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行为主义与完形心理学


差不多在写作《变态心理学派别》的同时,朱光潜还写了一部著作——《心理学派别》,此书据说于1928年时已“储稿待斟酌”,但不知何故,终未发表。我们现在看到的几篇有关行为主义与完形心理学的论文,大约都是出自此书或此书的副产品。由这些论文可以看出,朱光潜对行为主义与完形心理学的确做了不少研究,且十分重视它们的成果。

之所以如此,恐怕主要是因为与弗洛伊德的隐意识说一样,行为主义与完形心理学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别,包括美学、文艺学在内,各门学科多受到它们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倡导者是约翰·霍普金(Johns Hopkins),而它的真正首领是华生(Watson)。华生于1914年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9年又发表了《行为派观点中之心理学》,这是行为主义的奠基之作。这两部书的问世,在心理学界产生巨大反响。1920年9月,一批著名心理学家,如巴特列、斯密芝、汤姆逊、鲁滨逊、庇尔等聚集于英国牛津,对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郑重的讨论。华生本人也出席并做了发言。此后,行为主义从美国波及欧洲各国,大有取代旧心理学之势。

朱光潜以为,行为主义的兴起多得益于科学上的唯物主义与达尔文主义。科学上的唯物主义主张宇宙间一切事物到最后均需以机械律解释,从而使物理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归宿。行为主义于是从心理转向人的身体动作,从内省转向实验。达尔文主义主张由无机到有机,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其进化程度虽异而本源相同,人与动物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主张生物的构造及种类是由环境造成的,一切都遵循一个原则——适者生存。于是行为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扩展到所有动物,把心理学研究重心放在刺激—反应之上。

朱光潜将行为主义的主张概括为五点:一、思想是言语机械的动作,是默语,就像打球游泳等同为筋肉运动,不同的只是思想只涉及喉舌唇齿,因此无须以意识去解释;二、情绪是身体上的,尤其是内脏和腺液的变动;三、本能是反射联络起来的,联络的线索与次第得诸遗传;四、习惯也是反射联络起来的,联络的线索与次第得诸学习;五、学习只是在乱发动作中碰巧有一个动作成功,以后遇到同样动作时,令这个成功动作的再发生。

朱光潜认为行为主义在学术上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是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将动物包容进去,和提倡客观的研究方法。历来心理学都局限于人,忽略了人与动物相近相通的一面,同时夸大意识的作用,只着眼于内省所得的结论,这无疑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消极方面则是不理会心理状况及意识的作用,完全抛开内省的方法。他们把“行为”一词看得太狭窄,好像只有动作才是行为,知觉、意志都不是行为,而且正像麦独孤批评的,他们忽略了行为的目的。人与动物正是在这一点上区别开来:人的行为带有目的,即在反应之前,对反应的程序及结果有预计的。既然如此,心理学研究就不可不要内省,观察如离开了内省也难以进行,而且内省所得结果并非完全不可靠,如温度低觉得冷,光线弱觉得暗等等。

完形心理学始创于德国,创始人为韦特墨(Wertheimer)、考夫卡(Koffka)、库洛(Kohler)。韦特墨于1912年发表论文讨论貌似运动,并提出了完形学说(Gestalt theorie),但没能像行为主义那样立即引起轰动,只是过了十余年后才在英美等国流行起来,这期间德国与英美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讨论文字。

完形心理学根本改变了历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历来心理学可以称之为原子派心理学,着眼点在构成心理的各个原子,各种成分,完形心理学则着眼于心理现象的总体。所谓“完形”(Gestalt),相当于英文的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体、全境的意思,在原子派心理学看来,全体就是部分之和,因此为了认识全体就必须分别地认识构成它的各个部分。完形心理学则认为,全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自有其自身的特色。全体应该是部分之和加上全体特有属性。比如知觉是由单纯感觉复合而成,而知觉有意义,单纯知觉无意义,只是单纯知觉之和绝不能造成知觉。所以完形心理学反对原子派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主张依照彻底的机能观点,研究全副的心如何应付全副的境遇。

原子心理学把意识破成感觉,把境遇破成刺激,以为刺激与感觉为一比一的关系。这在完形心理学看来是似是而非的。以原子派心理学常讲的韦白律(Webers Law)来说,比如A为40斤,B为35斤,C为30斤,这三种刺激所生的感觉为a、b、c。刺激不同,感觉也应该不同,但实际上,a与b常相等,b与c常相等,a与c则有轻重之别。原子派心理学以感觉神经的惰性解释这种现象,以为只有刺激胜过感觉神经的惰性才可见出其不同。完形心理学对此持异议。考夫卡指出,如果A刺激与B刺激相差微小,人们产生的感觉可能是A大于B,也可能是A小于B,或A与B相等,用感觉神经的惰性来解释,只能解释A大于B,而不能解释A小于B与A等于B。

朱光潜赞同完形心理学的观点,以为完全境遇是不能分析的。他举由八条直线所造成的感觉为例:

这里a与a、b与b、c与c、d与d的距离,比a与b,b与c,c与d的距离小。如果一个刺激相当于一个感觉,我们只应看出八条成双的直线,及它们之间的宽窄区别。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由aa、bb、cc、dd构成的垂直的图形,ab、bc、cd则成了背景,而且图形比背景显得近些。显然,这种心理现象只能用完形心理学观点去解释。完形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所感觉的并非零碎分立的刺激,而是完全的境遇,是这部分与那部分间的相互联结成的整体。

原子派心理学进而把行为破成反射动作,把神经系统破成细胞,以为不同刺激触及不同神经区域,因而发生不同感觉,留下不同的观念,观念与观念的联络遂形成记忆、想象、思考,而观念与观念之所以能够联络,是因为神经细胞之间是相通的。完形心理学对此也持有异议。如果原子派心理学的观点可以成立,那么拳头大的脑子里就得含有数亿万个细胞,藏着全世界全生活磨碎的微尘之心影,而这无数的细胞中间又有无数联络的路径,如此复杂的神经联络何以不交截互阻,何以不错乱失误,而且这一观念与另一观念的联络中又何以产生新的意义?这对原子派心理学显然是个难题。完形心理学认为,知觉的生理基础不是单个的神经细胞,而是神经区域的整体,联想也不是观念与观念的联络,而是由某一部分唤起的完形的复现。

完形心理学取代原子派心理学不是偶然的,反映了现代思想发展的普遍潮流。首先是生物学方面,杰宁司、杜里舒、浩尔顿先后提出研究生物必须着眼于整个生机,认为整体概念应当扮演主要角色。物理学方面,怀特海也说,全体改变部分一个原则在全自然界都很普遍,电子在生物体内与在生物体外绝不相同,这是由物体构造决定的。在心理学方面,从机能主义者詹姆斯开始就批评心为感觉之组成的说法。此外,行为主义派、人格心理学派,弗洛伊德派都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整个反应动作,整个人格,而不赞成机械分析的观点和方法。朱光潜认为,完形心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以一种具体而完整的学说取代了原子论。从而使知觉心理学得到了一番改造,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只局限在知的方面,忽略了情感、意志、本能的方面,同时它对分析方法的完全否定,事实证明也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