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实验心理学
首先把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韦伯(Ernst Weber)、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在此基础上,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andt)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编辑了第一本杂志,创立了心理学的第一个思想流派——构造主义。构造主义在冯特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手中得到完成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实验心理学实际上是近代科学心理学的发端。在此之前,心理学或依附于神学,或依附于伦理学,或依附于生理学,它所关注的只是不死的灵魂及其与有死的肉体的关系问题,不仅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观点,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赫尔姆霍兹、韦伯、费希纳等才开始试图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并且把心理的研究指向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及神经活动。费希纳不仅提出了心理学研究的“均差法”“常定刺激法”“极限法”,从而将实验方法系统化,而且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审美心理研究,创立了所谓的“实验美学”。“构造主义”这个称谓是铁钦纳确定的,它认为人的意识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整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个整体分解开来,将其中各种元素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揭示出来,而意识是什么呢?就是“存在于某一瞬间的人的经验的总和”,因此,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对经验的观察,而为了观察又必须通过实验变化刺激情境的条件,了解被试者经验中所引起的变化。正像铁钦纳说的:“实验是一种可以重复、分离和加以变化的观察。你愈能多次地重复一种观察,你就愈有可能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东西,并精确地描述你所见到的东西。你愈能严格地把一种观察工作孤立出来,你的观察任务就愈变得容易,你被不相干的情境引入歧途的危险或者把重点放到错误点上的危险也就愈少。你愈能广泛地变化一种观察,那么经验的一致性就愈突出,你发现规律的机会也就愈多。”11这样的实验方法就成为建立科学的心理学所能够采取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后来的心理学派别,如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等虽然不赞成构造主义的理论观点,却不能不沿用它曾经采用并已取得相当成果的方法。
朱光潜感兴趣的是实验心理学在美学上的运用,也就是“实验美学”。他在《近代实验美学》一文中说道:“拿科学方法来做美学的实验从德国心理学家斐西洛(按即费希纳)起,所以实验美学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这样短的时间中当然难有很大的收获,不过就已得的结果说,它对于理论方面有时也颇有帮助。理论上许多难题将来也许可以在实验方面寻得解决,所以实验美学特别值得注意。”但是,实验美学在理论上有许多困难,这在朱光潜留学欧洲时,已经为许多人所认识到12。诚如朱光潜所说的,困难之一是美的欣赏是一种完整的经验,而科学方法要知道某特殊现象恰起于某特殊的原因,却不得不把这种完整的经验打破,去仔细分析它的成分;困难之二是美感虽是快感,却不等于快感,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只能研究某种颜色、某种形体或某种声音最能引起快感,却不能因而断定它就是美。所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对于美学来说,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美学还必须借助其他更恰当的方法。
