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谜底的方法
那么凡夫的“烦恼挂碍”的心是有位置的吗?是的,内心的痛是有位置的,内心的喜悦也是有位置的,不然你怎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呢?而如何知道它是有位置的呢?只有一个办法能解破这个谜底,那就是用你的内心去感受。
这件事不能用想的,不能用思维的,思维是脑袋的事,而内心的作用是用来感受各种情感的,内心是感受的领域,而不是思维的领域,它们虽然常常结伴而行,但它们是很不同的。因此,在你的内心有任何感受时,有任何心情起伏时,用手去摸摸你的内心,你便能摸到它的位置。
感受一下,内心的痛没有位置吗?没有位置便不在你身上,不在你身上你怎能感受到那个痛呢?这个痛若你能感受得到,那必是在你身上,在你身上就必定有个位置,不然你用哪里去感觉呢?这听来很令人迷惘是吗?是的,这不是思维与逻辑可以解释的,但你何不用你的手去摸摸看呢?仔细地体会看看……
当一个做错事的人,说我的心头好沉重、好内疚时,会用手按着哪里呢?
当一个失恋的人,感到锥心之痛、痛心疾首时,会用手揪住哪里呢?
当一个受到欺侮的人,感到义愤填膺时,会用拳头捶哪里呢?
当一个受到帮助的人,表达他的满怀感动时,会不自主地用双手抱哪里呢?
当一个人忽然受到惊吓,想去抚平那种情绪时,会不自主地拍哪里呢?
当一个人说这是我的由衷之言、肺腑之言,会用手指向哪里呢?
当一个人叫人们扪心自问、触摸良心时,会将手伸向哪里呢?
当一个人喜悦的时候,内心痒痒的,那个感觉在哪里呢?
当一个人发出慈悲心、爱心的时候,那个慈悲与爱的感觉在哪里呢?
你有没有发现,全世界不论哪个国度、哪种宗教、哪个年龄层的人,当他们形容自己各种好坏的心情感受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指向自己的胸膛正中央!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吗?不!这不是巧合,而是铁的事实。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应中枢”,也是全人类感受内心的所在!
就像其他的感受一样,凡有“感受”是必有位置的,好比你用哪个位置去感觉你的牙痛?全人类牙痛时,很自然地都会指向牙的位置;你用哪个位置去感觉你的胃痛?全人类胃痛时,很自然地都会指向胃的位置;你用哪里去思考?全人类思考时,自然会发生在脑袋的位置。而你用哪个位置去感觉你的内心呢?感受看看,摸摸看,你会发现全人类都用胸膛正中央这个位置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因为这个位置有各种情绪的感觉,所以人们才会不由自主地往那个地方摸去。这是人性之本然,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身为“同类”的人们,没有谁能例外。即使是非常反对这个说法的人,当他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受到冲击时,他依然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向自己的胸口,他已用了非常明白的动作,来证明自己的错误。
是的,感受各种心情的位置,也就是内心的位置,确实在我们的胸中是无误的。这存在于人类胸膛正中的情绪感应中心,它不是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一个“能量”起伏的感应场,是“气”的感应场,因此即使是成了传说中的神佛,他的慈悲还是由这里发出的;或是成了鬼魂,他的贪嗔还是由这里发出的。这是人神鬼魂共同的情绪感应场,它正是古人所说的心头、心地、方寸、寸衷、心坎、内心等名词的所在地。
那么这“人心”究竟在胸中的什么位置呢?我们又要如何找到它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佛陀特为大家演说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文中真是直指人心,直接指出修行时观照内心的位置,佛陀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在经文中盛赞这部经为“众经中王”!可见这学问是如何的重要了!
顾名思义,这部经就是要指引大家正确地去观照心地(内心、人心)而设的,然而这马上又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茫茫的书海里,有些人只读过《金刚经》《心经》……究竟有多少人曾看过这部《心地观经》呢?而看过的人中,又有几人真的看出它的内涵呢?而经文中佛陀要我们观照的内心位置,究竟指的是身中的哪里?以下这段文殊师利菩萨与佛陀对谈的经文,便是唯一的答案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译:那时文殊师利菩萨请问佛陀说:“世尊啊!照我的理解,心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一定的地方,但是凡夫或行者想要开始发心修行,要从哪里开始观照他的心呢?又要做什么样的观照才方便入手呢?”)
