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流寓的思想
行文至此,笔者不得不做一些声明,这篇文章并非研究李贽的思想,而是研究李贽的流寓观及其流寓体验,这当然有些“买椟还珠”。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万历年间引起的思想界变化和波澜,即便明朝灭亡,亦未能止熄。虽然从李贽去世,当局就开始禁毁他的著述,这一禁毁延续到清代,但李贽的著述,如同思想的暗流,一直奔涌不息。近代以来,李贽的思想越发受到学者的关注,比如容肇祖[12]、嵇文甫[13]、敏泽、左东岭及日本的沟口雄三等先生,可谓每一阶段都有重要的阐发李贽学术思想的著述问世。笔者对李贽学术思想的认识,尚未能有超出这些著述之处,所以本文重点在“椟”,即李贽的流寓体验和流寓观。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他们问学、体道,就其学习、成就圣人的目的来说,是把儒家思想的钻研与事功实践结合起来,孟子所谓“必有事焉”,强调了落实到事功本身的实践上,一般反对思想与实践的分离或二元对立,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也是这个意思。左东岭先生特别指出李贽对著述的重视,这是思想表述和名垂千古的路径,因此李贽特别推重司马迁,正在于司马迁能够隐忍而从事著述。前文提到,李贽列举的诸位流寓大贤,不论是贬谪,还是游宦,虽处于不得已的境遇之中,却能隐忍、泰然,终于成就个人的大成就。但这些流寓者的大成就,不在于事功,而在于著述,这是李贽引而未发的。如果说,通过事功式的道学实践,最终达成圣人,是自我超越的方式之一,那么,借助流寓,自我放逐,则是另一种自我超越的方式,李贽选取的是后者。不过,李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视流寓为达成自我超越的方式之一,更在于他与他所构建的邵雍、朱熹等流寓者谱系之不同,他是主动进入到流寓者系列的,他是自我放逐,这是一种新的达成思想超越的形式或策略。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贽不仅系统表述了他的流寓观,而且他通过自己的流寓体验,从他寄寓寺院,到落发,到自任异端,到超越生死,他把这些宗教仪式、自我孤立、独任大道的思想,注入到他的流寓观里,他不仅身体流寓,也致使思想流寓,从而补充了流寓的内涵,升华了流寓的内涵。事实上,正是通过对流寓的肯定,充实,使得流寓成为思想者的思想形式,成为思想者的自觉选择。在李贽死后,仅仅几十年间,明朝就灭亡了。明亡之后,很多遗民选择了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寄寓寺院,落发为僧,但他们的思想出入于儒释道之间,自成体系,比如方以智、函可禅师等,非常值得关注。在这种意义里,寺院不仅是道场,是流寓地,更成就了思想者的自我放逐,自我实现。
[1] 本文系广东省学科共建项目《中国古代寺院与流寓文化研究》(编号GD13XZW10)阶段性成果。
[2] 作者简介:王小岩,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3] 敏泽:《李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4] 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09年第二版,第176页。本文所引《豫约》文字,均据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5] 袁中道著:《柯雪斋集》卷十七《李温陵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0页。
[6] 左东岭著:《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7] 王小岩撰:《汤显祖贬谪徐闻与他的〈贵生书院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3期。
[8] 李贽:《焚书》,第52页。
[9] 李贽:《焚书》,第259页。
[10] 李贽:《焚书》,第228页。
[11] 沟口雄三:《李卓吾·两种阳明学》,孙军悦、李晓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5页。
[12] 见容肇祖《明李卓吾先生贽年谱》,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 见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