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是学习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绩瞩目;随着深圳城市竞争能力的提升,香港日益感到借助内陆腹地,尤其是毗邻城市深圳的优势,是保持其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深港两地的依赖和合作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肯定。
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深圳市经济学会联合于2007年6月27日下午在深圳市罗湖区委举办“深港合作”学术沙龙。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张效民,深圳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市社科联原副主席郭祥焰,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张雪岭,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深圳市经济学会执行会长黄镜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査振祥、副院长窦志铭及经济系教授杜放,深圳市社科院主任科员林莉,市社科院地产与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等领导、专家学者和学会会员共40多人参加沙龙活动。深圳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泽洪主持会议,《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晚报》及深圳电视台的记者到会并对活动进行报道,《南方都市报》刊发了发言专版。
到会的专家从深港合作回顾、合作态势、合作前景并围绕两地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环境保护、物流通关、民生关怀等方面探讨两地的优势及其相互融合互补,为深港两地加强合作、共建深港一体化经济圈出谋划策。
深圳市政协张效民副主席充分肯定本次沙龙的积极意义和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他说: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市社科联、市经济学会举办“深港合作”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很有意义。他赞成“深港合作,首先是学习香港、借鉴香港”的提法,对深圳来说,更应该考虑香港因素,要从一般性的产业转移(即经济合作),走向更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公务员管理和廉政、高效等政治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为此,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学习香港、服务香港的新思路。张效民副主席说,深圳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也有合作优势:一是深圳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跟香港的差距逐步缩小,经济总量是香港的1/3;二是在地缘上,深圳不仅毗邻香港,也是香港进入内地的必经之地,港商要进军内地市场,无疑会以深圳为跳板;三是合作基础好,回顾深港合作的历史,深港两地的商贸往来、资源共享愈来愈密切,深圳为香港输送水电和主要鲜活产品,而深圳80%的外资又来自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方面对深港合作也由最初的冷淡态度转向近年的积极响应。可以这样理解,深港两地的联系从民间经济互补已经走向官方互动,这必将为深港更深层次的合作开创新领域。
专家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 深港合作的历史回顾
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自深圳特区成立以来,深港合作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特区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地合作是一个要素互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深圳作为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大批港商进入深圳开疆拓土。香港凭借其在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产业逐步转向成本低廉的深圳和珠三角市场,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运作经验和制度创新理念也成为影响深圳经济发展的借鉴模式。
第二阶段则是20世纪90年代,产业转移基本结束、制度创新有待突破。由于制度上无法逾越的障碍和经济体制上的差异,深港两地保持产业转移带来的民间合作关系,在此期间深圳市政府提出深港合作的思路,但两地经济总量差距悬殊,港方反应并不积极。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适逢东南亚金融危机给香港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却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这种差异开始改变香港民众对深圳的看法。制度上的开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深港后来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则从21世纪初期开始,深港合作渐渐深入,并提出以共建国际大都会为发展目标。21世纪以来,扫除了各种干扰因素,深港两地的经贸往来迅速加强,涵盖了贸易、旅游、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今日大批港人纷纷选择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并在此地置业、消费。与此同时,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也不断带动深圳城市的发展。香港官方也开始积极推进合作。深港两地实现了从生活互利、经济互补到官方互动的合作升级,深港合作的领域拓宽、层次提高。
二 现阶段深港合作的态势
到会的专家认为,探讨深港合作,要对深港两地的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合作方向。
