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冗余论批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框架和主要内容

本书包括六个章节:

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指出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在西方世界,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热情一下又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很多年轻学者的激进化时期。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来说,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他们大多数是在讲述着或者受教着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其历史渊源。“劳动价值论冗余论”构成了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之一。然后,本书对所确定的批判对象“劳动价值论冗余论”进行了界定,即西方学者在鲍特基维茨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指责和“修正”基础上所形成的鲍特基维茨研究传统的影响下,通过将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解读为同期双体系,尤其是通过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引入,在同期的计算投入品和产出品价值价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劳动价值论冗余论”观点。该“劳动价值论冗余论”的提出者和鼓吹者主要包括三个不同派别,一个是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一个是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一个是以罗默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接下来,梳理了前人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介绍了本书使用的方法和论文框架以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追溯“劳动价值论冗余论”提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的。英国威廉·配第和法国布阿吉尔贝尔都提出了朴素的劳动价值论;斯密是第一个尝试系统论述劳动价值论的古典经济学家,但是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或者说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产生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种断裂式的思维逻辑,从而由商品价值由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直接转向商品价值由市场上支配的劳动量决定,从而将商品价格解释为工资、利润和租金的总额;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二元价值理论,但是却不能够解决两大理论难题而最终使李嘉图学派破产。马克思首先通过劳动力商品学说解决了利润来源于对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无偿占有,同时通过提出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问题。马克思基于《资本论》的逻辑方法,许诺在第三卷中将给予解决方案。但是,甚至在第三卷出版之前,马克思的批评者们就不断质疑甚至嘲讽。等到恩格斯将《资本论》第三卷编辑出版后,庞巴维克虽然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的考察,但是他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否定和推翻了第一卷理论基础的结论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鲍特基维茨以一种“严谨”的方式开始了新的研究,其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方案在斯威齐将其引入英语世界后,受到广泛关注。温特尼茨、米克等人对鲍特基维茨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塞顿将鲍特基维茨的研究推至顶峰之时,却也在西方学术界范围内形成了这样一种所谓“共识”,即马克思在进行生产价格的计算时并没有将投入要素生产价格化,因此并未恰当地给予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合理的解决方案,需要修正。鲍特基维茨研究所形成的这一“共识”直接影响到新李嘉图主义、主流的新古典主义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形问题的看法。

第二章,针对性地检索了提出和鼓吹“劳动价值论冗余论”的三个主要流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新李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斯蒂德曼、新古典主义主流经济学的执旗手萨缪尔森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在经济学上的代表人物罗默如何解读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进而提出劳动价值论是多余的冗余论观点。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皮若·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西方经济学家中引起很大反响,该书因为其向古典经济学的复归,因而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米克、多布等人作为同情或赞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对斯拉法的价格分析模型不吝赞扬,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分析还是保留了积极的态度,而斯拉法的学生斯蒂德曼则对劳动价值论持完全否定甚至鄙视的态度。他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其1977年出版的《按照斯拉法研究马克思》一书。20世纪50—70年代间,作为西方世界领袖式的主流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也被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所吸引,相继发表了五篇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文章,其中在1957、1970和1971年的文章中主要展示了他所谓劳动价值论的不必要性和多余论。罗默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形问题的看法,从根本方法上来说,与斯蒂德曼和萨缪尔森等人在对劳动价值论的解读和质疑上是一致的。

第三章,探索西方学者提出劳动价值论多余的理论根源并予以批判。真正的问题开始于鲍特基维茨。鲍特基维茨的研究所依据的方法实际上来自杜甘巴拉诺乌斯基,但是,鲍特基维茨的研究在被保罗·斯威齐引入英语世界后,围绕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从鲍特基维茨文章中的研究出发,最终形成了一种鲍特基维茨研究传统,因此,我们的考察选取鲍特基维茨的研究为该传统的起点。鲍特基维茨将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带向了同期双体系的误区,在塞顿将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引入试图拯救价值转形后,实物主义与同期主义的联合成为标准模式。从新李嘉图主义者斯蒂德曼到新古典经济学的执旗手萨缪尔森,再到尝试在西方重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在经济学上的代表人物罗默,都延续了鲍特基维茨孤立地构建价值价格双体系,然后在再生产平衡条件下,同期的计算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价值价格的逻辑。实际上,鲍特基维茨所开启的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解读是在曲解马克思的基础上做出的错误解读。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结合西方分期单体系解释方法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克莱曼的研究,从技术上指出了同期主义使价值概念在计算中直接成为多余。

第四章,在前面章节分析批判了劳动价值论冗余论提出的理论根源和技术原因之后,本章开始考察历史上为应对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而提出的一些新的辩护解释。与分期单体系解释相比,之前相继出现的如“新解释”、同期单体系解释在历史上都具有各自特点和展现了一定的积极辩护作用,但是仍具有明显的技术缺陷。我们将按照分期单体系解释提供的线索对相继出现的“新解释”、同期单体系解释以及分期单体系解释进行批判介绍,同时介绍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所体现的分期单体系思想,以从正面说明马克思价值转形的成功。从莱布曼、蒙戈奥维和韦内齐亚尼对分期单体系解释方法的批评和克莱曼的回应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分期单体系解释的方法所构建的论证模型虽然能够得到马克思的全部结论,但是仍然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批判者们也没有真正理解分期单体系解释的出发点。分期单体系解释作为近年来国外最新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我们注意到,有些评论文章严重曲解了分期单体系解释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阐述,我们与相关文章进行了必要的商榷。

第五章,在前人关于转形问题在数学上得以成功解决的基础上,针对分期单体系解释存在的缺陷以及批判实在论对劳动价值论传统数学化表述的指责,进一步探讨劳动价值论在数学表述中的必要性解读。从数学逻辑上来说,将探讨价值和生产价格的相互依赖关系。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价值转形的数学化表述在使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更加凸显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是内部一致的角度来说,分期单体系解释提供了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说明。弗利特伍德从批判实在论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数学化表述提出了批评,该批评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演绎主义模式推动的任何数学化的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即使是被包括反对者在内的很多学者认为是至少“以一种让马克思讲得通”的方式解决了转形问题的分期单体系解释,也不能回应弗利特伍德关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数学化表述存在缺陷的指责。另外,在尝试用数学化模型解决转形问题的学者中间,一些人从另一个角度也意识到了数学化表述模型存在的不足。数学化表述在经济学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弗利特伍德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于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原则对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中所运用的辩证逻辑演绎,因而只能停留在资本主义的具体层面上,而陷入封闭体系与现实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离开辩证逻辑演绎构建数学化表述,也是西方学者在价值转形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一重大缺陷。我们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演绎,基于价值转形视角,可以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数学化表述,不仅突破了批判实在论所指陈的缺陷,提供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在数学化表述中为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持。

结语部分,在前文揭示并批判了劳动价值论冗余论的提出者们所赖以存在的理论根源后,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批判角度,确认了劳动价值论冗余论的鼓吹者们在方法论上所体现的庸俗经济学立场。庸俗经济学在价值价格理论上的表象特点就是放弃对价格本质的探讨而只是在现象上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