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银行业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正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差异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银行业,之所以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和特征,主要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同。具体来看,影响商业银行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宏观经济、信息技术、金融环境、银行监管、金融基础设施、人文社会环境七个方面。
一、社会制度
在影响商业银行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制度环境居于主导和统驭地位,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结构和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股权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即使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以后,政府仍然保持着对银行业的绝对控制权,国家股和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仍然占绝对比例。不仅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如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是如此。
(2)银行治理。中国银监会在《WTO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问答》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以后,“银行党委会的作用不但仍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新的体制机制下,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的不同管道发挥角色各异、目标一致的作用,更好地确保了对银行的全方位控制权”。
(3)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虽然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价格手段,但行政手段和数量手段的应用仍然占有相当比例,这对商业银行按市场规律自主经营的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4)银行客户。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客户对象。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涉及个人生育、教育、就业、收入、养老等方面的制度,会影响作为银行客户的个人的行为,进而对商业银行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5)政治稳定。一国的政治稳定状况,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国内政局稳定,社会公众就会保持很强的储蓄倾向和投资倾向,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就能够正常运营并可获得较快的发展;反之,国内政治长期动荡,动乱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起码条件被破坏,其业务经营活动也必然会受到严重损害。
(6)担保。2004年3月14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述资源作为银行担保品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
二、宏观经济
商业银行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经济环境构成商业银行运行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背景,它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状况、经济结构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
(一)宏观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状况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和前景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和总体经济实力,进而决定了全社会可被银行加以利用的资金(及其他资源)的充裕程度,以及经济主体对借贷资金和服务的需求程度,从而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
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前景,一方面影响经济主体的收入和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影响其对未来的信心,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直接影响。
在宏观经济方面,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就会比较好;而如果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就不大可能十分健康。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构成,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1)从直接影响来看,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2)从间接影响来看,由于经济结构最终会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其经济结构失衡,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出口导向型产品结构逐步丧失了竞争力,国际收支出现赤字,证券、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热,等等。
(三)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引起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商业银行走向世界,进入与本国法律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完全不同的新市场,在获得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不仅要面对来自全球范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许多新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要求各国商业银行能够遵守同样的规则,以便在同一舞台上公平竞技,从而出现了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全球化,这实际上是《巴塞尔协议》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商业银行的“圣经”的原因。
三、信息技术
现代商业银行的很多变化,均源于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应用。美国一位著名专家曾在一次研讨会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种变化:“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金融业会发生目前这样普遍、这样深刻、这样根本性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及其发生的速度——都源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超常进步。这些进步不只是进化性的(evolutionary),而是革命性的(revolutionary),它们在改变着金融业的所有各个方面。”有关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参见本书第十二章。
四、金融环境
严格地说,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环境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是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因金融环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且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具有独立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这里单独加以阐述。
影响银行业发展变化的金融环境,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对银行业影响非常重要的四个方面,即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金融工具是资金融通的载体。因此,金融市场也可以定义为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既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又会形成严峻的挑战。
1.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促进作用
(1)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是商业银行融入资金的重要来源,也为商业银行富余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渠道。货币市场允许银行在流动性短缺时,及时融入所需资金,而在出现流动性过剩时,又可以及时将资金运用出去,提高盈利性。因此,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尤其是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平衡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不仅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发行股票、次级债券等形式充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等加强治理结构建设,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外部约束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的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
(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银行识别其资产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定价,并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来转移风险。
(3)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银行创造和培养优质客户。
(4)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标准。比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企业发债的利率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或企业所发行债券进行的评级,都是银行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确定存贷款利率的有效参照。
(5)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避免整个社会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避免将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从而有助于金融稳定,进而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1)随着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影响会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2)银行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次级债券,银行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可能导致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提高股票价格,但有可能损害银行的长期发展。
