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在需求和对需求的限定中保持平衡的一个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自形成至今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有无数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都各有千秋,研究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但是大家都共同围绕着“可持续”三个字展开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在全球影响力比较大的有四种概括,分别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和科技四种属性提出的。
1.自然属性
在自然属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是1991年国际生态相关组织联合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为探讨主题的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主要是从环保的视角,认为对于环境系统的生产活动和其更新能力方面应当做到相应的加强和保护措施。其实,对于持续性这一理念的提出,在自然属性也就是生态方面是相对较早的。因为没有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就没有未来。在能源消耗、生态维护方面应当做到绿色消费、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对于生态的持续性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保证人类生存环境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为。
2.经济属性
国外关于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很多。经济是国家竞争力的表现,因此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经济发展便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发展的绝对目标,不少学者站在这个角度以改善生活环境、节能减排及保护资源、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为前提,来实现经济价值。针对这个核心,也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不是降低未来实际经济收益为后果的资源利用。
3.社会属性
社会中最重要的构成者就是人。以人为本,是社会属性最大的特征。从社会角度出发,就是可持续发展应当以人类生活的环境为基础,创造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在两种介质之中找到平衡。而在社会属性中,这种平衡就是存在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人类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的生产方式之间。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类受到最大的利益,以人类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形式存在。因此,要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持续,才会得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就是《生存战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4.科技属性
科技创造奇迹。人类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都离不开科技带来的巨大效果。所以可持续发展应当依靠科技来支撑和持续。在如此重要的属性存在的情况下,不少国内外学者纷纷从这个角度对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多的研究。他们认为,环境的污染是由于技术不到位,由于科技水平过低,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油气排放量的超标。因此,通过对科技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会达到环境的改善和降低资源的消耗。所以不少学者认为,科技水平过低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总结上述属性,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达到自然、经济、社会和科技共同可持续,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人类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结合可持续发展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以总结归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还有社会系统协同,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复合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基本条件就是坚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者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提高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由此可见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此原则。对于海洋经济这单一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在于提高海洋经济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保持并提高海洋经济的增长率,并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海洋经济,改善强化海洋产业结构,强化发展并优化海洋第三产业,提高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的规模。对于海洋社会这单一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强调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加强人们对海洋产业的关注度,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及个人文化程度的提离,提高人类整体文化素质并提供公平机制。对于海洋生态这单一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强调的是目前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物和人类生存来说的改善政策和保护措施,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和海域污染状况的治理,对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而应进行的管理机制等。
而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这三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还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站在人的角度,应当与海洋共存,适度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要给海洋环境造成压力。不仅如此,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能过度使用资源,应该考虑后代人对于资源使用的强度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使用的合理分配,只有达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并不断强化保障海洋的生态环境,以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总的发展基础,才能最终达到海洋社会的持续发展,然后实现整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研究,笔者发现,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从四个属性对其进行定义的。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和科技。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论部分也是由这四个属性相关的理论构成。
(一)基础理论
1.生态学理论
因为环境的改变让人类意识到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学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构成有着重要作用。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从高效原理、自我调节和和谐原理三方面进行的。具体是说在人类利用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高效利用,尽可能少或者不浪费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不仅要高效利用资源,还要保证资源间的互相依存,不破坏系统中的和谐发展,同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内而外地完善系统的持续性。
2.经济学理论
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着标志性作用。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探讨了资源、人口和经济水平等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应用的经济学理论主要以知识经济理论和増长极限理论为主。增长极限理论源于D.H.Meadows(德内拉·梅多斯),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和物质关系来系统地研究的理论。科技进步能够加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经济的发展受到増长中的人口、减少中的资源、日益严重的污染和日益枯竭的资源所影响,但是可以依靠科技来促进经济发展。不过这种方式也是有限的,经济在科技的支撑下无法达到无限的增长。还有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经济理论是以人类为主题,强调人类的知识研究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更多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理论对于将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3.人口承载力理论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人口承载力理论是说当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到达一定的发展阶段时,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对于地球系统中的资源和环境来说是有压力的、有限的。因此,资源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而人口的繁殖相对来说是无限的,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控制人口数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行动。将人类的活动和人口的数量控制在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行动将会影响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人地系统理论
所谓人地系统理论,是指人类社会是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是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它是由地球系统所产生的,同时又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受到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与海洋、土地与矿产资源及生物资源的影响,地球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状态。人地系统理论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是陆地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使用下去,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认为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人类迄今为止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属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4.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与方法。
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主要是以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陆地具有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以及社会法律、政策、规划、技术、组织、教育、制度的支撑,而且海洋经济活动的产品和废弃物也均参与到社会的大循环中。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宏观的,是将海洋、陆地作为整体考虑、全面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海陆大循环评价系统。从指标设置上,不仅囊括了经济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的指标,而且更突出地体现在社会系统指标及增长潜力指标,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集中选择在指标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并能够体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具体评价,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地区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海洋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区城经济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此外,区域经济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看到区域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决定着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又对陆域经济技术上具有依赖性。另外,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具有空间的相互依赖性,海洋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延伸和拓展,而海洋产业的资源需要陆域经济的加工配套。
因此,这部分指标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市人口比重等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是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第t-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第t-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正指标,增长率越接近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长期就越好。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即每人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数值越大,反映评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当年地区总人口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映也就越精确。其计算公式是: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城市人口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很好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总数/地区总人口
(二)海洋产业结构指标
海洋产业结构可以反映海洋经济是否协调合理,也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诸产业按照社会再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经济系统,这一系统在与外界的能量互换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状态。这些不同的关系状态,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的影响。而且,产业结构中的关系越是复杂,其关系状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大。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这一部分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人均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
海洋产业结构可以反映海洋经济是否协调合理,也是评估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根据海洋经济所处的水平,适当确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才能促使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最终导致经济的高速增长。具体来看,各指标含义如下:
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是用来反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反映海洋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最优指标。经济增长率即主要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越接近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就越好,经济增长质量也越高。