(1)深圳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市社科联原副主席郭祥焰提出,深港合作首先是学习香港、借鉴香港。他指出,第一,2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明星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香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深圳经济总量大了,基础强了,但不能因此小富即安、故步自封。深圳要走向世界,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香港仍是深圳学习的首选城市。今天,香港每秒钟流入外资10000美元,每分钟起降一架客货机,每小时处理海运集装箱2650个,每天出入境客流45万,每天1200万人次乘坐交通工具穿梭往来。2007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各国各地最新竞争力排序,香港名列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第3位。香港高度有活力,应该继续为深圳学习和借鉴。第二,深圳借鉴香港重视民生的政策,解决深圳高房价的问题。2006年,深圳实现750亿美元的GDP,人均8600美元,同期香港GDP 1895亿美元,人均为2.8万美元,是深圳的3倍多。2007年以来,深圳关内房价每平方米超过2万元,一夜之间与香港新界九龙地区接轨。在香港,260万人入住廉租屋,120万人入住政府资助房屋,合计380万人在政府资助下获得住房,占香港总人口的56%。在此方面深圳的差距明显,应该学习香港关注民生。
(2)专家认为,口岸的限制作用仍然存在。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深圳湾口岸开通,《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推动赴港人潮滚滚,城际交通频繁开驶,两地“1 +8”深层次合作协议签订,尤其是即将开通的西部通道,都在进一步舒缓跨境通道,有助于推动两地经济的发展,特别体现在金融、物流和旅游业方面。关口不过是100米的距离,但是,即使是在全球化时代,关口的存在也意味着巨大的制度差异,即“关口距离”。由于制度上的差异,深港两地居民不能自由进出的现实仍然存在,关口的限制作用只是得以缓解,并没有消除。试想一下,如果深港两地之间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自由流通,相信“深港同城化”将指日可待。
(3)深港两地的合作与竞争并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査振祥教授指出,深港两地既有合作,也存在竞争,主要体现在港口、机场的竞争和金融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但是,合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有二:首先,香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受到威胁,新加坡、东京等亚洲城市在经营成本上存在明显的优势,香港认识到借助深圳的市场,与深圳共建国际大都市,更有利于巩固和加强香港的世界影响力;其次,香港的产业资源不足,一直以来,房地产和股票是港商投资的热点,高新技术产业却很少涉及,香港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但是科技成果都被转移到国外。与之相反,深圳的大学、科研机构虽然少,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市场潜力很大,如果借助香港强大的办学能力,通过深港合作建立“深港创新圈”,无论是对深圳,还是香港,都将有利于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三 深港合作的前景
学术沙龙上,从专家的发言中,都能听到“深港一体化”“深港同城化”“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等字眼。从香港回归至今,经过十年热身,深港关系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教育上,都进一步密切加强,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深港加深合作,对深圳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深圳可以借助香港的国际推广、交流、网络平台,学习香港的城市营销策略,提升深圳城市级别,深港两地以至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应该关注、挖掘并使用优势资源,推动整个片区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专家还指出,深港合作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要在城市功能层面加强合作,互相补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深港经济合作,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形成了产业合作、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运行机制政策协同三大重点合作内容。深港两地民间的合作积极性非常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力度,强化沟通,将通行效率、基础设施等方面工作做好做实,无疑会对两地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起到更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还可以在开发边界以及教育、科技合作等问题上展开合作。
深港一体化、推动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成为两地的共同默契、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利益追求,在社会生活一体化、经济功能一体化的背景下,寻找共赢的深港正朝着整合的思路发展。深圳市政府2006年底推出的《深圳2030年城市发展策略》中,与香港共同发展国际都会是明确的功能定位,与香港形成同城化发展态势更是清晰的区域发展战略。在香港特首曾荫权2007年的竞选政纲中,首次提出要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建立世界大都会。
深圳“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深港都市圈”,包括“深港金融圈”“深港物流圈”“深港海洋经济圈”“深港都市规划圈”“深港一小时生活圈”等。2007年5月21日,深港政府正式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经济专家指出,这一系列的“圈”陆续实施以后,就会竖起一根根强劲的钢柱,将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大厦撑起来。
到会的领导和专家张雪岭、陈泽洪、窦志铭、高海燕、杜放都发了言。沙龙活动圆满成功,市经济学会执行会长黄镜贤感谢市政协领导的指导,感谢市社科联、罗湖区委和各位专家学者对沙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