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复兴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围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崛起的外部讨论越来越多,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聚焦的热点。国际社会为什么关注中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屹立于国际中心舞台的重要一员。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和未来的走向,国际社会有认同、有赞赏,但也有质疑和忧虑,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会重蹈“国强必霸”的覆辙,会给世界带来战争和扩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外交辞令,更不是主观想象或拍脑袋的产物,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一 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尽管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局势从总体上看趋向缓和,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在经历过20世纪热战和冷战之后的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最强劲的时代发展潮流。
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使各方通过双赢、多赢方式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从而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而且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1]任何国家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任何国家的行为不仅事关自己,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武力征服、威胁别人,或以非和平手段谋求发展空间和资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
但也应看到,当今世界仍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疾病传播、核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多点频发,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各国需要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主要大国成为利益攸关者,从零和博弈式的对抗性存在走向合作性共存。大国之间相互借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对话、各国加强合作的新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际社会应该超越国际关系中陈旧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险的冷战、热战思维,超越曾把人类一次次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2]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二 和平发展道路是继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没有扩张称霸的文化和传统,历来把“万邦咸宁”“天下太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作为崇高的理想境界。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它之所以能够绵延5000多年至今,就是因为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包容互鉴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特征。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底蕴。
中华民族不仅崇尚“和”的理念,更注重“和”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搞扩张、搞霸权,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是当时国际商贸的经济大动脉,更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两个曾经隔绝的世界,成为了连接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桥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一道格外亮丽的风景。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留下的是真诚的友谊,没有掠夺别国一分财富,更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这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列强的欺压凌辱,经历了百年的动荡和苦难。外国列强入侵不断,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穷则思变,乱则思定。中国人民经过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几千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更加深刻懂得、珍惜和平的珍贵,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人民丰衣足食。同样,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战争从来不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也绝不是解决世界各国矛盾的好办法,相反,只能使矛盾加剧,仇恨更深。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 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对自身国情的准确判断,是一个国家制定国际战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转变成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成功地发射“两弹一星”。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战略力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8%的速度高速发展,不仅明显高于1952—1978年年均增长的5.9%,也远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的3.6%。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四番多,2010年达到5.88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在后危机时代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积极向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7.7%的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近9.3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还不是世界强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挑战和难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等。中国若干重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亿多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可以说,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始终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即使中国将来强大起来,和平依然是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理由偏离和平发展道路。基本国情、文化传统和国家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