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欧城市与商业的发展
到了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和商业的复兴,最早的城市便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地区出现。然后,“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范围自然越来越广泛,自12世纪初起,扩展到法兰西和西班牙沿岸。古罗马的马赛港自墨洛温时代末期陷入长期冬眠状态,这时恢复了生气。在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也从地中海的开放中得到好处。然而毫无疑问意大利在经济复兴的初期保持领先地位。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第,所以伦巴第异乎寻常地发展起来。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成长”。
在北方,“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第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堪的那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商业越来越发展,也就越来越集中到布鲁日……商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取得的进步已经是惊人的……除了布鲁日以外,又出现了另外的商埠:根特、伊普雷、里尔、杜埃、阿腊斯、图尔。……在商业的影响下,古代的罗马城镇恢复生气,居民增加;在城堡脚下,在海边、河岸、河流的汇合处以及天然道路的交叉点形成了商人聚居地”。
意大利城市和商路
“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如前所述,从11世纪起,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扩大为西欧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商业贸易供给城市以原料和粮食,这些东西由农业生产来提供,并在市场上实现城市手工业者的产品交换。城市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发展。意大利各城市的近东贸易对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起了非常特殊的作用。它们位于地中海——古代和中世纪主要商路的沿岸。意大利各城市沿海贸易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地理位置(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上,那里有更多的道路、城镇和学校),也在于其历史条件(罗马教皇的权力使得金银流入以及十字军东征期间意大利城市成为转运点)。
从11世纪末开始,威尼斯和热那亚在意大利贸易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早在9、10世纪时,威尼斯人就在地中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他们把奴隶运往拜占庭和阿拉伯人的国家,也经营食盐贸易。“威尼斯这座城市既没有田地,也没有牧场,既没有葡萄园,也没有森林。这里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就是海洋渔业,人们只能以捕鱼为生。”对于善于经营的威尼斯人来讲,海就是他们生活的源泉,捕鱼和制盐维持了他们的生计,他们可以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到附近沿岸居民的小麦。威尼斯初创时期,全意大利还属于拜占庭帝国。由于威尼斯属于海岛,得以逃脱相继侵入半岛的征服者的掠夺(伦巴第人、查理大帝、德意志皇帝们),因此,威尼斯依然在君士坦丁堡的主权范围之内,成为在亚得里亚海和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拜占庭文明的孤哨。到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了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大的城市,人口将近百万,经济发达,不仅是一个政治首都,同时也是一个巨港和工业中心。由于航运从未中断,它与黑海沿岸、小亚细亚、南意大利以及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保持着联系,并且控制着东地中海的整个区域,与当时的伊斯兰教相抗衡。
威尼斯正是由于与君士坦丁堡的联系,才出现商业的繁荣。威尼斯从君士坦丁堡那里学到了高度的文明、熟练的技术和经商的才能,这使得威尼斯在西欧中世纪经济史上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位。自公元8世纪始,威尼斯的船只把意大利的小麦和酒、达尔马提亚的木材、环礁湖的盐以及把来自斯拉夫民族的奴隶贩运到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又从君士坦丁堡运回拜占庭工业生产的珍贵丝织品和来自亚洲的香料。到了10世纪,这些商业贸易活动的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展。与此同时,威尼斯商人还超越宗教观念的束缚,与基督教的敌人穆斯林进行频繁的有利可图的贸易。他们的足迹遍布亚历山大、大马士革等地。到了11世纪,威尼斯的贸易活动同他们的财富一样奇迹般地增长。威尼斯人通常经过埃及,从锡兰、苏门答腊、印度西部运来胡椒(以及肉桂),从东方(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运来生姜、丁香、蔗糖、宝石、棉纺织品、丝绸、锦缎、香水、玻璃、瓷器和其他珍贵的商品。当然,威尼斯人也运来了一些有生产意义的产品,如蓝靛、明矾、亚麻。“整个威尼斯城都注重从事商业贸易和航海,这里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整个西方国家的生活条件有着根本的不同,没有人或多或少地类似于一位农奴。较下层的平民是那些船员、水手、手工艺人和小商人。”到14世纪末,威尼斯的人口增加到20万,是中世纪最大的城市。