佛言。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解脱自在的心),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胸中两乳之间)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清静处)及空寂室。端身正念(静坐之意)。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长度计单位,可指极大,也可指极小),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尘埃遮蔽)无染妄想不生,能令大家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译:佛陀回答说:“想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啊!大家想要观照解脱自在的心,应当想象一轮清净圆满的月轮,在胸膛两乳之间的位置朗朗地高挂着。如果想要快速让心得到定静而不再退转,可以找一个清静空旷的地方,端正身体静静坐着,闭上眼睛,往内观察‘胸中的那轮明月’,并作这样想象:那圆满月轮的光芒可照到五十由旬那么远,足以遍照身中这个小宇宙,那月光丝毫没有污垢,非常清明洁净,那皎洁的月光使得身体内内外外都非常的清澄明澈,非常的清凉。此刻这月轮的位置就是你内心的位置,而你心中的能量就比喻为这轮明月的光茫,常常观照着这股皎洁的能量与光芒遍照身心,没有一点尘埃的遮蔽,也没有一点分别妄想,这样就能让大家的身心渐渐得到清净,究竟的解脱自在也能坚固不退。”)
观照心地的经文中教我们观照胸中,那是因为人心喜怒哀乐发生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而佛陀要我们把内心想象成一轮明月,那是因为胸中情绪的起伏本是一股能量的变化,而能量本无贪嗔分别的意义,就像皎洁的月光一般,只是一种光的变化,何来贪嗔妄想呢?因此佛陀将月比心,将心比月,最后所希望的是大家因此了悟心中能量本无意义,而解脱人心的枷锁,得证清净与自在。
经这段经文指引我们可以知道,充满烦恼挂碍的人心是有位置的,而这位置如来佛已经在经文中用“于胸臆上朗朗而住”的话语,直指出它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了,大家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古印度瑜珈行者认为,人体中主要的能量场有七个轮,胸膛正中这个能量场被佛陀定名为“心轮”,因为佛陀深知这个能量场,正是负责感应人类一切正面、负面情感起伏的感应中心,也就是“内心”的所在。佛陀说“直指人心”,既然可以用手去“指”,当然是有位置的,而其所指的便是“心轮”这个地方。
这两乳正中的位置,道家称为“中丹田”。在古老的医书上名为“膻中”。五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说:“膻中为气海。”故知此处是人身中气机最为精粹处,也是气机起伏最敏锐处,当然也正是人们感觉最灵敏处,因此才足以成为人们的情绪中心;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因性为君,心为臣,所以“臣使之官”指的就是“内心”所在的地方。此处的气机一动,我们的内心立即感受到震荡与不安;而“喜乐出焉”这句话,更说明了它正是人类所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及所有正负情绪发生与感受的地方。又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这句话更直截了当地说出人们终日所追寻的“内心”就在这个位置无误了!因此想要认识内心的那个家,不从此处内微微动荡的能量起伏来认识,势必陷入无的放矢的窘境了。
古老的中国有个修行人叫录图子,讲《黄庭经》五十卷,其中的“黄庭”,指的也正是这个位置。而为什么要称这个内心为“黄庭”呢?“黄”是五色之中,象征五行的“中气”,也就是无极之真所赋予人者,这个字代表它是人身最中正精华、感应最敏锐的一股“气”;“庭”是象征元神所居的神室,也就是这股精粹敏锐之气所存在的地方,这就是黄庭这两字的由来。
在《圣贤实学》这本书里面,对于黄庭一窍的功用及位置,有几段非常详细的记载:“黄庭在何处?在脾胃夹中处也。脾属土,因土之色黄,故曰‘黄’;此穴是神明之舍,虚灵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此穴乃脾胃夹中虚悬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因脾为土,故儒曰心地。此穴约广寸余,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此穴上通心,下通肾,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此黄庭诸般异名之义也。”
又说:“后天父母五行之气,散于周身,而统于黄庭;先天五行之气,聚于黄庭,至虚至灵,主宰一身。黄庭一穴,一寸三分宽,在脾胃夹中处,离外肉皮三寸三分。黄庭为心田,心居黄庭。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而《修真捷径》这本书中说:“元神识神居于黄庭,为神明之舍,虚灵之府。维皇降衷,降于此处;心存腔子里,存于此处。”既然“维皇降衷,降于此处”,也就等于“这就是我所在的地方!”因为我的忧伤在这个地方发生,我的喜乐也在这个地方发生。我的挂碍是起于对这里小小发生的一场误会,当然我的解脱也是起于对这里小小真相的认识!
