期的渔捞工艺
良渚文化时期的渔捞业比起河姆渡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渔捞工具有很大的进步。
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渔网捕鱼。渔网可能是用麻线编织的。麻网在中国的原始民族中很普遍,只是因为它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易朽烂,不易在考古中被发现。但是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网坠,有些网坠体积已非常大,这说明当时使用渔网捕鱼相当普遍,而且具有较强的捕鱼能力。
在杭州市余杭区卞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陶网坠,高10.7厘米,直径6.5厘米,孔径1.6厘米,这是专门制作的陶网坠,呈腰鼓形(见图25.1)。在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石网坠,高12.1厘米,厚4厘米。除网坠外,还发现网上用的浮,其多用有浮力的木材制作而成。
图25.1 余杭区卞家山遗址出土的陶网坠
在良渚文化时期,人们还制作了一种有“倒梢”的竹编渔具。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了200多件竹编渔具,其中就有捕鱼用的“倒梢”。它的整器是圆锥形的竹筏,口端有向里伸的细密竹条,里面投放诱饵,鱼、黄鳝、泥鳅甚至水蛇一旦游进去就出不来了。这样古老的渔具至今还在使用。
在良渚文化时期,人们还使用鱼镖射鱼。鱼镖多为石质,也有骨质的。他们还使用一种双翼式箭镞,由锋和铤两部分组成,锋较长,铤较短,镞体呈三角形,双翼后掠,具有较高的射鱼效能。
在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舟船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从各个遗址中出土的木桨可以确证。首先是木桨的出现非常普遍;其次是木桨有不同的种类,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造型各异;第三,与河姆渡、跨湖桥文化时期相比,木桨要宽,长一倍左右,桨的形器长大、桨叶宽大说明可以获得较强的反推力。这也说明当时的舟船比以前的更高、更大,更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具有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较强的驾舟游湖跨海的能力。
理所当然,良渚文化时期渔业更发达,饭稻羹鱼更加丰盛。
不仅如此,这表明那个时期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视野比以前更加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