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修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菩提心 追求圆满的佛境

佛法修行在于看破如幻尘世,直至自他一切有情众生都获得解脱,这就是菩提心,它是不生不灭之心,也是完全的佛性。


佛门十分看重菩提心,将它视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是度化众生的根本。菩提心之于佛门中人,就好似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一旦失去了,“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

菩提心是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

经常有人认为,佛教是唯心的,因此学佛只不过是在心中构想不切实际的完美世界,毫无理性可言。让我们反观佛陀成道的经历——从锦衣玉食的王子,到追求解脱的苦行僧,再到了悟生死、说法度人的宗师,就可以明白,佛理来自于对生活的了悟,对世情的堪破,对人生圆满的追求,对烦恼忧苦的彻底解脱,而不是一味的空想。

其实,佛陀说法很少有纯然的理想主义,无论是“诸行无常、诸法皆空”,还是“众生皆苦”、“业不可违”,佛陀开启我们的是一切世间烦恼的根本原因。不能如实观无常,对于自我的执著。佛陀再三强调,我们要不受任何幻相迷惑、不带任何主观成见,不被任何既定说法或权威制约,不掺杂任何感情,以极度清纯明净的心如实地知见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才是解脱之道,这也是佛教教义的精髓。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了明无常、坦然生死的智慧之心。曾经有人向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请教:“什么是大智大勇?”他以为将军会说一些高明的兵法,或夸耀自己无敌的武功,哪知将军想了想,却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大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大勇。”

——如果我们将虚幻的尘世看作修行的敌人,那么智慧的菩提心就是帮我们击退这些“敌人”最有利的武器!

人人都有菩提心

既然菩提心于修行者是如此重要,那么修成正果岂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佛陀微笑着摇头解释:“心本清净。”这话的意思是,修心并非把原本污秽的心洗净,而是要回归它本来的清净面目。

记得有一首著名禅诗是这样说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颗明珠好比我们与生俱来的菩提心,尘劳则是世间一切烦恼,只有当我们扫尽烦恼之时,自性的菩提才会显露出来。

自私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亲自为一切众生拔苦予乐的觉悟之心,是毫不利己、完全利他的,自私的人无法发起或培训菩提心。

当生命面对重要抉择的时候,“范跑跑”式的人就会现出“自私”的真面目,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这样的人与菩提心根本无缘。

度化他人也要“因材施教”

众生是在自己心里。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的众生,有恶的众生。善的众生自己知道求无上道,发菩提心;恶的众生就要我们来度化,要我们发愿度自己心里的众生。

修禅者常以“扫地”来比喻“净心”,这个典故来源于佛陀开示周利槃陀伽的故事。周利槃陀伽是众弟子中最笨拙愚钝的,连一句完整的经文都记不全。于是佛陀就教他扫地,并要他每天扫地时都念着“拂尘扫垢”。久而久之,周利槃陀伽因为专注于扫地,慢慢引发了定慧之力,他把注意力从心外尘垢的警醒转到对内心污浊的透析,终于明白“拂尘扫垢”的法义,从而为自己的心扫出一片光明,成为一个聪明敏捷的僧人。

发心:让我们开始寻找快乐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为了追寻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生活当中多多少少总有些愿望或需求不能令我们满足。如果以不能满足就不是快乐作为标准,那么试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是快乐的?

一个也没有。即使是看上去无限风光富足的人,比如影视明星、顶尖的模特儿、政治家、商业大腕……他们也一样有不能实现的愿望,和我们一样为一些常见的心事而烦恼:明星或模特儿担心青春流逝,作家担心灵感枯竭,政治家为选票发愁,商业家为钞票操心,如此种种,都与我们平常人没两样,然而他们日复一日的担忧,在我们眼里却成了快乐?

在凡人的圈子里找不到纯然的快乐,那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自己心灵的导师:佛与菩萨——他们智慧通达,已看破凡尘、长住净土,总应该是快乐的吧?可是,如果仅以愿望是否能够满足这条指标来衡量快乐,我们会发现,原来佛陀和菩萨都是不快乐的。因为要证得佛果,先要发下四大弘愿,头两大愿就是: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烦恼。

众生度尽了吗?没有。世间一切烦恼断除了吗?也没有。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修成佛或菩萨就会快乐了呢?因为佛陀的不快乐在于我们不快乐,佛陀的烦恼在于众生还在为烦恼纠缠,因为佛心里没有自己,只有他人。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在以深切的慈悲心遍观众生,皆视其为自己的亲友、恩人,对他们的痛苦愚痴感同身受,而发起的誓愿济度之心。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各种世俗的欢乐就是堵塞河道的淤泥,这时如果我们让象征菩提心的清流注入,就能帮助我们拓宽生命的境界,再一次欢快激烈地奔腾起来。

我们要学会寻找快乐

人的情感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其实我们的存在,以及无私的给予,就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