因为人生中内内外外的一切,最后都在这里感应着,也都在这里发生着。虽然这一股气实际上从未代表什么意义,然而,由于它的感应是那么的敏锐多变,给予人们太多的感受,因此长久以来,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早就习惯以这里所有的大小感觉为“我”了。
好比这里的气稍微一动,人们就说“我心动了!”这里的感觉稍微一酸,人们就说“我心酸!我心碎了!”这里的气稍微一沉,人们就说“我好沮丧!”虽然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的误会等待厘清,但此刻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每个人的“家”,是大家喜乐与安宁的家,更是大家所有烦恼与挂碍的家。它真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又爱又恨的家!然而却鲜少有人曾经进过这个家的厅堂,因此一直无法揭开它的真相,更无法逃脱它的控制。
因为这个家一直躲在那“三根巨大的柱子”背后,使得自古以来的无数大家,也很少有人能够发现它的存在。即使是习于观察自己心思数十年的修行人,依然很少人感受到这小小的一方寸之地,对于修行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它实在是躲藏得太隐秘了!
希望经由以上几则古人智慧的引证,有助于引领读者去体验黄庭这一窍,实是人类“内心”所在的客观事实,并非我所任意编造。蒙天之佑,在微妙机缘下,我有幸得窥此窍内的小小真相,因不敢私藏,欲揭尽所能公诸于世。然而很多前贤初次听到这个说法,不是感到极为陌生,就是高唱“道心无所不在”的论调,而将这“直指人心”的学问批为无稽之谈!此乃势之必然,还望君子海涵莫笑。
我很喜欢“黄庭”这个名字,原因不仅因为这名字出现在五教创立之前,超越宗教派别的限制,更因为“黄”这个字,足以显示出它是由一股气、一股能量所组成的,又显示出这股气来自无极的中和、精粹、敏锐等含义;而“庭”这个字还显示出这它原来是有“位置”的。因此我以黄庭禅作为这个直指人心的禅学名称。
古人所谓的“禅”,是以照见自性本来清静的真相,而获得自在解脱的学问。因此直接观照挂碍于黄庭一方寸里,那股感应敏锐的气机起伏真相,解除深埋在这人心里的所有捆绑与烦恼,享受无所不在的喜乐与禅悦,进而与古人所谓“四大周流无所不在”的“道心”相接轨,这便是余之所以创办“黄庭禅”这个直指人心的禅学内涵所在。
为什么我要反复地说明这个位置的重要,以及证明这个位置的存在呢?因为一切外在的境遇、外在的事物以及一切的肢体中的感受,之所以能够烦恼人,那是因为它们在发生的同时,已转换成你内心的动荡不安才能烦恼你!若是这些发生依然存在,而你的内心却无动于衷,或依然安宁祥和,那么任由外境怎么动荡,怎么冲击,你依然可以怡然自得,依然可以处在祥和、满足之中。
由此可知,真正使你陷入各种情绪的烦恼挂碍,使你久久无法自拔的关键,只存在你那内心深处的一丁点起伏而已。这才是唯一的关键!虽然它一直以来都躲藏在外境、思维以及肢体感受这“三根巨大的柱子”后面,使得我们没有机会一窥它的单纯面貌。但也因为它有时与外境的变化一起出现,有时是与思维一起出现,有时却与肢体感受一起出现,所以我们知道它其实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它善于躲藏而已。
真正的“你”已躲藏很久了,通往你“家”的地址也已失落很久了,你的“庭院”已好久不曾清扫了,你被一连串的误解所埋没,你的单纯、你的美、你的生命律动已埋没在烦恼挂碍之下,因此你无法见证你的单纯,无法看到你家里的美,无法享受那源自生命的本来律动,无法享受无所不在的喜乐。
揭开真谛吧!揭开那层层的误会,直探本来的单纯。为什么我称你那内心的本来面貌为单纯呢?因为在那儿的实相只有简单的能量律动,只有简单的能量感应,而那能量的律动就像水的奔流一样,它本无意义,本自清净,本自活泼,但我们却在那一丁点本无意义的能量起伏上,竖立起贪嗔痴爱的形象!
