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麟游慈善寺石窟的时空观与图像构成
麟游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北部,距西安市163公里。秦代在麟游县东部置漆县,西部置杜阳县,均属内史。西汉沿秦制,杜阳县、漆县归属右扶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将杜阳县划归汉安郡。曹魏将杜阳县、漆县复归扶风郡辖。西晋初年,撤杜阳县,其地西南归雍县,东北归漆县,均属右扶风郡。北魏皇兴二年(468年),县境内北部属白土县,归新平郡;南部属雍县,归秦平郡。西魏县境内南部属雍县,归岐山郡;北部属鹑觚县,归平凉郡。北周全境属三龙县,归岐山郡。隋义宁二年(618年)置凤栖郡。因宫中获白麟,又改名为麟游郡,兼置麟游县,并在县西置普润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在麟游始建仁寿宫。任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令杨素监造。史称“夷山堙谷,营构观字,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大多死,遂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101。开皇十五年三月,隋文帝首次行幸仁寿宫,此后几乎每年夏季,隋文帝都要在仁寿宫避暑,直到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死于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将仁寿宫更名为九成宫,并从贞观六年三月开始,多次前往九成宫避暑。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将九成宫改称万年宫。麟德二年(665年)又复称九成宫,并多次前往避暑。
笃信佛教的隋文帝在麟游建仁寿宫作为避暑行宫后,同时亦在慈善寺开窟造像。唐道宣著《广弘明集》卷一七记:“仁寿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寿宫所慈善寺新佛堂内灵光映现,形如钵许,从前柱绕梁袱,众僧睹见。……仁寿二年六月八日,诸州送舍利沙门使还宫所,见旨相问慰劳讫,令九日赴慈善寺为庆光斋。僧众至寺,赞诵、旋绕、行香,欲食,空里微零,复雨银屑天花。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献。”表明隋代开凿的慈善寺石窟至迟在仁寿二年(602年)六月之前就已完工,并已成为仁寿宫所属的皇家寺院。慈善寺石窟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得到了继续扩建,直到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凤翔麟游县暴风雨,飘害九成宫正殿及慈善寺佛舍”102,慈善寺石窟才渐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