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情况
关于张载哲学思想的研究,在理论界、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成果颇丰。然而,学术是无有止尽的,在张载研究中也同样有可继续挖掘的地方。丁为祥先生曾就张载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过总结,大体上分为六个方面:其一,太虚与气的关系问题,这属于张载哲学的基本立足点;其二,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关系问题,即虚气关系的体系化表现;其三,性与天道或人生论与宇宙论的关系问题,两者如何贯通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其四,《正蒙》与《西铭》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来源于二程褒扬《西铭》却贬抑《正蒙》,而王夫之则对其进行了纠偏;其五,从微观的角度,将张载放到地方学派中进行研究;其六,从宏观的角度,将张载思想作为人类共同精神资源的组成部分进行诠释。这六个角度可谓学术界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焦点与路径。
如今,除了上述基本问题而外,张载研究之维度又有所拓展。如张载的政治思想、张载的军事思想、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儒学在海外的影响等新思路正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这些新维度的开发虽然尚不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为张载哲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与开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则希望从儒家传统的天道与祭祀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重新考察张载特有的天道自然观以及与祭祀问题息息相关的鬼神观念。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句话很好地点明了宋儒学问的核心,即天人关系。“究天人之际”一直是儒学的根本问题,因此,以之为核心的一整套宋明理学的架构究竟是什么性质,就非常值得玩味。自从张岱年先生将张载哲学定性为唯物主义之后,张载哲学的研究也多以此为立论根据,或者说也没完全跳出这一框架。陈俊民、丁为祥两位先生对张载哲学的研究做了全新的开创性工作,重构了张载哲学的理路。但总的来说,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还抱持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仍不放弃唯物论的基调,且执着于纯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张载的天人问题。因此,本书试图找到一个新的视域,突破已有的对张载天地鬼神等概念的纯哲学化理解,肯定张载思想中的天地鬼神具有宗教性与哲学性的双重内涵。
毫无疑问,张载哲学在最大程度上破除了天地鬼神等概念在传统语境中的神秘主义成分,但我们决不能忽略上天警戒、降下符瑞、颁布礼制等文献材料的存在。这些材料分布在《正蒙》、《经学理窟》、《语录》以及佚存的文集中,有些被忽视,有些则被曲解。此外,对某些问题的展开,大多数学者都注意到,必须回溯研究对象所在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术环境,才能较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之思想内涵。但有些时候,似乎也忽视了某些问题的思想史的回顾。比如说天地鬼神观念在儒学史上的一般看法,由于张载对这些宗教性概念作了高度的哲学化处理,传统语境下的超验性质在张载思想中的保留就很容易被忽略。所以,通过进行某些概念的儒学史梳理,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张载对天地鬼神等概念的使用是有继承有开创的。
总的来说,在张载研究的课题上,有两个突出的方面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第一,大家认为他是气本论者,却错误地归结其为唯物主义者。主要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中国哲学的气,不是西方古代哲学的死的物质。中国的气,本身是固有神与性的,有理的。因而气本论,不否认那由气构成的对象,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意志的神被人崇拜。而张载的太虚就有这样一种性质。因此,张载的哲学,就不是和宗教观念对立的哲学,而是一种宗教哲学,即儒教哲学。第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是哲学界倍加推崇的儒者志向。然而为天地立心是什么意思,天地是否有心,天心是什么样的心,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认识张载志向的性质,进而认识张载哲学的性质,再进而认识中国哲学的性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两点,研究张载哲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两点出发,本书的研究方法是:第一,重新解读有关材料,尤其是关于上天警戒、降下符瑞、颁布礼制等文献材料的整理与论述,将天地鬼神等概念所具有的超验性的一面充分展开。其次,对某些概念进行儒学史的回顾。诸如“天心”或“天地之心”的概念,审视传统儒者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从而理解张载“为天地立心”之宗教追求的真实内涵。
当然,在这个研究中会有一些疑义,即张载早期思想与中晚期思想是否会有所差异。诸如明确将上天作为一个意志主体降下警戒的材料是作于早期的《庆州大顺城记》,这与他后期将天目为太虚的哲学化处理是否矛盾,是否因时间的差异而有所转变。关于张载哲学的前后差异问题,其实学者们早有定论。此处借助美国学者葛艾儒的说法来明确这一问题,他说:“除了对他(张载)的思想作修饰订正一事有明显的证据外,并没有证据表明张氏在三十多岁快四十岁开门授徒时所写的著作,跟大约二十年后所纂订的《正蒙》,在思想上有明显的变化。从张氏很可能在手订《正蒙》时大量采撷其早期的论述来看,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张氏的著作自成一统,这个假定的前提,无论是明清时期的学者搜辑张氏留存的著述编纂成《张子全书》,还是1978年学者们编辑出版《张载集》,至少都是暗含此意的。”就是说,张载思想前后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基于这点,我们可以比较大胆的将相关的文献串联起来研究,以期得出一个相对综合的结论。
本书对各章结构的安排也有一定的考量:第一章讨论太虚与天的关系及其性质,第二章讨论张载独特的易学宇宙论结构,即天参的易学思想。以上两章主要讨论张载思想中天的性质与意义。第三章讨论张载的鬼神观念,旨在阐明张载思想中,作为超验者或祭祀对象的鬼神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第四章讨论《西铭》事天的本旨,第五章讨论张载的宗法思想。以上两章主要探讨的是张载事天事神的理论。第六章讨论“为天地立心”这一箴言之本义,表达了张载以至所有儒者的真正追求乃是体贴天意,成为圣人。整个结构是从天到人,先立乎其大者。天作为儒学的根本,是儒者都必须在理论上急于解决的问题。只有对天有了正确的认识,体贴天意、成为圣人才能有方向有路径。质言之,本书的结构安排,试图契合张载天人关系理论的内在架构,从理论上讲是由天而人,在实践上讲是事天成圣。即以对天的认识与确立为根据,来认识并确立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基于这种认识,进入现实生活后,普通人则须敬天法祖,儒者则要在这一事奉的过程中追求成圣以平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