因为这“黄庭”深居胸中,感应非常敏锐。长久以来只要它一动,人们就认为自己已经动心,我们几乎把它完全认作是我,认作是我的“心”,因此人们常摸着它说“我”,或指着它说“我的内心”。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更大的误会!因为这里面有的只是一股感应非常敏锐的气而已,它的来去起伏本可以不代表任何的心情意义,而人们竟在这单纯上面攀附无尽的对待取舍,造成今日不可收拾的局面。
只是一个误会埋没了真正的你,所幸那个单纯的你依然存在,那个美、那个自然的律动仍然存在。揭谛吧!揭开这真谛吧!只是学习观照你的黄庭,揭开本有的真谛,在真谛下没有对待取舍,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宗派的差异。好比研究“伤心”,我们不需要去区分这是普通人的伤心,是基督教徒的伤心,还是佛教徒的伤心;研究“愤怒”,我们也无须去区分这是犹太教徒的愤怒,还是道教道人的愤怒。而研究“内心”,又岂需要去区分哪种宗教的“内心”呢!因为这是全人类都共通的自然现象,它单纯到丝毫不会因为种族或教派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异。甚至不会因为你的怀疑、辩论、误会而有所差异。
请不要误认为黄庭禅这门学问是要消灭你的所有感觉,不是的!它只是要教导我们去认识它未攀附前的单纯;也不是要使你的内心变得没有感情,不是的!而是要教导我们如何不再受到它的挂碍;也不是要努力地把你的脑袋变成没有任何想法,不是的!而是学习不再让脑中的想法与内心的感受混淆不清;也不是要使你的心挂碍于黄庭,不是的!而是要教导你如何超越“人心位置内的限制”,而进入“无所不在的道心”。就只是这么单纯而已,而这单纯也正是黄庭禅这学问的困难之处!
然而进入这个“返观内心”的学问过程,你还会碰到三个顽强的困难。而这三个困难,正是黄庭禅所要陪着你一起共同度过的:
(一)对初学者而言,“内心”这个情绪感应点的位置,在情绪平和时非常隐微,除非经常静下心来观察,否则不易发现它的踪迹。但在稍有情绪时,只要你一返观,情绪立即就平复了不少,好像又回到喜怒未发前一般,故也难以掌握。而情绪很大时,虽然胸中那一团能量已非常明显,但在情绪的挟持下,一般人根本无暇观察,也不愿观察。因此如何仔细地去感受你内心的位置,这是你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所在。所有不认同内心位置的人,或是那些高唱“心无所不在”的人,几乎都是未能真正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人。
(二)虽然你已微微感受到“内心”的位置,但由于它依然善于躲藏在外境、思维以及肢体感受的背后来扰乱你的视听,因而在观照黄庭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将会不断地被诱惑到这“三根巨大的柱子”上去,你可能会因为不断地与这三根柱子混战,而再度陷入迷惑与浮躁之中。
(三)即使你已确切掌握黄庭的位置及情绪感应形态,然而你所感受到的,却都是长久以来所坚实攀附的对待情识,而非单纯的能量实相。因此你无法尝到烦恼的当下,即是菩提当下的真义,你无法体验到动荡中同时涌现的真静。这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带领及练习,但在这段尚未有所突破的过程中,你会对于能否通过观照“内心”实相的训练,而找到本来具有的安宁与满足,一再陷入巨大的怀疑与挣扎。
这三大难题将使你一再地质疑“返观黄庭”这个学问的可行性,因此,我们设计了《黄庭禅》这样的短期禅修课程,在动静态中不断地体验练习,为的就是帮助学员能克服以上这三个难题。
虽然目前科学还无法直接检验出你内心全部的渴望,但你可以感觉看看!若是这个基本的呼唤,能引起你“内心”的共鸣,或是你已可隐约触摸到“你”的位置,那么黄庭禅能指引你一步步回到自己的“家”,让你再度认识你本来的单纯、你的安宁、你的祥和。带领你由这一方寸的挂碍与误会中,去看透在这小小心田里,本自安宁的真相。
首先你得确定,你的束缚一直都只在你的内心发生,一直都只在这一方寸中发生,因此认得出这一方寸内的所有发生,解脱得了这一方寸内的束缚,才有机会迈向“一切无着,俱无所在”的解脱真境。现阶段若忽略了你“内心”中已存在的所有挂碍,而却想要证得那无所挂碍的道心,这就像空中楼阁一般,一切都将沦为空谈!因此就现阶段来说,找到那个“烦恼人心”的位置,是你修心路上的第一要务!
就像《楞严经》里如来佛对阿难说的:“阿难,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经文中说的“烦恼根本”即是你那一切烦恼所上演的地方——内心!若不找到你内心烦恼颠倒的位置,便无法看穿烦恼颠倒的种种真相。如来佛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连自己内心的烦恼位置在哪儿都不知道,如何能降伏烦恼而步上究竟解脱的道路呢?
认出你内心的位置,看穿内心中的烦恼真相,解脱烦恼的束缚,进而开启性命中的本来造化,回“家”吧!聆听你的内心!这将是你一生中最似曾相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