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库尔勒科学发展模式的内涵
库尔勒设市于1979年,城市发展始终紧跟着国家改革开放脉搏一起跳动,是呈现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自设市以来,库尔勒市牢牢把握住南疆铁路通车、塔里木石油大会战、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见表1-1)。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是西北地区唯一蝉联的“全国文明城市”。2013年,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试点城市、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第58名,荣膺2013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2013年底,库尔勒城镇化率达7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已近70万人,城市进入全新、全兴发展阶段。在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库尔勒人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正朝着“建设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表1-1 1979~2013年库尔勒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回顾库尔勒城市繁兴历程,科学发展的外延和内涵在此得到不断拓展,“创新驱动、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科学发展”成为库尔勒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对城市发展来说,广义的“创新驱动”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内容。自成立以来,库尔勒城市发展的脉络,始终贯穿着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以城市发展理念创新为引领,以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功能和管理模式创新为支撑,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动力,重构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不断探索体现自身优势、特点突出的城市转型发展道路。
1.以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引领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
以绿色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库尔勒在城市发展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立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定位,始终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质量效率与城市发展方式的融合,在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形态构建、产业布局、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始终体现“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核心理念。同时,不断推动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积极打造现代生态花园城市新格局,实现了“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转变,将生态建设成果由城市外围向居民生活空间拓展,由水、林、山等单领域生态空间建设向大生态体系拓展,由生态环境改善向宜居、发展环境拓展。不断创新资源能源利用方式,通过“三河贯通”棚户区改造工程等生态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立城乡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使用体系,以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推动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以智慧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的智能化、信息化,实现智力资源、信息技术、科技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知识经济,建立以科教人才为支撑、智慧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库尔勒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中方试点城市和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被自治区科技兴新领导小组确定为自治区创新型试点城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编制完成《智慧库尔勒总体规划(2013~2015年)》,开展实施“12345”工程,启动了30余个改善经济、服务民生的智慧项目,19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已上线运行,2013年启动库尔勒市政务云IDC中心建设。同时,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以人文城市理念强调城市发展的文化和人本价值取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承与创造、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城市内涵。库尔勒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融合了各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奇独特的人文资源。同时,作为新丝绸之路的现代文化汇集地,是全疆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点。基于此,库尔勒在城市发展上注重城市人文资源保护、创新人文资源的利用,将香梨文化、东归文化、石油文化、军垦文化、胡杨文化、西域文化内化作为城市独有的价值内涵,均外化为具有库尔勒印记的城市人文空间和载体。同时,以建设“百姓幸福感更高城市”为中心城市发展的主线,探索建立幸福指数评测体系,注重居民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文化心态、文化素质的综合化培养,推动城市发展从经济型城市化向人文城市化转变。库尔勒的人文城市理念,旨在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为城市文化新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避免过度管理限制城市文化发展,以及盲目满足所谓现代城市发展需要而抹去宝贵的城市文化印记。库尔勒人文城市理念的精华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爱”的现代化城市文化思想,事实上,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精髓。
2.以城市空间形态创新,推动城市要素的高效合理布局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是城市各要素高效合理布局的基础。在《库尔勒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提到城市发展空间形态“以中心城市和外围三镇为重点,走集中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生态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行类别化的分区城镇化策略”,集中体现了库尔勒在城市发展中注重城市外观形态、组成结构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一城多极、整体提升”、“大分区、小综合”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基本形成了空间结构紧凑、功能混合有序、景观特色协调多样的城市空间构架。
从城市外观形态来看,库尔勒改变过去集中发展某一区域,由单一区域向外辐射的“单极”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个“发展极”积聚发展实力和活力,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在库尔勒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上,通过组团式布局,构建以“大库尔勒”为核心,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组团式发展新格局。将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定为“两带七组团”,从城市组成结构和功能来看,库尔勒注重各大分区差异化组团的内部建设,科学规划分期建设商业、办公、休闲、居住、医疗、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结合人的活动规律,以3公里左右为服务半径,布局“一城三区,一区两核”,引导人流、物流的相对合理流动,完善组团的核心带动功能,避免分区大而空。目前,库尔勒中心城区内老城区、南市区、开发区三大组团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见图1-1)。
图1-1 2010~2030年库尔勒城市组团式布局规划示意
3.以城市功能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库尔勒市将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为“三山三带三组团,六轴六廊六绿心,三核九极六载体”,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景观功能、经济功能、社会环境效能等综合效应,构建了以生态、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以“三山三带三组团”工程打造城市整体生态景观功能,即以霍拉山、库鲁克山、龙山“三山”为屏障,以老城区、南市区、开发区“三大组团”为龙头,提升孔雀河、杜鹃河、白鹭河三个滨河休闲风光景观带工程的效能。以“六轴六廊六绿心”工程打造生态花园城市宜居生活功能,坚持水绿结合,以绿为主,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人为本,把生态建设成果由城市外围向居民生活空间延展。以“三核九极六载体”工程,全面提高城市经济层次、产业能级、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创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和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构建了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建立了数字城管中心,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管理、废弃物管理、市容景观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众多子系统,使城市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在制度建设方面,始终突出“人的城镇化”,利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和“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等契机,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加快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两大提升”。
