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产出,首先要研究总产出的核算问题,即以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总产出的水平。长期以来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一种适合于计划经济,称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曾为苏联、东欧各国及我国所采用;另一种适合于市场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长期使用MPS作为国民经济的核算方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国家统计局从1983年开始试行SNA,1985年正式采用SNA编制社会经济统计指标。
为了使经济发展水平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SNA已经被联合国确定为各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因此,本章我们将结合SNA,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的主要统计指标对总产出的核算做出说明。
一、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统计指标,我们先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例,介绍这一指标的属性。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显然,GDP作为一个体现总产出水平的统计指标,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产品(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活动的整体水平,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务活动(第三产业)的整体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在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70%。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它将成为人类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最主要的指标之一,GDP在统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GD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指供行为主体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而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则是指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例如,卖给汽车制造厂的轮胎、用以生产机床的钢材、建筑事务所提供的设计方案都属于中间产品和劳务,而相应的汽车、车床和建筑物则属于最终产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产品究竟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要视它们的具体用途而定。如卖给汽车厂的轮胎与卖给面包坊的面粉是中间产品,而直接卖给消费者的轮胎和面粉则属于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不作为GDP统计,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因为最终产品已经包含了中间产品的全部价格。例如一辆售价10万元的汽车,已经包含了2000元的轮胎价格(假定汽车生产厂商仅仅把轮胎作为外购件),而轮胎的售价已经包含了800元的橡胶价格(同样假定轮胎生产厂商仅仅把橡胶作为外购原料)。按以上原则,以最终产品汽车的售价计算,GDP为10万元;如果把轮胎厂和橡胶厂提供的中间产品也计算在内,则GDP为10.28万元。很显然,其中0.28万元就是重复计算的部分。当然, GDP也可以分部门统计汇总,但在分部门统计时,各生产厂家只能把它们的产品的增加值计入GDP。在上例中,它们分别为橡胶厂的原始产品价格800元、轮胎厂的增加值1200元、汽车厂的增加值9.8万元,GDP的总计值仍为10万元,与只按最终产品计算的GDP等值(关于GDP的具体计算方法,我们在下一节还要做详细介绍)。
第二,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所谓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而存量,则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GDP作为一个流量指标,不是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拥有的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即财富的存量,而是用来说明一定时期内(比如今年)通过提供最终产品和劳务新产生的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即财富的流量。因此,上一期(比如去年)或以前的产品和劳务不计入本期的GDP。因为上一期它们已经被统计过了,否则又会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复计算。例如,上一年度某开发商造了一栋价值80万元的别墅,并把它出售给了A,而一年之后A又将它以90万元的价格转卖给B,尽管别墅已经升值,但仍不能计入今年的GDP。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A是通过某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将别墅转卖出去的,中介公司从中收取了2%即18000元的代理费,那么这笔代理费却要计入本期的GDP,因为它是本期提供的劳务收入。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如果经济活动没有提供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只涉及原有财富的转移支付和再分配,都不影响当期GDP的统计。因此,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交易额也不计入GDP。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当然,在有价证券的交易中,我们也要注意区分证券交易与为完成这种交易而支付给证券经纪人或证券公司的交易费用。前者与本期生产无关,不计入GDP;而后者是本期提供的劳务,要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格。
也就是说,在计算期内,只要被厂家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都要计入当期的GDP,而不论其销售业绩如何。例如,某企业当年生产了100万元的产品,但只卖掉了80万元,本期的GDP仍按100万元计算;反之,如果该企业当年实现了120万元的销售额(其中20万元为去年生产的库存),本期的GDP仍按100万元计算。
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会提到,企业当期生产而没有卖掉的产品将转化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存货投资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尤其是企业下一期的投资决策和生产规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四,GDP还包括某些非交易性产品和劳务的估算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整体水平的指标。因此,它不仅包括为出售而生产的一切最终产品和劳务,而且还包括了一些非交易性质的产出和劳务活动,比如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者提供的劳务及其产品以及农场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等的估算值。这些经济活动及其产品,虽然不是用于市场交易,一般情况下它们也无法直接用价格来衡量,但它们是总产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然,对非交易性的产品和劳务进行估算会碰到许多困难,因为它们的规模和价格较难确定,而且对如何界定它们的范围也存有争议。比如,家务劳动由雇工料理,雇工取得的收入将计入GDP;但家务劳动由自己完成时,节省的开支是否也应计入GDP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往往根据一些既定的惯例。好在这些产品和劳务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当所有国家都遵循同一标准时,它们对GDP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五,GDP按国土原则,而不按国民原则计算。
也就是说,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其生产者是谁,都要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DP。例如,一家由美国公民在中国开设的独资企业,其产值要计入中国的GDP;反之,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取得的劳务收入,则要计入美国的GDP。
以上是我们对GDP这一指标的介绍。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SNA)中,与GDP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所谓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两者的区别在于,与GDP刚好相反,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也就是说,只要是本国或本地的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其产地在哪里,都要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NP。以上例来说,一家由美国公民在中国开设的独资企业,其产值要计入美国的GNP;反之,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取得的劳务收入,则要计入中国的GNP。因此,GDP与GNP的关系是:
由此可见,GDP与GNP除了上述区别外,其他属性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前面针对GDP所做的阐述,对GNP也是完全适用的。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倾向于用GDP而不是GNP作为总产出水平的测量指标,我国也是如此。其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大多数国家都使用GDP,使得国家间的比较变得容易一些;第二,本国公民在国外的收入数据较难取得,不像GDP那样便于统计;第三,最重要的是,GDP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比如增加就业)比GNP更大、更直接。
二、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与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分别简称NDP和NNP,是GDP、GN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或者说,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在典型的情况下,折旧大约占GDP或GNP的11 %左右。
在阐述GDP的属性时我们曾经提到,GDP不是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拥有的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即财富的存量,而是用来说明一定时期内通过提供最终产品和劳务新产生的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即财富的流量(参见上述GDP的统计属性之二)。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是:在一定的观测期内,流量的大小可以改变存量的大小。
一个形象的例子,是大家在小学时就做过的算术题。用一个进水龙头向一个有出水孔的浴缸中注水,要求计算经过一段时间后浴缸中有多少水。在这个例子中,浴缸中积存的水就是存量,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点上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的保有量,即财富的存量;而进水与出水就是流量,两者的差额称为净流量,引起存量变化的正是净流量。
我们可以把GDP或GNP看作是向国民经济这个“大浴缸”中注入的“进水”,而所谓折旧,则可以看作是从这个“大浴缸”的出水孔中流出去的“出水”。因为折旧的经济含义,是指固定资产的磨损和耗费,它会引起财产存量的减少。两者的差额就是国内生产净值(NDP)或国民生产净值(NNP)。
NDP与NNP虽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存量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但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级统计指标,NDP与NNP主要用来说明狭义收入的形成。在广义收入即GDP与GNP转化为狭义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过程中,NDP与NNP是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体现折旧的货币资金虽然不会立即用来购买新的机器与设备,但只要社会生产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新的购买行为迟早是要发生的。因此,产出与收入总量中的这一部分价值,对狭义收入来说,就是一种必要的扣除。
一般来说,与GDP、GNP相比,NDP、NNP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变量主要属于流量的性质,例如产出与收入、储蓄与投资、货币供给等等,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由这些经济变量所决定。因此,除了极个别的场合,宏观经济学很少考察财富存量。我们甚至很难找到一种公认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对一个国家的财富存量进行规范化的描述。另一方面,折旧虽然是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某种扣除,但与税收相比,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较弱的。因为税收既会引起消费的变化,也会引起投资的变化。而折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总是投资(购买新的机器和设备)中相对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使有关的分析更集中、更简洁,除了个别场合(如本章以及第九章阐述经济周期理论的时候),宏观经济学一般情况下都把折旧假设为零。
三、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称NI,是NDP或NN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在宏观经济中,国民收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因此,国民收入也被称为国民要素收入(National Factor Income)。
与国内生产净值(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一样,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NI)主要用来说明狭义收入的形成。在广义收入即GDP或GNP转化为狭义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过程中,除了折旧以外的另一项重要扣除就是税收。
从财政学的角度看,税收可以分为间接税和直接税。前者是指能够转嫁税负的税收,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是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征收的,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后者是指不能转嫁税负的税收,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是在收入环节征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得税。
由于GDP或GNP都是由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构成的,其中必然包含着间接税的成分。因此,GDP和GNP在扣除了折旧以后,首先就要扣除包含在价格中的这部分税收。从税收征收的程序上看,间接税是在企业销售额实现之后、各种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分配之前进行扣除的。因此GDP或GNP扣除了折旧和间接税后的余额,就形成了国民收入。
四、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简称PI,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行一些必要的增减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GDP或GNP进行了上述各项扣除后,对最终形成的个人收入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利润(指已经被生产出来,但当期未分配的利润,也可称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主要指企业和个人缴纳的非商业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来自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进行上述调整后形成的收入就是所谓的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简称DPI,是个人收入扣除了所得税以后的余额。个人收入虽然是一定时期中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但要注意它还不等于可以由个人完全支配的收入。在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还要进行扣除的最后一项是个人所得税。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作为一个最狭义的收入概念,事实上可以简洁地看作是广义收入GDP或GNP扣除折旧和全部税收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后,可以由个人完全支配的收入。
六、小结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国家在税收制度、公司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别,以上关系只是一个粗略的原则,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学来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统计指标,是GDP或GNP,以及DPI。其余的指标主要用来说明广义收入(GDP或GNP)转化为狭义收入(DPI)的步骤和过程。在以后的叙述中,为了简洁,我们往往会省略其中的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假设折旧为零,不强调间接税和直接税的区别,不考虑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支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