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农村流动儿童的实际状况

通过对1875份农村流动儿童有效问卷的分析,来呈现不同城市中农村流动儿童的现状。

一 年级分布

表2-18 农村流动儿童年级分布状况

表2-18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不同年级的分布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小学四年级至初二均占了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农村流动儿童在各个年级都有分布。初一年级农村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达到了三分之一,初二年级农村流动儿童的比例也较高,超过了四分之一。为什么初中阶段的农村流动儿童的比例较高呢?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儿童小学阶段在老家或者其他居住地学校上学的可能性较大,进入初中阶段,随着他们在生活等方面自理能力的提高,留守儿童成为流动儿童或者非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跟随着务工的父母亲来到城市而成为流动儿童。农村儿童的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他们原来学习上的连续性和连贯性,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总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级都有农村流动儿童的分布,都需要我们去关注。

二 年龄分布

表2-19 农村流动儿童的年龄分布状况

表2-19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的年龄分布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2岁和13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农村流动儿童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是22.3%和23.9%。9岁至12岁这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流动儿童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在12岁和13岁这两个年龄段达到高峰期。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民工子女成为流动儿童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这是因为外出务工农民认为,孩子的年龄更大些,适应城市学习与生活的能力会更强些,在这个年龄段,父母亲更愿意把孩子接到务工的城市来就读。同时也说明,外出务工农民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再加上孩子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留守儿童成为流动儿童的可能性在增加,农民也希望孩子能在城市学校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 性别状况

表2-20 农村流动儿童的性别状况

表2-20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的性别分布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流动男童的比例稍微高于流动女童,高出约3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来看,农村流动儿童在男女比例上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性别并不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成为流动儿童的主要因素。根据我们在访谈中得出的观点,农民工子女是否处于流动状态,是否跟随在外出务工父母的身边,主要与农民工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农民工子女本身的自理能力有关。据我们的观察,低年龄段农村流动男童的比例要高于流动女童,这说明在同等条件下,外出务工的农民更愿意把男孩带在身边,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这与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四 学校性质

表2-21 农村流动儿童就读学校的性质

表2-21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就读学校的性质。从表中可以看出,82.5%的农村流动儿童就读于城市公办学校,这说明国家的“两为主”政策在各地已得到贯彻与落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已成为接纳农村流动儿童就读的主力军。当然,也有17.5%的农村流动儿童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民办学校。根据课题组的实际调查,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由于农村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压力较大,农村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要低于82.5%,但这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市在改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购买学位的形式向招收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提供补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而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农村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要高于82.5%。

五 流动成员

表2-22 农村流动儿童的成员

表2-22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的家庭成员构成。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流动儿童是单独与父母亲来到城市学校就读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务工农民家庭有两个随迁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有10%以上的务工农民家庭有三个甚至三个以上随迁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是整个家庭到城市来务工、生活和学习的。这种家庭式的流动能保证家庭生活的完整性,但在城市适应中也存在着各种现实挑战。

六 学习状况

表2-23 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

表2-23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的学习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43.1%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中游水平,这是最高比例的农村流动儿童对于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近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下游水平,这个比例也是较高的。10.8%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上游,占所有农村流动儿童的十分之一。14.2%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最后,这个比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体而言,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成绩应引起各方的关注。

七 薄弱科目

表2-24 农村流动儿童的薄弱科目

表2-24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学习的薄弱科目。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流动儿童自己反映,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科目的学习状况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35.1%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在城市学校学得不好的科目是英语;近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在城市学校学得不好的科目是数学。无论是处于留守状态的农村儿童,还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村儿童,英语一直都是农村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科目,这可能与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农村学校,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城市学校,农村流动儿童较难适应城市中的英语学习环境,这对农村流动儿童学好英语带来了负面影响。数学也是农村流动儿童反映较强烈的薄弱科目,这与数学基础和学习辅导有较大的关系,部分农村流动儿童的数学基础并不扎实,来到城市学校就读后,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民整天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辅导孩子的功课,从而导致农村流动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很吃力。

八 主要原因

表2-25 农村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表2-25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从表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基础不好”,这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基础不好会直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17%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上课听不懂”是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15%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是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为城市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农村学校的教师是有区别的,从农村来到城市,流动儿童对于城市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另外,12.4%的农村流动儿童反映,“没有家长的辅导”是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总之,农村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城市学校教师教学方式的原因,还有家长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我们要综合加以考虑与分析。

九 学习适应

表2-26 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状况

表2-26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的学习适应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近一半的流动儿童认为,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老师的上课方式不一样”,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城市学校的教学方式显然与其在农村所经历的教学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的不适应。22.1%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听不懂老师上课”,“听不懂老师上课”与农村流动儿童本身的学习基础薄弱有关,再加上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所导致的学习连续性的中断,也可能使流动儿童在课堂教学上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17.7%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布置的作业太多”,确实,城市学校的作业量要多于农村学校,这与城市学校间的竞争性较大有关。11.3%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老师上课速度太快”,这与城市学校的课堂信息量较大有关,同时也与城市学校教师的教学节奏较快有关,这使来到城市学校就读的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学习上的不适应。

