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产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海洋优势产业则是指依托海洋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在海洋经济方面的优势,形成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海洋产业。

盲目发展优势产业会产生“比较优势产业刚性”,指一国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来发展对外经济,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并最终导致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因而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二)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有的产业或部门在空间上的动态分布与组合,它是产业发展规律的一种动态体现和表达。与此相关的理论,即产业布局理论,它表达了随着经济、社会等的发展,产业在空间的扩张和分布。广义上不仅包括生产空间的扩展,还包含生产内容的拓宽。具体的布局措施可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达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等目标。

(三)产业布局优化

产业布局优化是指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产业空间组织的合理分布,实现相关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一定区域内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布局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将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在能发挥其最大化效益的产业部门中。

产业布局的最优状态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应将产业布局所配置的资源扩展为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的总资源,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合理、可持续发展。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产业布局优化会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最大化。

二、主要理论基础

(一)产业区位理论

产业区位理论形成的标志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他们从运输成本最低化的角度出发,以一种静态、单一的方式分析企业或产业的布局。20世纪40年代后,克里斯塔勒提了的中心地理论,廖什则将区位分析由生产扩展到市场,从单个厂商扩展到整个产业。俄林的一般区位论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产业最优布局。近代,学者们又从其他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可见,产业区位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逐步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因素到多因素,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从微观经济角度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的改进与完善。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涉及一定区域内产业布局的相关利益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分为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前者由亚当·斯密提出,他指出由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总是有至少一种对其具有绝对利益的特定产品。因此每个国家应该集中其有利的条件生产该商品,并以其对外进行彼此的交换,这样将使得整个世界的资源及生产禀赋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对各个国家都有利。后者由李嘉图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都有相对于别国的、具有自身生产优势的某种商品,各国如果将其生产的并进行相互的交换,即出口有相对生产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产品,如此将实现各个国家资源的充分利用,双方都获得收益。与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的条件没有那么严格,更有利于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扬长避短,实现产业的合理分配与布局,提高生产效率。

(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佩鲁提出,之后又经过赫希曼和布德维尔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使得该理论成为一种典型的产业布局理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增长极理论强调通过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合理增长,还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合理优化。它指出某一区域经过一定的发展,在其自身资源、禀赋等条件下会形成自身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作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首先将其有限的资源集中地配置在其潜在的优势产业上,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然后通过向四周的扩散和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实现整体的全面发展和合理布局。

(四)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指关于在一定的区域内,基于其产业的发展规律,相互关联的企业或产业出现集中分布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的理论。该理论最早由克鲁格曼、波特提出,关注一定区域内所有资源的整合、配置,强调区域内的技术进步与实践创新,实现区域内整体产业群的合理配置和布局。与传统的产业布局理论相比,产业集群理论能够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禀赋的整合和协同,避免区域内各资源的相互割裂,追求区域产业集群内部所有产业的合理、平衡发展,实现适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布局方式与发展道路,突出了技术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共同实现产业群内产业的合理布局。

(五)“点—轴系统”理论

“点—轴系统”理论最早由我国学者陆大道提出,该理论的初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布局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理论假设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体系由一系列的“点”和“轴”共同组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布局网络体系。具体说来,“点”是指区域内的中心地域或主导产业,它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优势;“轴”是指连接各个中心地域或主导产业的基础设施带,它依附于中心地域,但反过来也促进各个中心地域的相互发展。“点—轴系统”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产业布局理论,可以将一定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集中、有效地向增长极轴线集中布局,实现由点到轴、由轴到面的布局模式,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

(六)产业生态学理论

产业生态学理论是指研究在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方法实现整个产业的合理、可持续发展,而不单方面地考虑经济效益扩大的理论。产业生态学能够避免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忽视,以一种全面、协调、动态的方法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整个物质循环过程的合理优化。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产业的合理布局应该使得一定的区域内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良性循环,使得各个产业在集群的整体内部发挥自身作用,实现整体的良性循环。各个主体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最终将实现协同进化的布局体系。

三、优势产业布局优化模型构建

(一)优化原则

资源最优配置是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必须遵循的原则。基于生产函数Yi=AFi (Ki, Li),劳动的边际产出,资本的边际产出,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要实现该产业布局的帕累托最优应具备以下的条件。

产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的边际产出相等,即Ei(K)=Ei(L)。这一点在实际中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中基本上总会存在一定偏差,这点只能是理论上的约束条件。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选择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平均边际产出,即

