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始皇陵地宫设计之一:水银“大海”
我们今天对秦始皇陵的知识主要来自司马迁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
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司马迁写道: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17],下铜[18]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19]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按照有关地下陵墓设计和制作“大海”模型的这一说法,似乎陵墓主人对“海”的向往,至死仍不消减。[20]
陵墓地宫设计使用水银的做法,较早见于齐国丧葬史料。《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曾经写道:“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这段文字有关齐桓公和管仲对话的内容,当然未必真正属实,但是仍然可以作为“齐国好厚葬”,“人厚葬之不休”的社会风习的一种反映。齐桓公虽然有反对厚葬、禁止厚葬的言论,但是有关齐桓公墓的历史遗存,却证明他本人实际上也可以称得上是厚葬的典型。齐桓公墓在西晋永嘉末年被盗掘,据《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的记载,“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21]
《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皇览》写道:“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诗讽刺秦始皇厚葬:“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看来,其中使用水银的记载后人多相信。[22]
丧葬使用水银据说有防腐的作用。清人褚人获《坚瓠集》续集卷二有“漳河曹操墓”条,其中写道:“国朝鼎革时,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窥之黟然。疑其中多鱼聚,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门启,泄漏其气,故俱成灰。独(曹)操以水银敛,其肌肤尚不朽腐。”水银又有防盗功能,如前引《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言“齐桓公墓”有“水银池”,于是“晋永嘉末,人发之”,“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23]秦始皇陵地宫中大量储注水银,或许也有以剧毒汞蒸气杀死盗掘者的动机。以当时人对于水银化学特性的认识而言,不会不注意到汞中毒的现象,而利用水银的这一特性于防盗设计,是很自然的。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记载,1981年已经考古学者和地质学者用新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汞量测量技术测定地下汞含量的结论所证实。[24]2003年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再次验证了地宫中存放着大量水银”,“再次验证了历史文献上关于地宫存在高汞的记载”。[25]我们讨论秦始皇陵地宫设计时更为关注的,不是水银的防腐和防盗作用,而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构想所反映的海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