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修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思维我执 一切过失都是内心的自私造成

佛教中的“我执”指的是一个众生通有的缺点:过于执著于自我,甚至于包容自己的缺点。“我执”来源于我们的自私心,因此,消除我执就是禅修的一个重要目标。

识别狡猾的自我

佛陀说:众生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执著。它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感官享乐的执取。瘾君子之所以会沉迷于吸食毒品,是因为他想体会毒品给自己带来的愉快感受,虽然他明知这会毒害自己的身体。我们对于贪爱的习性也有类似的沉迷,也像上了瘾一样,一旦满足过一回,就永远无法止息。比较来说,这种执著是比较明显的,能够及时被感知的,而第二种执著则隐晦得多,那就是对于“我”的执著,又叫做“我执”。

我执中的“我”是我们所认同的自我形象,对每个人而言,“我”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种执著的支配,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因我而存在的。“我执”的执取,并非仅限于“我”,还会延伸到“我的”,即对任何属于我的东西都产生很大的执取,并以此来增强“自我”的形象。

《西游记》末几章里说,唐僧来到西天凌云渡前,却不小心滑进河里,当他被救上接引佛祖的无底船后,回头看到一具死尸,面目宛然就是自己。唐僧大惊,佛祖却笑呵呵地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接引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唐僧求佛之心虽然无畏,但在取经途中,纵然千辛万苦,也还总是记挂自己必须要把真经带回,也即是说还没有放下内心的“自我”。当到了灵山,眼见佛法证取在望,这一刻,唐僧才真正地把内心那个“唐三藏”放下了,所以也就成佛了。

有时候,我们内心的“自我”也是隐藏得如此巧妙:我们会大方地施舍别人,借此来给自己广播行善的美名;我们积极地指导别人,潜意识却是想证明自己学识渊博;我们甚至故作大方,不屑与他人口角或斤斤计较,其目的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风度或修养……由于这些“自我”都深藏在寻常人所认为的美好品质的背后,我们也常常将其忽略了。其实,把这些“自我”揪出来也很简单:只要看能否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的成败,便可知我们的做法是自私自利,还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你的烦恼来自于你放不下

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得与失、荣与辱……在乎得越多,心就会越痛苦;舍弃得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

舍弃肉身、终登佛境的唐三藏

把自我从心中剔除

涅槃:让自我无处藏身

无论我们多么地以自己为荣,甚至于飘飘然了,然而死亡降临时,却能让人感觉到原来我们都是平等的。禅宗以“四个妻子”来比喻人一生的所得:某人有四个妻子,第四个是他的至爱,第三个是他用尽心思追求而来的,而第二个则最知他的心,因而都很喜爱。只有第一个,长年累月地为他操劳,却只换来他的厌恶。然而当这人濒死之际,只有第一个妻子愿意陪着他,其他三个却都不愿意。

在这个故事里,第二个妻子代表着我们的父母、妻儿或亲戚朋友,我们与他们彼此疼爱,难分难舍,可纵然我们死去,他们也依然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也会渐渐把我们遗忘。第三个妻子是我们的财富,无论生前多么努力经营,死后却谁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第四个最受宠的妻子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最爱的是自己,可当生命终结时,肉体也会随之而消逝。而第一个妻子是我们自己的心,即真正的“自我”。无论我们多么不喜欢自己的“真心”,害怕面对那个真正的“自我”,可是当我们告别这个世界时,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自己的心。

慈悲的观想:感受自我的解放

怎样才能去除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观想,来加强自己的慈悲心,令其变成斩断自我的利器。

先静静地坐下来,想象我们把心带回家了。然后,祈请一切诸佛、菩萨和觉者示现,透过他们的启示和加持,使我们心中产生慈悲。

尽可能清晰地想象一位我们所关怀的人,想象他(她)正在受苦,并试着想象他(她)的痛苦和悲伤。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心对他(她)产生慈悲时,想象对方一切痛苦完全呈现、聚集成一大股灼热、污秽的黑烟。

缓缓吸气,观想这股黑烟在自己心中消散了,它完全摧毁了我爱的一切痕迹,并因而净化你的一切恶业。此时,想象我们的菩提心充分显露出来了。

呼气,想象自己正用一种明亮而冷静的光送出菩提心的安详、喜悦和快乐给你那位痛苦中的朋友。这时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信念:他(她)的一切恶业都被净化了,解脱了痛苦,获得深度、持久的喜悦。

观想慈悲心的代表: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当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心的代表,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正因如此,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最为广泛且虔诚。

观世音菩萨的造型向我们展现出修行应持有的态度,观想观世音菩萨,可以引领我们皈依和发菩提心,对心灵有极大的治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