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第t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第t-1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第t-1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即每人所创造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指标数值越大,反映评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当年地区总人口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即指报告期内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直接反映了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越高,说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大。该指标反映海洋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指标。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当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当年地区生产总值
海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指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经济运行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评价指标。第二产业所占份额逐渐提高,说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其计算公式为:
海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
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是指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经济运行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
(三)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指标
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主要反映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原有生产能力的提高,新生产能力的形成,经济系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潜力反映了当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这其中科技进步的作用至关重要。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海洋经济增长获得高速发展,获得高质量增长的唯一方式。海洋经济的增长,既要关注其数量的增加,还要注重系统质量的改善。
这部分指标主要包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海洋科技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海洋科技经费占地区科技经费比重。
发展质量是指当前的经济增长中是否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能否使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是否为经济系统在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各种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质量指标是评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具体来看,各指标含义如下: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报告期内消耗的能源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该指标用于反映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反映企业能源利用水平与市场竞争力。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当期海洋经济消耗的能源总量/当期海洋经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是指报告期内消耗的清洁水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该指标综合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用于评价地区经济发展用水的变化。指标数值越小,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当期海洋经济消耗的清洁水量/当期海洋经济
生产总值
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反映了每个海洋劳动者平均所创造的价值。产出效率是指单位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出多少,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体现在产出效率,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经济增长质量越高。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标志着每个海洋经济劳动者平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是衡量劳动力要素质量(素质差异)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逐年提高,则表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是逐年改善的,是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总数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是反映海洋经济中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其计算公式为: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当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当期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科技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和海洋科技经费占地区科技经费比重是反映海洋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科技进步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科技进步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会推动海洋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向前发展,科技进步是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海洋经济效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也是衡量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其计算公式为:
海洋科技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当期海洋科技人员从业人数/当期海洋产业从业人员人数
海洋科技经费占地区科技经费比重=当期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经费/当期地区R&D经费支出
(四)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伴随的副产品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种污染和破环制约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幅提高后续的治理成本。因此生态环境污染程度高低是海洋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也有其脆弱性,在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海洋环境状态却在不停的下降,海洋环境恶化压力日益增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先发展后治理)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增长模式(边发展边治理),提高环境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所以,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追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不能以自然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为代价。
这部分的指标主要包括:沿海地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沿海地区总面积比重、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比率、地区污染治理项目当年竣工数量与计划数量的比率、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环境资源的过度损耗将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这必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要想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使用及对环境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是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地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沿海地区总面积比重=地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沿海地区总而积
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当期海洋生产总值/当期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
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比率=当期海洋生产总值/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
地区污染治理项目当年竣工数量与计划数量的比率=当期地区污染治理项目当年竣工数量/地区当年安排施工项目
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指工业废水处理量占需要处理的工业废水量的百分率。其计算公式是:
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量/需处理的工业废水量
式中,
需处理工业废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
(五)政府综合管理质量指标
关于政府综合管理如何影响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生产函数来分析。政府综合管理是生产函数中的制度因素,进而影响生产函数的系数,从而影响整个海洋产业的增加值。
该系统指标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机关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比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这套关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用生产函数的思想而得出的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收入增长率是指本期收入与上期收入相比所增加的比例。有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增长率是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公式是
本年度收入增长率=(本年度收入额-上年度收入额)/上年度收入额× 100%
机关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比重=机关职工人数/职工总数
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行政管理费/财政支出
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一)常用的评价方法
1.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简单易行的评价方法。其基本步骤为:选取某一评价对象的指标作为基数,通过百分比计算其余评价对象指数;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并进行排序。指数分析法计算比较简单易行,评价结果直观。但这种方法需要主观地确定参考对象,导致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权重的分配也没有考虑指标对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基本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不能突出因素的主次关系,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指标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的差异。
2.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通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可以从众多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不能直接观测的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其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对原指标先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求出标准化后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并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找出主因子及其贡献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使主因子有明显的含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每个原始变量在主因子上载荷向0和1分化,从而可以对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做出明确的解释;计算主因子得分。主因子是原始变量某类性质的抽象表示,其数值无法直接观测,但在实际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希望用具体数值来描述主因子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在个体水平上的差异,就需要利用公共因子和原始变量的关系,估计出不同公共因子的得分;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由每个主因子的得分加权求和而得,其中权数由各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在累计贡献率中所占的比例确定。因子分析法无须主观确定参考变量,一般情况下评价结果比较客观,不会产生因人而异的现象,能客观地寻找综合指标,达到了既包括原指标体系的信息,又能减少评价指标的双重目的。但是因子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烦琐。因子分析法为线性加权模型,这种模型适用于决策者效用函数可以叠加,效用函数分量为线性的情况。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时,上述条件并不完全满足。
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分析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了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等衡量指标,因此,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是一个由众多指标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由于经济统计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绝大部分统计数据属于“灰色数据”,整个指标体系实质为一个灰色系统,运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可能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判断各要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AHP方法
在给出上述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比较之后,接下来重点介绍一种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的方法——层次分析法。这是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第(T. 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首先于1971年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时运用了AHP,又于1977年在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一文,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早已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年传入我国,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 Gholajn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年)。此后,AHP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具体可描述为:层次分析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作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