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结 语

七宝台是源于发现舍利而建造的一座五层方形土木石结构的舍利塔,它的建成是对印度传统的支提佛塔进行了选择、节制、改铸与扬弃的结果。佛陀在当时被称为法王,具有理念统一的象征。如果获得佛陀舍利的供养权,体现着国家的统一、势力的强大。武则天作为帝王,同时又是被“授记”的法王,散舍利于京寺及诸寺州各49粒、建造七宝台意味着对正法的崇敬与弘扬,对当时大唐的统一与民族、区域问题的处理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佛塔是象征释迦精神的存在。佛塔上的图像设置则是围绕佛法如何周而复始、永恒不灭展开。时间上不仅如此,空间上也要求释迦法身境界具有遍及宇宙空间每个角落的穿透力。早期北凉石塔的佛像构成,体现了释迦法身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永恒的时间序列,与塔基座上中国传统的八卦符号组合起来,使释迦精神从此具备了住世的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不仅如此,石窟寺中的中心塔柱和三壁布列的三世佛序列,和石窟自身的空间形态加上动态的绕塔观像从而达到时间、空间上的和谐。以致到了高宗时代最终定格在时间排序的竖化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三世,和空间横化的阿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的法身图像体系集七宝舍利塔于一身。虽说佛塔上图像构成,会受到时代变迁、信仰变化的影响,但对释迦法身境界、精神的诉求则始终没有改变。

舍利崇拜、供养是佛教特有的一种现象。供养佛舍利,如同礼拜具有象征意义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足迹一样。见舍利即见佛,起到亲近佛之后能迅速获得觉悟的奇迹(图148)。七宝舍利塔是以释迦的肉身涅槃到现世释迦精神永生为主题而展开,即讲述释迦牟尼是如何通过一世又一世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修行而达到超脱轮回的最终目标。因此,七宝台的功德主们把七宝舍利塔作为佛陀精神的象征进行巡礼朝拜,并以塔上超越时空的三世诸佛为参照物,如同在轮回之路上不断积累功德,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祈愿武周政权和武则天最终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成佛的解脱之路。长安三年正好是武则天八十岁寿辰,七宝台的落成开光,形同献给武则天的生日礼物,希望武则天,正如王璿的造像记中说的,“同感圣寿之无疆,……所愿上资皇祚,傍济苍生……永奉南薰之化……”;以及德感的“伏愿皇基永固,圣寿遐长”,都是以七宝舍利塔作为参照物,殷切希望慈氏武则天摆脱生死轮回,武氏的大周政权,能像释迦精神一样周而复始、永恒不灭。

1-48.tif

图148 礼拜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