朱光潜从颜色、形体、声音三个方面概括了实验美学的成果。在颜色方面,朱光潜比较看重拉塔(Latta)、瓦伦汀(Valentine)、文齐(Winch)、布洛等人的研究。拉塔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医生的手术,一个失明者恢复了视力,当他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时,见到红色就觉得愉快,见到黄色就发晕。这一实验证明了人对颜色的喜好并非由联想决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条件制约。这一结论后来通过对蚯蚓在红光与绿光的匣子里爬行的情况的实验得到了印证。瓦伦汀实验的对象是一个三个半月的孩子。他把孩子放在褥子上,然后用双手拿着带颜色的羊毛球,在距孩子一英尺半的地方让他看,孩子的眼球在两种颜色的羊毛球间来回转动,瓦伦汀让他的助手将孩子眼球转动的次数、时间一一记录下来。全部实验一共用了9种颜色,做了72次各不相同的组合。最后将孩子看每种颜色的各次时间总数相加,和他看其余8种颜色各项的时间总数相比较,得出下列结果:黄,80%;白,74%;淡红,72%;红,45%;棕,37%;黑,35%;蓝,29%;青,28%;紫,9%。这个实验表明,儿童大半喜欢鲜明的颜色,特别是黄、红两色。文齐试验过两千个7岁到15岁的儿童,叫他们顺自己的嗜好把黑、白、红、青、黄、绿六种颜色列出次第来,发现男生平均次第为:绿、红、青、黄、白、黑;女生平均次第为:绿、红、白、青、黄、黑。由此可以看出,女孩因喜欢清洁而喜欢白色,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联想的因素逐渐增多了。类似实验在不同种族、地域、文化程度的人中也做过,结论是相同的。布洛对不同个人颜色感觉差异的实验尤值得注意。他每次只取一种颜色给受验者看,问他喜欢与否,并说出缘故。他先试验过43个成年人,每人看过30种颜色,结果发现人在这方面可分为四类:一是客观类(objective type),只注意看颜色是否鲜明、饱和、纯粹,态度是理智的、批评的,不杂有丝毫情感的成分;二是生理类(physiological type),偏重于生理的影响,喜欢强烈刺激者偏好红色,喜欢平和刺激者偏好青色;三是联想类(associative type),看颜色往往立刻想到与之有关的事物,如由蓝色想到天空,由红色想到火,由青色想到草木;四是性格类(character type),在这类人看来,每种颜色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有的颜色是和善的,有的颜色是勇敢的,有的颜色是狡猾的,有的颜色是神秘的,并且往往与颜色发生情感共鸣。布洛认为,性格类以整个心灵去观照颜色,却不自觉是在观照颜色,以至于人的情绪和颜色的姿态融合一气,这是真正的审美体验。布洛根据不同深浅的两种颜色配合一起可见出颜色的重量的实验,还提出过颜色的“重量原理”(weight principle)。
在形体方面,朱光潜根据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对单纯线形所以引起快感和不快感的原因做了以下分析:第一,它是节省注意的结果。有规律的线比杂乱无章的线容易了解,所耗费的注意力较少,所以比较能引起快感。第二,线形所生的快感有时由于暗示的影响。我们喜欢秀美的线纹而不喜欢拙劣的线纹,因为前者所表现的是自然灵活的运动,后者所表现的是不受意志支配,而时遭挫折的运动。这都是潜意识的暗示作用。第三,知觉事物常伴着模仿该事物的运动,看线形也是如此。筋肉运动有难易,易则生快感,难则不生快感。第四,看线形时,联想作用常是一个要素。同一个线形让同一个人去看,所生的联想不同,所生的情感也就随之而异。第五,立普斯讲的“移情作用”对于线形所生的情感影响也颇大。我们往往把意想的活动移到线形上去,好像线形自己在活动一样,于是线形可以具有人的姿态和性格。对于形体的平衡、匀称为何引起人的快感问题,朱光潜特别注意到费希纳与帕弗尔(Puffer)的实验。费希纳实际承继了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认为平衡、匀称体现了潜意识中对一定数量关系的爱好。费希纳用白纸板剪成十个面积相等(64厘米2)而两边长短有变化的方形,把它们摆在黑板上面,次序是随意定的,每实验一次,次序更换一次。他让受验者在它们之中选择一个最美的和一个最丑的出来。总共试验男子228人,女子119人,结果表明,喜欢长宽比例为34∶21的“黄金分割”比例的占多数,约35%,其余均在17%以下。但是朱光潜不太赞同把人喜欢“黄金分割”比例说成是对某种数字比例的爱好,而认为是体现了“寓变化于整齐”的原理。帕弗尔的实验是针对形体的表面上不平衡而实际上平衡的原则,她给这种隐含的平衡称作“代替的平衡”(Substituted-Symmetry)。她将一块蒙着黑布的长方形木板摆在受验者面前。板上左边钉上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固定的白纸板。右边另有一个长16厘米、宽1厘米的白纸板,受验者须将可移动的白纸板摆得和固定的纸板平行。远近由他定夺,但是要使两个纸板形成的形体最美观。她试验过多人,发现他们大半把长纸板摆得离中央较近、短纸板摆得离中央较远,形成一种“代替的平衡”。帕弗尔曾研究过一千幅名画,从构成画面的五个要素——体积、情趣、注意的方向、线的方向、远景来看,在分布上无一不是符合“代替的平衡”的。帕弗尔认为,“代替的平衡”说明我们看形体,常不知不觉地依本能的冲动去描摹它的轮廓,冲动起于动作神经、传布于筋肉,筋肉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是左右对称的。这种美感的愉快实在是缘于“同情的模仿”。
