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方言调查的工作步骤
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了解整个调查工作的步骤。调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记音要按照语音、词汇、语法的顺序进行,并紧跟着做好整理和复核。在调查词汇、例句及长篇语料时,还应该注意关注地域文化在方言中的体现。
准备阶段的工作任务有三项。首先是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所要调查的方言的历史、地理等人文背景。通过阅读地方志和向当地人的调查,了解与方言有关的社会和自然情况。例如,有无明确的移民史的记录,是否普及了普通话,有无双语、双方言现象,是否处于方言区的边界,本地人认为自己的话属于什么方言,有无地方韵书、教会罗马字语料,当地通行的戏曲、曲艺是哪一种,有无现存的文献,其中有无本地通行的俗字,还有,当地的交通情况和商业往来、婚嫁的取向,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情况如何,等等。其次是查阅该方言已有的调查研究成果,如有已经出版的当地方言志和调查报告,就必须认真研读,从而了解该方言在区域归属上是否明确,与周边方言的关系如何,前人曾经指出哪些方言特征,例如有无文白异读、连读变调,有哪些方言特征词或特殊句式,学者们对已有的调查研究成果如何评价、有无争议,等等。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既不能置之不理,“一切从我开始”,也不应该以为“已经无所作为”。如果是早年做过的调查,多年后还是会有变异。钱乃荣曾经沿着赵元任的足迹,调查《现代吴语的研究》所记的事实和现在的说法有何不同,还是颇有所得。最后是物色合适的发音人。发音人是否理想,是关系到调查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通常是到了当地通过访谈才最后选定。发音人应该是世居当地、精通本地话的五十岁以上的人。如果口齿清楚、思维敏捷,体力充沛,七十岁的老年人更好。为了避免方言混杂,最好找父辈和配偶都是本地人,本人最好不要兼通外地方言,但有人虽然兼通双语却能加以明确区分,也无妨。要能听、能说普通话,但不必要求标准,有的本地语文老教师,普通话是经过训练的,能用来辨正方音,更好。发音人应该有中等以上的文化程度,知识面较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强,如果上过旧时的私塾、能用文言音读古书,就更好,但都必须熟悉土音土话。退休的本地籍老教师、老中医、老农、老工匠、老店员之中不难找到这样的发音人。有时,当地的热心人会推荐“最有学问的”老者,或是“什么话都能说”的老江湖,难免上当。因此,必须登门造访,经过面谈,才能知道是否符合要求,还要得到对方表示乐意参与工作的承诺,才能确定下来。当发音人是一件辛苦的事,如果毫无兴趣、视为负担,就很难坚持长时间的工作;如果对自己的方言没有信心,觉得“太土”,不敢坚持;或者信心太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准,唯我为是,都无益于工作。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就可以开始记音了。记音的过程为什么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因为语言的大系统中语音是表层的外壳,了解、掌握语言只能从语音开始。只有辨别了音位及其变体,整理出单字音表和同音字表,摸清多音词语中的连读变化,才能顺利地记录词汇。汉语词汇的结构和句法结构是相通的,了解了实词的结构和与虚词的变换,就便于理解各种语法关系。许多经验都证明,初学者如果开头做得不仔细,初战失利,往下就会越来越被动。语音没有弄清楚,记录词汇时遇到新的音节,再去复核语音系统,就要返工;记录词汇时没有弄清文白异读和别义异读的对应,要为词语考本字,就会很棘手;没有弄清楚实词和虚词的专用或兼用,记录语句时也会发生困难。只有开头求实不图快,稳扎稳打、环环相扣,才能保质、保量、保进度。
整理复核不能等到记音全部完成了才做,而必须在记音的每个阶段结束时及时进行。记录字音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核对同音字表。因为同音字表是展示整个方言语音系统的平面,也是检验所记录的字音是否有误的镜子。单字记音时难免会把本来声韵调相同的字记成不同的音,或者把声韵调不同的字记成相同的音,这样就会在同音字中出现“异己分子”。这时,把同音字表的每个同音格子里的字,让发音人再读一遍,那些不同音的字就无处藏身了。不做这番复核,就会留下记错字音或词音的隐患。如果记音人和发音人交上朋友,甚至还给发音人讲讲他的方言的语音构造原理,就可以让发音人把整好的同音字表带回家,利用晚上时间通读一遍,把同音格里不同音的字圈出来,他都会很乐意帮你的忙,然后你就可以把圈出来的字搬到跟它真正同音的格子里。辨别是否同音,发音人是绝对权威,这是毋庸置疑的。记完词汇的音还得把记单字音时没有记过的字和“有音无字”的语素填到同音字表中去,无字可写的可以打个“□”,在旁边注上意义。同音字表收的字越多质量就越高。记完单字音,一般都还要用连读音变的调查表格记录一批二字组、三字组的词语音。记完这个表,就可以整理出多音词语连读音变的规律,包括变调、轻声、儿化、变声、变韵、合音等。除了一些音变发生得较晚的方言之外,各种连读音变大多有严整的规律。这些规律要排列成简明的表格,以便随后记录多音词语时作为辨音的依据,也作为复核检验的对象。如果说记音的每个阶段都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话,整理复核就应该亦步亦趋、紧紧跟上。
考察方言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新课题,以往积累的经验还不多,需要一番摸索。上文所述准备阶段要了解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只是宏观的、大略的内容,到了调查方言词汇就会发现,有些语词是当地特有事物的名称,如南方的“畓田(烂泥田)、米线”,北方的“敖包、坎儿井”;有些概念是包含着特殊价值取向的,例如管登广告叫“卖广告”,说“合适”实际上是占了便宜。在民俗活动、歌谣、俗谚、避讳、称谓等方面,表现地方风貌、意识、观念的条目就更多了。天仙配、杨家将、梁祝、陈三五娘等故事流传的地方都有一大串相关的文化词语,有些戏曲里的人物和台词已经成为方言词,表达各种各样的是非观念和好恶情感。开始记录词汇、语句后,就要加上这根弦,在注释词语时如实、鲜明地反映出来。如果是详尽的调查,对于若干专题还可以做详细的记录,例如婚俗、葬礼、祭祀、庙会、对歌、迎神赛会等活动,都有一串特有的名称、动作、器具等值得描述。本地生长或生活过的历史人物,不论是清官、贪官,还是善者、恶棍,有的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祇(如关公、杨家将、岳家军、海瑞、严嵩、包拯、妈祖),都会留下故事和传说,寄托着百姓的好恶、爱憎。调查期间,就是在工作以外的休闲时光里,方言调查工作者也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看看当地的民居、祠堂,到发音人家里观察他们的起居、交往,到墟集问问各种商品的名称和制作过程、食用方法,听听他们是怎么讨价还价的,如能赶上听说书、看戏,更是调查方言、体味地域文化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