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太湖流域古先民 制陶技术放异彩——7000~58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
从1953年年初,考古学家对浙江大学老和山进行考古发掘,至1977年夏鼐正式将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史前早期文化定名为马家浜文化。经过20多年考古学界多次、大面积、多地点的挖掘、考证、总结,马家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品系,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马家浜文化因其中心在位于嘉兴市南偏西7.5公里的马家浜而得名。
马家浜文化的年代上限为距今7000年,下限为距今5800年,大致经历了12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现已探明马家浜文化遗址(包括文化层)共有50~60处,其范围大致是北至长江,南抵宁绍平原(指晚期),东临大海,西与宁(南京)镇(江)丘陵山地相接,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
马家浜遗址以特异的技艺造就的陶器,以顶式钺、孤背式石锛,以形式多样的骨镞,以日臻成熟的原始农耕技术、建筑技术和生活习俗,以俯身葬式的墓葬特点等构成了全新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马家浜文化的制陶技术集中体现了距今7000~5800年浙江古代人的智慧和技术。其制陶方法全都采用手制,烧造温度不高;陶系以夹砂夹蚌米陶为主,泥质陶次之,还有少量白陶;陶器造型以圆底器、平底器居多,其次是圈足器和三足器,有少量袋足器;陶器表面大多为素面,个别陶器上有彩绘图案或拍印绳纹、弦纹、刻划纹、戳印纹,还有附加堆纹、锯齿纹、捏塑花边等,显示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按功能区分品系多样,有釜、鼎、盉、罐、豆、盆、盘、钵、杯、器盖、支架、异形鬶、四口器、炉条架等。这表明距今7000~5800年前的浙江古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技能已日趋复杂、丰富。其中,尤以满足人们饮食需求的釜最为显著,它是马家浜文化器物群中数量最多、形式最多、变化也最多的主要炊器。
但是,马家浜文化中最具特点的代表性器物是豆。它是泥质红陶制成的一种餐具,既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也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容量单位。豆的造型以坦口浅腹的盆型为主,其次为钵形,豆把为喇叭形高圈足。“盆形豆盘的内腹往往披上一层黑色陶衣,并经打磨光亮,而豆盘外腹则呈红色的外红里黑圈足豆最具典型特征,从而成为判断文化属性的一大标准器。”它的标本就在马家浜遗址墓葬中出土,口径34厘米、高21厘米、圈足径18.5厘米(见图17.1)。
图17.1 马家浜遗址出土外红里黑陶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