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不同,上法就不同
要介绍下面三份教案的来历,就要先介绍一下赵镜中教授。赵教授曾任职台湾教育研究院筹备处课程与教学组、台东大学儿文所、台北教育大学课程所,是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他的专长是小学语文教育、阅读教学、儿童思考教育。
2011年2月,镜中教授邀我赴台北参与一次有意思的教研。就在2月9日这一天,我们围绕《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进行同课异构、同人异构。“同课异构”就是我和赵教授用各自的方案同上这一课。“同人异构”就是赵教授一个人设计了两份教案。
教授竟然为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两种方案,并且,最终采用哪一种方案,他打算在研讨会上让听课的老师现场投票决定。研讨会前我就在想象当时的场景,老师们意外,惊奇,反应过来后有小小的激动,他们争论,投票,在教授的微笑中,气氛走向热烈。可惜,这样的场景只能在想象中了。2月8日这天赵教授竟然突发恶疾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教学设计最终定格在纸面上,再也没有机会由赵教授自己实践于课堂了。
第一方案策略:这片土地神圣在哪里?
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有什么?
(结合学生的寻找,词语记录)
沙滩 山脉 河流 耕地
昆虫 麋鹿 骏马 雄鹰
松针 青草 绿叶 花朵
薄雾 蓝天 白云 空气
(正音,深情带读,最好排比引读,弄出点气势)
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说它是“神圣”的?
1.“神圣”是什么意思?
2.“神圣”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有感情串读一次)
3.“神圣”反复出现了4次,每次出现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吗?(思考、讨论)
● 第一次是强调土地上的一切是神圣的。
● 第二次是强调河水是神圣的。
● 第三次是强调空气是神圣的。
● 第四次是强调动物是神圣的。
(引读重复出现的四句话,排比读,读出感觉,读出气势)
● 是啊,在印第安人看来,土地上的一切是神圣的,所以他说——
● 在印第安人看来,河水是无比神圣的,所以他说——
● 在印第安人看来,空气是无比神圣的,所以他说——
● 在印第安人看来,动物是无比神圣的,所以他说——
4.为什么土地上的一切是“神圣”的?
●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引读重复出现的四句话,排比读,读出感觉,读出气势)
三、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片神圣的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想说什么?再回过来读《西雅图的呼声》,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二方案策略:如何读宣言?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重点:1.初步理解“宣言”的文体特色
2.借助“宣言”的文体特色,帮助理解
3.对人与大地的关系进行深度探讨
教学流程:
阅读前
一、文章背景介绍
19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向西海岸的西雅图酋长提议,要收购他们的土地,当时西雅图酋长手指着天空,做了这段发人深省的演说。后经多次的翻译改写,它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重要文献。本篇课文,也是由此改写而成的。
二、文体特色介绍
宣言:1.国家、政党或团体,为表明自己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政策、要求、做法等而发表的文告。
2.宣告,公开声明。
特色:多为直述、肯定、论断式的句子(有点像格言)。
例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阅读中
一、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再快速默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试着圈出这篇文章的几个关键句子。
二、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出关键句的。
1.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句子。
2.总结式的或归纳式的语句。
三、有哪些关键句?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这篇文章就是架构在这三个(或几个)关键句(或核心概念)上的。
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透过这些关键句,西雅图酋长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西雅图酋长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神圣”的意思是什么?回到文章中找线索。(神圣:尊贵的,不容侵犯的。)
2.请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句话的?从这段话里可以读出西雅图酋长背后的立场或假设吗?
3.既然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为什么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你觉得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第一层意思:大地不属于人类,大地不是人的财产,所以人不可能买卖大地。
第二层意思:人类属于大地,大地拥有人类,对人类也有一份责任(提供人类空气、河流、动植物等)。
阅读后
回顾反思:1.了解如何阅读“宣言”类作品了吗?
2.知道如何抓关键句了吗?
3.理解西雅图酋长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了吗?
第三方案策略:自我监控
一、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一起跟随智者的脚步,走进西雅图酋长的心灵,进一步探讨印第安人是如何看待人与大地的。
推理性问题导入:读完这篇文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视学生的发现与了解,进行深入探讨)。
当学生提出阅读后的理解或发现时,教师进一步追问或澄清:
1.是从哪段话知道的?
2.做了什么推论?
3.对这段话其他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吗?
4.如何和其他的概念建立关联?
二、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1.请同学说说哪些句子不理解。
● 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
● 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
●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 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请同学说说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理解。
● 读慢一点。
● 反复读。
● 多了解文章背景。
● 联系上下文推导。
3.自己尝试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三、综合整理,聚焦。
1.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哪一句最难理解?(聚焦)
2.西雅图酋长在前面说:“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后面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3.经阅读发现与推理分析后,请学生用简单的关系图整理出西雅图酋长的观点、想法。
图一
图二
第一层意思:大地不属于人类,大地不是人的财产,所以人不可能买卖大地。
第二层意思:人类属于大地,大地拥有人类,对人类也有一份责任(提供人类空气、河流、动植物等)。
4.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
这三个教案,你倾向于用哪一个方案来上呢?
第一个方案,侧重于教表达,侧重于让学生关注“文章里反复出现的句子”。
第二个方案,侧重于教阅读策略,侧重于让学生学习如何解读一篇“宣言”。
第三个方案,侧重于学思考,侧重于让学生在练习阅读难懂的文章的过程中,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
其实仔细想想,从目标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三个教案没有优劣之分。某种意义上,在分科教学体系的课堂里,目标明确、教学行为都指向目标的课都是好课。因此,一篇文章有多种上法,这不足为奇。
当然,如果我们从更多的维度来审视这三份教案,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我先用第一个方案上了一遍,我称它为传统版。用这个方案上着你会顺手、放心,因为这堂课里有巧妙的字词教学,实而活,有层层推进的朗读,有抠字眼的文本解读,有情感渲染。公开课所要的基本要素,这个方案里都有。
我又分别用第二、第三个方案上了一遍。因为最近我自己个人倾向于策略导向的学习。第一个方案,听听是好听的,如果老师善于煽情,善于调动气氛,学生似乎也学得挺有激情。但是这个版本的方案,明显是老师主导的,老师先带着学生解读“土地”,再带着学生理解“神圣”,一步一步,牵着学生往前走,老师的控制性很强。喜欢这个版本的老师,往往喜欢提炼中心词,希望那种在课堂上“剥笋”的感觉,喜欢强调效率。而在第二、第三个方案中,学生被推到前台。课堂上,是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合作练习,是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两个方案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策略,目标是指向长远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独立的阅读者。
不过毕竟要面对考试,毕竟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上法,尽管花了两节课尝试了后两个版本的方案,但上完后,我心里还是不踏实,怕学生在考试时吃亏:总觉得有些字词还没巩固;总觉得句子还没读熟;总觉得考点还没讲透。我想我的这种焦虑代表了一线老师的一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