在库尔勒,创新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有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4.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库尔勒市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创新、创业的机制和社会环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和技术推广组织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增强区域性、特色性产业技术自给能力,以适应本地经济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为区域性、特色性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创新型企业、科技示范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改造地方传统和特色产业,逐步提高产业整体创新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四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创新型发展的决策研究、政策引领、宏观指导和服务协调作用。目前,库尔勒已初步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争取并实施了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普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自治区创新型试点城市”、“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自治区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四化同步——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实践中,库尔勒结合本地实际,以新型城镇化为先导、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牧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驱动和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为保障,推动“四化同步”,逐步找到了一条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1.以智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库尔勒结合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市政府命名了15家示范企业,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企业。二是实行产学研结合道路,加强信息化应用技术攻关,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市部分企业通过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通过政府科技项目引导,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技术支持及服务与企业的积极参与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结合推进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式,帮助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各类信息化项目,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全市实施工业信息化范围涵盖了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包括传统的工业、农业、机械制造、建材和能源企业,也有新兴的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企业普遍重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实现了全市企业互联网全覆盖,拥有网站的企业占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总数的70%以上,财务及管理类软件推广应用覆盖率达100%。工业企业先后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初步运用,为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2.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市综合功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关键。库尔勒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突出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的良性互动,实施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扩大城镇承载能力(见图1-2)。按照“依市建区、以区强市,产城结合、业居统筹”的建设方针,利用自治区巴州-阿克苏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机遇,把“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城市空间优化方面的作用。沿国道218和314,布局建设了塔什店循环经济产业园、上库综合产业园与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一主两翼”互为补充、错位发展园区发展格局。2012年,库尔勒经济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实现总产值117亿元,比2009年增长134%,入驻企业达637家。
图1-2 2010~2013年库尔勒城镇化率
3.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为抓手,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近年来,库尔勒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理念和模式,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市场经济接轨。探索出一条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目前,库尔勒已经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基地,逐步形成了香梨、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群,基本形成了“南棉北梨,近郊蔬菜”的区域性格局,农业支柱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较为显著(见图1-3)。涌现出一批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产销服务顺利开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成效显现。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支持,近两年累计支持新疆农业大学合作科技项目12个,组织开展了“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企活动”,通过技术服务协议等形成联合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2012年,5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652352万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的99.6%。截至2013年底,库尔勒市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10家,较2012年增加61.36%,合作社成员数6412人,带动农户数6319人。国家级、自治区级、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11家、10家。据统计,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较未加入的农户高出500至3000元不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增收超千元,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高出新疆平均水平(见图1-4)。
图1-3 2013年库尔勒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占比
图1-4 2007~2012年库尔勒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较
(三)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
库尔勒市坚持以城乡一体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以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创新“六项改革”,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城乡行政分割、要素流动障碍、发展机会不公平等问题。目前,库尔勒在全疆率先建立和完善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体系,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基本形成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1.统筹城乡规划,破解城乡行政分割障碍
库尔勒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重视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通过科学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控制性详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实现老城区、南市区、开发区无缝对接。目前,已完成《库尔勒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30年)》、《库尔勒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村庄布点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重点编制完成老城区、南市区及棚户区改造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了水系规划整合及市政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编制完成《库尔勒市“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库尔勒市道路交通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备案率达100%,全面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资源要素效用最大化
库尔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形成了“城内以第三产业为主、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城市外围以城郊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产业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镇化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库尔勒被确定为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香梨、棉花、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特色养殖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库尔勒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拓宽就业门路、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突破口,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档次,拓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消化进城农民就业需求,城市产业支撑力不断增强。在推动南疆金融中心、全疆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旅游集散地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目前,苏中农产品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项目已经入驻,南疆特色产品集散中心、汇锦棉花物流园等物流企业的规划建设已经启动,“西果东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建设项目实施。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库尔勒坚持将基础设施现代化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突破口,以路、电、水、气、热、网络公共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为重点,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完善立体交通、物流网络。一是构建城市间立体化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自治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建设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四位一体”的国内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了“城区内一刻钟上高速、域内半小时通达、周边一小时经济圈、疆内外四小时联系圈”的区域交通网络布局,连通南北疆和自治区向东出疆通道上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巩固。