图4-3 商业繁荣的威尼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威尼斯的商业活动对西欧诸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东方的商品运往西欧许多地方,又将西欧的商品如小麦和酒,运往威尼斯和其他地方。威尼斯与欧洲的商路有:陆路的线路是威尼斯—维洛纳—勃伦纳—英斯布鲁克—奥格斯堡—纽伦堡—法兰克福;水路(河道)沿罗尼河、梭恩河(在法国)到香槟集市。威尼斯在集市上出卖自己的和东方的商品,供应法德莱茵河流域、佛兰德尔、英国的需要。另外还通过海运(十四五世纪)绕过比利牛斯半岛,到达安特卫普及佛兰德尔、英国海岸。“在中世纪,在以英国到佛兰德尔为一边,以地中海为另一边的两地之间,至少有一打以上可以相互通行的路线,商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首先,可以在主要的陆路和海路之间做选择,海路直到十三四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采取行动关闭了香槟线路以后才变得重要起来。”
由于受到威尼斯的影响,意大利的热那亚、比萨也加入了海上贸易的行列,成为威尼斯的竞争对手。与威尼斯不同的是,热那亚和比萨在开拓贸易的过程中,富有宗教热忱,他们在经商的过程中经常与异教徒进行战斗。他们在屠杀了“穆罕默德的阿訇们”和抢劫了梅迪亚的清真寺之后,才签订商约,进行贸易,比萨大教堂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是用种种战利品和经商获得的财富建造的。当时的宗教诗歌称赞道:“你的教堂千秋万代灿烂辉煌,黄金、宝石、珍珠、锦缎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些宗教战争彻底结束了伊斯兰教对地中海的控制。地中海东岸诸港的全部航运逐渐属于热那亚和比萨。不仅如此,他们的商业机构在叙利亚、埃及的港口,在爱奥尼亚海的岛屿上以惊人的速度增加。通过征服撒丁(1022)、科西嘉(1091)和西西里(1058—1090),热那亚和比萨拥有了通往东部海岸的畅通海路(亚洲内地的产品由沙漠商队或者红海、波斯湾的船只大批运送到东部海岸),由此他们可以到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进行贸易活动。佛罗伦萨控制着从北欧通往罗马的要道,并且用商业上获得的金银发展制造业。它是13—15世纪欧洲的呢绒业中心。佛罗伦萨的呢绒业者从西班牙、英国运来绵羊毛,而羊毛业公会的会员专门经营本色呢绒的加工,他们从英国廉价购得本色呢绒,然后在佛罗伦萨加工,再转卖出去,从而获得巨大利润。十四五世纪,在呢绒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同时,佛罗伦萨的高利贷事业十分发达。从13世纪末起,他们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当资金从贸易活动转移到政治活动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最早的成员是医生,拉丁文中把医生称为“medicus”,所以他们被称为美第奇家族)成了该市君主。美第奇家族经营货币生意,其银行和当铺在当时所有的贸易中心都可以找到。
地中海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到了12世纪初期,扩展到法兰西和西班牙海岸。古老的马赛港恢复了生气,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也加入海上贸易的行列。地中海的商业洪流,一直涌向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土地的肥沃使城市能够无限发展,同时销路的畅通又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商业使伦巴第地区工业涌现。随着商业的发展,贝加莫、克雷莫那、洛迪、维罗纳,所有古罗马的“城镇”,所有古罗马的“自治市”,都重现生气。这个地区成为地中海商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跳板。由此,伦巴第人沿着多瑙河向东、沿着莱茵河向北、沿着罗纳河向西,迈向欧洲大陆。
欧洲的城市和商路
“从9世纪末开始,北方的海盗总是以商人的面孔出现,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广阔。”丹麦和挪威的海盗定期搜刮加洛林帝国和不列颠的岛屿,瑞典的海盗来到了俄罗斯,他们在第聂伯河及其支流沿岸建立了很多据点。他们用据点储藏掠夺来的财物,而且还在那里招募奴隶,将森林里的蜂蜜和毛皮据为己有。这些商品可以流通到东方的哈里发帝国,向南可以到拜占庭帝国。10世纪时,在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他们就出海贸易。他们的足迹遍至冰岛、爱尔兰、英格兰、佛兰德尔等地,甚至到达波罗的海的岛屿和芬兰湾的深处。由于他们的商业行为,商业之洪流从拜占庭和巴格达开始,经过基辅和诺夫格罗德,贯穿俄罗斯,一直延伸到北海沿岸,从而在欧洲的另一个侧面,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渠道。
