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辑《西学东渐研究》的主题是儒家经典的西译,与前几辑的主题不同。如果将西方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称为“西学东渐”,那么中国思想文化向西方的译介可姑且称为“中学西传”。本辑的主题可以归入到中学西传。
何以要关注中学西传?这涉及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关系。一般而言,西学东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中文文献,内容则以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为主。与此不同,中学西传主要处理以西方人为读者对象的西文文献(16—18世纪,主要有葡萄牙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法文),内容则以中国思想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为主。由于读者对象、文献语言、内容偏重等不同,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在当前学术界往往被分立为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然而,我们认为西学东渐研究必须突破现有学术上的格局,把中学西传纳入它的研究视野中。如果研究晚明清初的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很容易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基本同时发生,由同一批人(以耶稣会士为主)所推动。早期在华的耶稣会士很快发现基督宗教与儒学可以调和,因为它们都重视理性。因此,如同他们用儒学去诠释西方的哲学与神学经典一样,他们也用西方的哲学与神学去诠释儒学经典,并译介到西方世界。我们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某种诠释循环。而在这循环过程中,传统儒学和西方哲学、神学都产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产生了儒家式的基督宗教。
在跨文化视野之下,这种诠释循环有更强的普遍性:以他人的思想文化语言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化,又以自己的思想文化语言理解和表达他人的思想文化。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使得中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交融。而这一交融,又对后续的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在2015年举办了一个以“西学东渐与儒学经典翻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探讨相关问题。本辑《西学东渐研究》的主体即为此次会议的论文。会议详情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因已收录在书中,在此不再赘述。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阅读。
此次会议的举办得到了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Consulat général de France à Guangzhou)、比利时驻广州总领事馆(Consulat général de Belgique à Guangzhou)及殷铎泽基金会(Fondazione Prospero Intorcetta-Cultura aperta)的部分资助,在此致以由衷的感谢!
而本辑《西学东斩研究》的出版,不仅获中山大学“三大建设”专项资助,而且得到“西学东渐与广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及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后两个资助来自广州市,显得极有意义,正好应合了广州在明末至清代儒家经典西传中所起到的作用:罗明坚是在广东开展儒家经典的译介工作;柏应理等于1687年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第一次将除《孟子》外的“四书”译介到国外,其翻译工作也主要是在广州取得良好的进展。这些,也正是本辑论文的重点所在。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