作为边际产出的替代是比较实际和合理的做法。进一步的,通过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的偏离程度,可以得出资源配置合理化系数,最终以此来衡量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合理化水平。

定义i产业的生产要素资本的边际产出偏离系数

生产要素劳动的边际产出偏离系数

基于两者构建产业综合边际产量偏离系数为

则产业布局优化系数为。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资源配置效率与T有正相关的关系,T越大,效率越高,布局越合理。

(二)指标选取

1.区位商

在进行区域产业布局时,首先应明确该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即具有区域分工意义、能够发挥该区域的优势、能够为区外服务的产业。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海洋产业形成了专业化部门,而且其专业化水平较高,能够发挥该区域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产业就有了比较优势,在产业布局时应予以重点考虑。区位商SLij则是判断海洋产业区专业化部门的典型指标,其公式为

式中,Lij表示第i海洋经济区j产业的劳动力人数,Li表示该区域内的劳动力总人数,Lj表示全国j产业的劳动力人数,L为全国劳动力的总人数。若SLij>1,说明j产业是i海洋经济区域的专业化产业。SLij值与产业的专门化程度呈正相关,其值越大,产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如果在2以上,说明具有较强的区域外向性。

2.增加值比重

在进行海洋产业的布局时,应该首先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条件合理的布局海洋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海洋资源的最充分利用。产业增加值比重WIij是一个较合理表示产业当前优势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WIij=(Gij/Gi)×100%,式中WIij表示i海洋经济区域的第j海洋产业的增加值比重,Gij表示海洋产业的增加值,Gi表示海洋经济总产值。根据一般的研究经验,WIij>15%的海洋产业才有可能成为海洋优势产业。

3.技术水平

对于大部分海洋产业来说,先进技术对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很强的引导、带动作用,标志着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未来前进方向。技术进步速度作为技术水平的典型评价指标,应当在进行布局时予以重视。定义Ei(t)代表第i海洋产业在第t期的技术水平,Yi(t)代表第i产业在第t期的产值,代表资本总额弹性,代表劳动力价值弹性。根据以上数据,产业技术水平为

其值越大说明产业的技术水平越高。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公式为

其中GDPTi是指第i海洋产业由于技术进步而获得的GDP增量,GDPi为第i海洋产业总产值。根据公式和定义,产业技术进步速度代表了第i海洋产业的技术进步对第i海洋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Vi值与海洋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呈正相关。

4.出口依存度

由于部分海洋产业的产品会涉及国际贸易进出口,因此对于这部分外向型海洋产业来说,出口依存度也是影响其布局的重要因素。根据产业出口依存度的定义,即某一产业的进出口差额占该区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其计算的公式为

式中,μi代表海洋产业出口依存度,TEi代表海洋产业出口总额。μi值与产业出口依存度呈正相关。若用HK代表产业出口规模,则其公式为

即说明了第i海洋产业的出口占一定区域内出口总额的比重。HK值与海洋产业出口规模也是呈正相关。

5.产业规模

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将使得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有明显的拉动和提升作用,海洋产业规模则能够比较合理地衡量这种作用。根据产业规模的定义,海洋产业规模的计算公式为

GYi即代表了第i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规模,GDPi代表了第i海洋产业的生产总值,GDP则指整个国家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根据公式看出,GYi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第i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家整个海洋产业GDP的比重。GYi值与海洋产业规模也是呈正相关,其值越大表明该海洋产业规模越大,也就是说明该海洋产业对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带动作用也越显著。

(三)模型构建

基于威弗-托马斯(Weaver-Thomas)的工业战略产业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将模型进行修正,应用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根据模型的结论明确其布局优化的次序。

W-T模型的主要思路首先假设一个合理的布局,然后将实际布局与之进行比较,并以此来建立一个与之最接近的布局分布。第一步将各个指标进行大小的排序,之后计算其与每一种假设布局分布于实际布局分布差额的平方和,根据结果明确最佳拟合。假设ENij为第i海洋产业的第j项指标,其取值范围为i=1,2, …, n, j=1,2, …, n, n为指标个数,m为海洋产业个数。根据模型的定义,第n个产业的组合指数WTni如下。

式中,,WT表示考虑各个指标的海洋产业综合排名值,nqj为第j指标对应的海洋产业个数,nq为全部指标对应的海洋产业总个数。WT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呈正相关,其值越大,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越强,应首先考虑其布局。综合的考虑不同时期各海洋产业的WT值,并据此确定其优劣势,作为海洋产业合理与否的标准,最终实现区域内效益最大化和布局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