从12世纪下半叶起,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北方各国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关系。从此,欧洲南北通商,大批商人云集香槟地区的集市(特鲁瓦、普洛温、拉尼、奥布河畔巴尔,这是法国东北部香槟伯爵领地内的四个城市,集市在四地轮流举行),欧洲西北部各国与地中海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举行。由于地中海与北欧的商品交流日益兴盛,东南欧的意大利和北欧的德国之间的商业联系越来越多。中欧地区成长了很多城市,比如雷根斯堡、纽伦堡、奥格斯堡、乌尔姆、慕尼黑,这些城市不像汉撒同盟那样形成商业同盟,因为它们只在乎本城市的工商业,而不在乎建立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霸权。中欧的纽伦堡居于贸易中心地位、地中海东部和北欧的商品汇集于此,佛兰德尔的呢绒、波罗的海的青鱼、法国的葡萄酒和意大利的手工业品也经过纽伦堡转销各地。巴塞尔也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城市,其繁荣来源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地处莱茵河的源头,是通往阿尔卑斯山口的重要城市。基辅是西欧和东欧边界上最大的商业中心。基辅输出的商品除手工业品外,还有毛皮、各种原料、粮食、奴隶、蜡和蜜。输入商品有纺织品(丝绸、呢绒等)、武器、美术工艺品、教堂装饰品、玻璃、瓷器、宝石、香料、香水、水果、葡萄酒、染料、粮食、食盐、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等,其商路主要是从基辅到中欧(捷克、波兰、德意志南部)以及从诺夫哥罗德和波洛茨克(在俄罗斯)到波罗的海。
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商路。在十三四世纪,曾经存在的东方沙漠商旅路线是向西通过俄罗斯西南部和波兰到达西欧,从萨来经顿河、亚速海(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海岸外的内陆海)和黑海到克里米亚、小亚细亚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而且,阿斯特拉罕还与通往波斯湾和印度的道路系统有海路联系。另外,13世纪还存在着联系波罗的海国家与西北俄罗斯的另一个巨大的交通网络,主要是从波罗的海经涅瓦河到拉登瓦湖和沃尔科夫河到诺夫哥罗德的古老水路,但随着塔林的发展,经纳尔瓦河或者多帕特到诺夫格罗德的陆路也很重要。在“13世纪和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在布鲁日和波罗的海之间至少有4条洲际线路:南部的海路;两条经吕贝克和曼斯泰和斯特林的两条古老的陆路;最后还有经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南路。历史学家已经发现在波罗的海海岸的德意志港口和东南欧之间至少存在6条主干线:两条向北,一条通格涅兹诺和波森,另一条经卡里兹和弗罗茨瓦夫;南部4条,分别经桑多米尔、克拉科、里窝和奥普兹诺;其他的道路网络通往波希米亚以远,在匈牙利境内或其周围”。中世纪东欧和西亚、南亚之间的商路分为两部分:北部商路,主要经过陆地;南部商路,主要经过海洋。前者连接中亚、中国、印度和小亚细亚;后者经由叙利亚和埃及。每部分商路又有支路,它们在阿勒颇附近进入亚洲,分别通向大不里士和巴格达。南部商路由于取道海洋,所以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运费较低。北部商路主要运送香料,因为香料用船运输容易变质。北部商路对于君士坦丁堡有利,总共有四条:(1)从顿河河口的塔纳经里海顶端到印度或中国;(2)从特拉布松到大不里士,再绕过里海海角到东方;(3)从亚历山大勒达湾的拉贾索,经大不里士到东方;(4)经巴格达到东方,穿越亚洲或取道波斯湾。
这些商路类似于项链串起了“城市”珍珠(如图4-4所示),城市为商人提供了歇脚之处和商品交换之场所以及为商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场所,比如客店、教堂、钱庄、休闲场所、酒馆等。城市既有流动的行商,也有拥有店铺的坐商,还有从商人身上赚取钱财的服务者,比如行政官员、店主等。他们随着商路上贸易的发展而发展,建构了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城市文化。
图4-4 中世纪欧洲的商路
香槟集市
11世纪,城市店铺的兴起削弱了集市的作用。行会在出售自己的制造品、购买原料时,都不容许中介人的存在,从而把商人排挤出城市内部贸易。但是,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商人要突破原有的制度约束,在可以生存发展的地方壮大其活动空间。于是,商业资本在集市的自由商业中心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不受社会和城市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同时,远距离贸易的必要性日益增大,但这种自由的要求在闭塞的“城市经济”范围内并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集市,这些集市塑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大规模集市是对中世纪城市自然经济闭塞性的必要修正,商业资本借此投入了集中的批发贸易中。
图片来源: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72—273页。