十 生活适应

表2-27 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适应状况

表2-27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生活适应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48.4%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生活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行为方式”方面,城市的行为方式与农村有较大的差异,对来自农村的儿童来说,一时还较难适应城市的行为方式,转变行为方式有个较长的过程。27.4%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生活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的是农村生活方式,不同于城市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应。农村流动儿童在生活上的不适应还表现在城市的饮食习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农村流动儿童生活上的不适应已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障碍,也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学校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

十一 同学关系

表2-28 农村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状况

表2-28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的同学关系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34.4%的流动儿童认为,同学关系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别人不理我”这方面,尤其是在公办学校,城市的当地学生不理睬农村流动儿童,成为同学间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别人歧视”“城市学生的冷落”和“别人不愿与我交朋友”等都是农村流动儿童在同学关系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农村儿童是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在这个熟人社会中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同学关系是自然融洽的。而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性很大,在学校及班级中形成了各种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并不会一开始就接纳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对农村流动儿童来说,要与城市当地学生形成较好的同学关系,还有一个适应、接纳与融合的过程,而且同学关系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双方的互动中形成的。农村流动儿童在同学关系方面的不适应会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城市学校有必要下大力气来营造与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为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十二 课余生活

表2-29 农村流动儿童的课余生活状况

表2-29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课余生活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35.6%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在课余主要是与其他的农村流动儿童一起玩,这个比例最大,这表明流动儿童在选择玩伴时倾向于找与自己较接近的群体,流动儿童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能玩到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课余生活中选择个人独处的流动儿童接近30%,不能和别人一起玩,或者不愿和别人一起玩,以及别人不愿和自己玩,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会对这部分流动儿童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相对来说,农村流动儿童与城里学生一起玩的比例最低,约七分之一,这说明农村流动儿童与城里的学生在沟通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隔阂。农村流动儿童的交流与交往长期局限于自己这个小群体的圈子中,容易出现“内卷化”的倾向。内卷化(involution)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农业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得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过去一般用来描述小农化经济的发展,但它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适性,同时也具有工具性分析价值。[12]有学者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合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合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的特点”。[13]

十三 课堂提问

表2-30 农村流动儿童课堂提问的情况

表2-30呈现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课堂提问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39.9%的农村流动儿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偶尔提问”自己;35.3%的农村流动儿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提问”自己;甚至有11.3%的农村流动儿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提问”自己。从这三个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与农村流动儿童的互动。从学习效果来看,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农村流动儿童也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有利于激发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热情。表中的数据也反映出,教师对于农村流动儿童的课堂提问显然是少了,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度较低。

十四 受助情况

表2-31 农村流动儿童学习上受帮助的情况

表2-31反映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学习上的受助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41.1%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在学习上对自己帮助较大的是城里的学生,这个比例最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中作为弱势群体,更有可能得到城里学生的同情与帮助,特别是在学习方面。33.5%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在学习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是学校老师。由于其他农村流动儿童本身在学习方面都需要帮助,因此相互帮助的可能性较低,大概有十分之一的农村流动儿童,在学习上有困难会求助于其他流动儿童。只有8.8%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在学习中有困难会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比例之所以较低,与农民工整日在外务工有关,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还有6.2%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只有靠自己来解决,没有其他人来帮助自己。

十五 谈话内容

表2-32 农村流动儿童与父母亲的谈话内容

表2-32反映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家与父母亲谈话的内容。从表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农村流动儿童反映,父母亲在家与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学习方面的事情,这说明父母亲最为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表中的数据还显示出,父母亲对于孩子在品格和身体方面的关注相对少些,这与农民工只看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品格和身体有关。在外务工的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不容易,学习成绩优秀是最重要的。但父母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忽视,会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带来较大的困难,使他们不能及时地去解决他们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十六 在校困难

表2-33 农村流动儿童在校困难

表2-33反映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所面临的困难。从表中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的最大困难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流动儿童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比较优势。“学习成绩不好”的标签,往往使得农村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处境困难,因为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学习成绩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在学校处境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成绩不好”成为时刻压在农村流动儿童心中的一块石头,有时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3.7%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他们在学校“受别人歧视”,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农村流动儿童受到别人歧视,特别是受到城市儿童或任课教师的歧视,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不仅是他们在学校所面临的现实困难,而且对他们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伤害。

十七 在家困难

表2-34 农村流动儿童在家里面临的困难

表2-34反映出农村流动儿童在家里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从表中可以看出,35.8%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在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学习辅导”;35.3%的农村流动儿童认为,在家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交流”,两者加起来,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主要原因是父母亲工作繁重,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与进行必要的交流,有些父母亲甚至没有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功课,因为有些功课的难度比较大。农村流动儿童放学回到家里后,有时还要帮助家里干一些必要的家务活,甚至还要帮助父母亲照顾“生意”或“买卖”,这也会影响到流动儿童课余时间的学习,以及影响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农村流动儿童在家里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困难,不能为他们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以及有利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