(3)金融市场会放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比如,一家银行如果出现一笔金额较大的不良贷款,或者出现某高管或职员违法被查的事件,可能因为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对商业银行形成比事件本身大得多的影响。
(4)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储蓄者将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会分散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量优质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会减少在银行的贷款,造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对商业银行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从不利的一面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商业银行的某些功能,在很多领域同商业银行直接展开竞争,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储蓄者和其他资金富余者的投资渠道,从而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其获得融资及其他服务的渠道,从而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其他服务。
从有利的一面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将通过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大大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1)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其专业化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比如,货币经纪公司能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市场经验、专业人才,尤其是其中立的立场,为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提供非常重要的经纪服务,帮助商业银行在从事相关业务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以其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直接帮助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减少损失;而证券公司则可以在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2)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比如,汽车金融公司、证券公司等在业务发展需要时,会从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在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中,存款是其重要方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依赖于银行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代销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成了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手续费收入。
(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促进整个金融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规范和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本身也可以参与非银行机构,比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而大大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
(三)货币政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尤其是在中国金融体系仍然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是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体。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量,利率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和贷款收益,等等。同时,货币政策会改变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以及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客户和经营环境,进而对商业银行形成间接影响。
(四)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维护金融稳定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也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银行危机不但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在严重的银行危机期间,即使是运行良好、经营稳健的银行,也难免会遭受牵连,而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的银行,更是雪上加霜,所存在问题还会被充分地放大。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强烈冲击,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金融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也更直观地看到了金融不稳定的巨大影响。
五、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它对商业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我们在这里进行单独讨论。
(一)放松管制的趋势
在各国经济的各类机构之中,商业银行是政府监管最为严格的机构,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以及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都受到严格的监管。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商业银行,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具有强制性的银行监管所决定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各主要发达国家逐步放松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形成了强大的金融自由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来看,银行管制之所以呈现出一种不断放松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很多管制措施已经失效。美联储前主席阿兰·格林斯潘曾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范围内放松管制的浪潮,“并不是监管当局主动进行的,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被监管者在事实上已经突破了竞争的障碍,从而使监管当局不得不放弃已经失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很多管制措施严重抑制金融创新,这使社会公众未能获得本来可以获得的选择更多、质量更优、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风险收益组合更佳的服务,也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放松管制并不意味着取消监管,它只是取消一些已经失效或者弊大于利的规章制度或监管手段,对于能够促进银行业稳定、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的监管还在不断加强。
(二)银行监管的内容
银行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审慎经营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
(1)市场准入监管是所有银行监管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构准入是指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或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变更,业务准入是指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以及开办新的产品和服务,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是指对金融机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核准。
(2)审慎经营监管,也称为审慎监管或风险监管,是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各类风险进行评估,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审慎监管相对应的是合规监管,即侧重于依据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处于合规监管和审慎监管相结合、逐步向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过渡的时期。
(3)信息披露监管,即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将反映其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如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投资者、存款人及相关利益人予以公开。商业银行充分对外披露信息,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而市场约束是《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三大支柱之一(参见本书第十章)。因此,信息披露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4)市场退出监管。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进入银行业很难,但退出银行业更加困难,原因在于:一家商业银行的关闭,将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如果不慎重,将会使社会公众丧失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甚至导致动荡。因此,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条件、程序、后续事项的处理也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和安排。
(三)银行监管的手段
银行监管的手段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两大类。现场检查是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人员通过实地查阅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账表、文件、档案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性与合规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的一种监管手段。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在定期或不定期采集被监管机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监管信息的分析处理,持续监测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相机采取监管措施的过程。