图4-5 香槟伯爵辖区的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有重要意义的香槟集市是当时最大的集市。“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前半叶,香槟集市的确是西方世界国际商业活动的中心。在那里意大利人购得北方布匹这种中世纪的主要产品,随后再运送出售到整个地中海世界。”香槟集市位于法国香槟伯爵辖区的四个城市中。香槟的领土同德意志、佛兰德尔、法兰西毗邻,它位于中世纪商业河道的中心。意大利商人沿罗尼河,梭恩河把东方香料运到香槟集市,法国商人们沿着罗亚尔河、塞纳河、玛纳河把大量呢绒、葡萄酒运到香槟集市,佛兰德尔商人沿着海斯尔德河、马斯河运来了高级呢绒。英国商品(羊毛、锡、铅)也循着这一路线运来。德国商人利用莱茵河、易比河、多瑙河运来毛皮、金属制品、亚麻布和葡萄酒。西欧的南方贸易和北方贸易在香槟结合起来,这就使香槟集市具有特殊的意义。
1337年开始的英、法百年战争破坏了香槟集市的繁荣,而且法国封建主的重税政策使参加香槟集市的商人无利可图。所以意大利商人开始在大海寻找出路。十四五世纪,西欧的商路转移到大西洋。
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是一个在俄国、北部的斯堪的那维亚和西部的佛兰德尔之间地区进行贸易的德国城市的松散联合体。“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尔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以及过重的租税,确保贸易安全。“汉萨同盟”一词首次出现于1344年,最初是共享特权的商业联盟。1356年汉萨由商人联盟发展为城市联盟,参加者包括绝大多数北德沿海城市,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是其核心,后来加入者有科隆、但泽和柯尼斯堡。1358年,波罗的海东岸的里加等城市亦加入。同盟垄断了东欧、北欧同西欧之间的贸易。同盟商人也通过意大利商人经营东方产品,如香料及贵重纺织品等。同盟商业所经营的商品种类很多,如挪威的皮毛、松脂、柏油、木材;瑞典的铜、铁;俄国的皮毛、皮革、亚麻、大麻、蜂蜜、松脂;葡萄牙的食盐、肉类和果品以及西欧各国的呢绒、金属器皿、葡萄酒等。总之,经营商品种类很多的商业同盟在经营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它对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368—1370年,汉萨同盟的联合舰队战败丹麦,迫使丹麦签订《斯特拉尔松德和约》。该和约的签订使汉萨同盟具有北欧政治同盟的性质,扩大了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北海的贸易以及对斯堪的纳维亚政治的控制。汉萨同盟进入鼎盛时期时,结盟城市达160多个,同盟在各地都享有商业优惠,在伦敦、诺夫哥罗德、布鲁日、卑尔根等地均设有商站。各结盟城市的政权为城市贵族和大商人控制。
15世纪中叶以后,同盟中的特权和垄断情况突出,使得这个组织非常保守,缺乏创新,“面对沙皇力量的崛起,它不能保护自己在诺夫格罗德的地位;不能再与由于布拉班特和荷兰的支持而力量不断上升的北欧新贸易中心的对抗过程中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能保证它对东方路线的垄断;实际上不能保住这条路线,这条路线最终被其他的通过南部大陆的路线所挑战并最终被取代。尤其重要的是,它不能阻止两个重要的竞争对手——英格兰和荷兰势力的上升,它们注定在十六七世纪要代替汉萨取得北欧的经济领导地位”。德意志内部,勃兰登堡、普鲁士地位的上升,使汉萨同盟进一步削弱。汉萨同盟于1669年在吕贝克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只有6个城市参加。此后,同盟即告解体。
尼德兰的城市
13—15世纪时,尼德兰是欧洲西北部经济最发达的工商业区域;尼德兰的疆土包括现代的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北部的一部分地区。佛兰德尔是尼德兰的先进省份,那里出现了许多城市,如布鲁日、安特卫普,它们位于莱茵河、斯海尔德河、马斯河的河道和大西洋、北海的海路汇合处。海洋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把上述城市同英国(经过海峡)、香槟集市(经过河道)联系起来,十四五世纪,又把它们同汉萨同盟的各个城市(循着北海)和意大利各个商业共和国(经过直布罗陀)联系起来。以布鲁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城市的发展历程。布鲁日是驰名的佛兰德尔织呢业最重要的中心之一。11世纪中叶,布鲁日就已是一个很大的商业城市。12世纪下半期,布鲁日得到了一系列商业特权(在英国贸易的特别优惠,在法国经商的自由权等)。布鲁日是佛兰德尔商业的枢纽,它同法、荷、德、英、挪威、波罗的海沿岸、诺夫哥罗德、意大利都有商业往来。香槟集市衰落后,商业中心转移到佛兰德尔,意大利商人从13世纪末期起,经常绕过比利牛斯半岛(经过直布罗陀)到此。1317年以后,威尼斯和布鲁日之间建立了经常的业务往来,意大利人从东方运来香料和工业产品。同时,汉萨同盟从德国、俄国、瑞典运来了木材、小麦、熏鱼、金属和毛皮。于是,布鲁日集中了北方和南方的商品,成为北欧的主要贸易场所。15世纪下半期,布鲁日和斯留伊斯海湾之间运河的淤塞以及汉萨同盟的衰落,再加上布鲁日寡头政府的狭隘,共同导致了布鲁日的衰落。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尼德兰的北部,安特卫普开始成为繁华的海港。同时,阿姆斯特丹也兴起了。阿姆斯特丹同安特卫普一样,都是自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