在声音方面,朱光潜分四大类予以概括。第一,关于听音乐者的反应的分别。英国学者马尧斯(C.S.Myers)的实验表明,听音乐者同样有四类:主观类、联想类、客观类、性格类。就这四类人的审美素养看,他以为性格类最高,次为客观类、联想类,主观类最低。浮龙·李根据听者对音乐的趣味在其自身或在其外在蕴意的回答所做的实验,将听者分为两类,认为否定音乐外在意义的人欣赏力较高。第二,关于音乐与想象的关系。实验表明,玩味意象与欣赏音乐是两回事,而据英国学者葛尼(Gurney)的研究,凡一乐调唤起某事物的意象时,它的节奏大半与事物的动作有类似点。瓦格纳取鸟语入乐曲,肖邦取急雨堕瓦声入乐曲,都是著例。美国学者梵斯华滋(Famsworth)、贝蒙(Bemont)以一些学绘画的学生边听音乐边将感受描绘下来的实验结果为据,认为音乐虽不能唤起固定意象,却可以引起固定的情调。音乐还常常引发色彩的幻想。这种现象被称作“着色的听觉”。据奥特曼(Ortman)的实验,有些人听高音生白色的感觉,中音生灰色的感觉,低音生黑色的感觉。有些人从低音到高音生黑、棕、紫、红、橙、黄、白诸色感觉。对于这种现象,人们解释不一,有人以为是生理上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混合的结果,有人以为是听觉与视觉印象相互感通的结果。第三,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华希邦(M. F. Washburn)、狄金生(G. L. Dickinson)尝试把音乐快感的来源分为节奏、旋律、布局、谐声、音色五种,用182种名曲测验一些学音乐的学生,发现这五种要素中以旋律最重要,依次为节奏、谐声、布局、音色。他们的结论认为,含快感来源愈多的音乐,所引起的快感越大;最兴奋和最平和的音乐发生最大快感,中平的音乐影响最小。美国学者宾汉(W. V. Bingham)、休恩(M. Schoen)用290种名曲在三年中测验了两万人,得出如下结论:每曲乐调都要引起听者情绪的变化;同一乐调在不同的时间给许多教育环境不同的人听,所引起的情绪变迁往往很近似;情绪变迁的大小与欣赏力的强弱成比例;乐调的生熟往往能影响欣赏程度的深浅,欣赏力愈强愈不易受生熟差别的影响等等。第四,关于音乐与生理的关系。朱光潜认为,在声音的生理基础方面,德国心理学家海尔门霍兹(Helmholtz)的学说最为圆满。海尔门霍兹的实验证明,人的听觉器官结构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内耳的螺状体。螺状体基膜上共含24000条听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就是一个共鸣器。人是借助它们区分各种声音并欣赏音乐的。另据斐芮(Feary)、斯库普秋(Scripture)、孟慈(Mentz)、比纳(Binet)、库地耶(Courtier)、福斯特(Foster)、干伯尔(Gamble)、斐拉芮(Ferrari)、海依德(Ha M. Hyde)、康宁(L. Corning)等人的研究,音乐与人的呼吸、血液循环系统及筋肉都有关系,音乐对于一些疾病有平缓与治疗的功效。
1 《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2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93页。
3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1~44页。
4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12页。
5 同上书,第254~255页。
6 《朱光潜全集》(第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83页。
7 《朱光潜全集》(第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86页。
8 同上书,第287页。
9 《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72页。
10 同上书,第274页。
11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叶浩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12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叶浩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