六、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法规、公司治理、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反洗钱体系,以及由审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
与金融基础设施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金融生态环境。从狭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而从广义上来看,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方面。
如果把商业银行比做是汽车,金融基础设施就像是道路(硬件设施)和交通规则(制度安排)。很显然,道路状况越好,交通规则越明晰,汽车也就能跑得越快,行驶也就越安全。同理,金融基础设施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在金融基础设施的诸多构成要素中,除了前面所讨论的银行监管以外,法律环境和征信体系具有尤其突出的意义,我们在下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法律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因为没有法治的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和完善;没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作为市场运行的基础,市场就难以形成为契约所联结的诚实、信用、公平、自由的经济秩序;没有完备的法治,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就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神经中枢”的现代商业银行,其正常运行更依赖于健全的法治,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无论是存款服务还是贷款服务,其实质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如果得不到保护,存款人就不可能在银行存款,银行就不可能贷款给借款人,银行也就无法存在。
正如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指出:“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司法改革不断深化,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健全运行的法治基础还十分薄弱。《金融时报》2006年5月9日报道了记者对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的一篇专访。在此次专访中,郭树清提到,中国建设银行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与许多地方政府签署银政合作协议,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建行能得到相关保障”,并引用具体数字说,“去年(2005年)的诉讼案件中,建行胜诉97%,但是执行率只有30%左右,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协助”。如果法院判决的执行率只有三分之一,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利益就很难得到有效保护,银行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
(二)征信体系
征信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由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活动。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是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以信用为经营基础和对象的商业银行来说,征信体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征信体系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因素很多,贷款机构缺乏可靠途径获得借款人全面、真实的信用信息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利用征信系统,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
(2)有效、可靠的征信体系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的成本。前述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银行使用征信系统和信贷信息,使发放贷款的周期从18天减少到3天,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美国商业银行在引入信用评级体制后,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处理成本从250美元减少到100美元。
(3)征信体系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对象范围,尤其是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方面,征信体系的作用尤为突出。2003年,世界银行进行了一项全球性调查,调查对象包括51个国家的5000家公司。调查结果表明,小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在没有健全征信体系的情况下是28%,而在有较为健全的征信体系的情况下是40%。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难一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症结就在于缺乏征信体系,无法度量和防范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对征信服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七、人文社会环境
商业银行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商业银行又是由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一个小的社会团体,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文社会环境的内容很丰富,我们下面主要从中国信用文化、消费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整个社会环境等方面来简单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信用文化
信用文化是征信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银行业的健康程度。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信用文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信用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了解和道德规范构成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然而,这种信用文化只适用于范围较狭小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一个小社区扩大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时,传统的信用文化就不能满足需要。(2)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生产、交易,银行的信贷统统按国家计划进行,单一的产权制度模糊了不同交易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弱化了中国传统的信用文化,更影响了中国传统信用文化向现代信用文化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信用文化。现代信用文化与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如下四个方面:(1)社会性,即信用不再仅限于相识、相知的两人之间的个人评价,而扩展为事先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社会评价;(2)制度性,即信用不再仅依靠道德规范,而更多地依靠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3)专业性,即信用不再仅来源于交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直接了解,而扩展为来自专业化的第三方对交易对手的间接了解、分析和判断;(4)商业性,即信用不仅只为交易双方所利用,而是成为一种商品,具有其他商品共有的属性。现代信用文化的这些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它的应用,使之不仅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征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信用文化将逐步向现代信用文化发展,从而为商业银行的运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文化
中国消费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崇尚节俭。这一特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一面来看,它是我国储蓄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从不利的一面来看,崇尚节俭的中国百姓,难以接受“寅吃卯粮”的借贷消费,对债务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极大地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这一方面使银行大量资金不能以贷款形式运用出去,降低了银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又因为贷款业务不得不集中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提高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高储蓄率必然减少消费,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又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转轨期间,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变化等影响,子女数量普遍减少,人们的行为模式从“养儿防老”转向通过增加自身储蓄来养老。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大大提高了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章小结
●商业银行是企业、金融企业、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的功能。现代商业银行的前身有两个:一是欧洲大陆的货币兑换商,二是英国的金匠。
●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外资银行六大类。
●从总体上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银行业,之所以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和特征,主要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同。影响商业银行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宏观经济、信息技术、金融环境、银行监管、金融基础设施、人文社会环境七个方面。
复习思考题
1.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功能。
2.访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网站(http://www.cbrc.gov.cn),阅读其最新年报,查询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等数据,结合本章第二节的内容,了解中国银行业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