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当前国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更少,多是一些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需要注意:

1.注重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忽视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但目前的研究往往注重第二句话,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很少,有的甚至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用后者否定前者。

2.“治理”理论研究的方法和立场与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实际相脱节。一般认为“治理”理论是西方首先进行系统研究并确立了基本原则的话语体系,其基本理论分析范式是国家—社会模式,认为国家治理就是处理好国家或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国家与市场、社会对立起来,把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用理论来衡量和裁剪历史和现实。在这个理论分析范式中,不仅很难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影子,并且党的领导恰恰是要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削弱甚至取消的。在这个理论范式里,党的领导成为阻碍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和改革的对象。

3.国家治理体系是外生的,不是内生的。一些文章往往乐于把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放在世界历史中来看待,认为中国现在之所以提出治理的任务是要走由西方所确立的现代国家的治理道路和治理模式。有的学者极力想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得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要遵循的原则。认为近代以来西方首先建立了现代国家,在几百年中逐步实现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了公民社会,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遵循西方所确立的那些基本原则。很少有学者从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来论证国家治理体系。

4.由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起的相关概念混乱,内涵不清、逻辑错乱。如“国家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国家制度现代化”“国家建设现代化”“国家实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成本”“国家治理收益”等,有些概念以前就出现,现在更加流行了,如“良治”(有的翻译为善治)、“全能型政府”、“人治”等,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当前我国的改革,论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实践不相符,与中国的制度不相符,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不相符。有的把“治理”与“统治”“管制”“管理”对立起来,混淆视听,逻辑上是在极力否定政权的专政性质和职能,从而达到否定中国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1] 《福山的新声音:什么是治理》,《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23日。

[2] 许耀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

[3] 同上。

[4]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见“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70696.html)。

[5] 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6] 陶希东:《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学习时报》2013年12月30日。

[7] 胡鞍钢:《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人民论坛》2013年第S2期。

[8] 刘俊祥:《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共识网,2013年12月11日。

[9] 刘杰:《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变革》,《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0] 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