目前,库尔勒已列入自治区国家级交通枢纽重点市之一,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的地位已逐渐形成,城市辐射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实施了城乡道路、桥梁、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目前,全市共有105条164公里城市道路、53座桥梁、4.2万盏路灯,极大地促进了新城区、老城区、开发区以及恰尔巴格乡、铁克其乡、英下乡等区域的对接,加快形成了区域循环路网,为各城区和近郊各乡互通集群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改善城乡结合部、近郊三乡人居环境。在近郊三乡合理地设置统一环卫设施,并安排专门环卫监察员和清洁工负责农村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调联运、无缝对接”,切实改善近郊三乡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二是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以房屋征收工作为突破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公共利益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落实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政策,让房屋被征收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实施“三河贯通”棚户区改造工程一期、二期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推动生态花园品牌建设。近几年,库尔勒市共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8个,新建安置小区已入住11个。其中,“三河贯通”工程结合景观工程和两个城市新片区的建设,完成了250万平方米左右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让10000户左右的农村和城市居民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改善了居住环境,实现了民生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品质综合提升。
大力推动城市公共项目建设。着力建立城乡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使用体系。大力完善供水基础设施,全力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目前,全市供水管网达到480公里,供水人口达到57万人,市区供水普及率达98%以上,水质达标率达100%。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体系,基本消除城乡水环境污染。2011~2013年,库尔勒共投入9466万元资金进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2014年计划投入1.4亿元资金加大改造力度。提高集中供热水平,建成一批集中供热点,满足城市热负荷发展和环保需求,供热面积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供热站由1个增加到8个,带供面积由10余万平方米扩展到836.7万平方米,换热站从无发展到112个,供热能力达606.7兆瓦,服务覆盖全市6.13万户。目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基本覆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稳步提高,近郊乡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远郊乡镇通过使用沼气、液化天然气等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
4.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全疆城镇化先导城市,库尔勒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破解农民市民化难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库尔勒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提出了市、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三级网络三级机构”,在全市25个乡、镇(场)、街道均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各社区(村组)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站,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在全市主要乡、镇(场)、街道开通VP-DN专用通道71条。并探索了出租房屋分级管理制度,出台了《库尔勒市出租房屋四色评分管理办法(试行)》,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村改居”进程加快,在集中连片农民安置小区基础上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实行社区化管理,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城中村”与城市社区的横向交流,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动联建工作顺利推行,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局面基本形成。
5.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发展机会公平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制定了《库尔勒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暂行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全市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强化培训和就业扶持援助政策落实,着力对城乡待业大中专毕业生、“村改居”人员、升不上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免费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重点人群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对接市域内企业妥善安置培训合格的被征地农民,同时建立了以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为主的就业机制。创新“楼房+门面”、就地安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公益性岗位优先就业等惠民安置政策,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安置问题。近三年,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近2万户。2013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7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完善多层次、高质量、适度普惠型的民生保障支撑体系。库尔勒不断完善以“五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机制,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60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城居保和新农保,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38万人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减免9项医疗费,享受“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在全疆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并启动了农牧民群众重大疾病保障项目,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基金。高度重视被征地拆迁农民征收安置和安居富民工程。大力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集中建设农民安置小区、农民就业安置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深入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由特困家庭向低收入家庭扩展。
(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
人的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大势所趋,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实现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体目标,其中最关键因素是人的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这也是库尔勒科学发展的基本宗旨。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库尔勒城市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百姓幸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目标,并将资源环境可持续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基础。
1.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实现以百姓幸福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库尔勒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体,坚持把建设“百姓幸福感更高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主线,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居民的安全感、舒适感、自豪感、认同感,真正调动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民生优先体现在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居民舒适感。库尔勒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把群众关注的收入、就业、住房、看病、上学、出行、办事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的“七难”问题作为重点,注重城市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的同步扩张,集惠民政策、本市财力、对口支援项目资金之力,保持民生领域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80%,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居住环境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连续三年实施了20类50项、22类60项、25类112项重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涉及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住房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帮困、基层组织建设、“菜篮子”、生态建设、棚户区改造、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问题。长足发展的社会事业和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得到了本市群众的认可,更吸引了市域外的人到梨城安家落户。
民生优先体现在城市文化的以人为本,提高居民自豪感。多年来,库尔勒市紧紧抓住有利的政策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先发优势,不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先后获得50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引以为豪的荣誉和无形资产。以“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为感召,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让各族群众成为建设百姓幸福感更高城市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形成以热爱家乡为傲、以建设家园为责的宝贵精神财富。
民生优先体现在民族团结和谐,不断提升居民安全感。库尔勒市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决贯彻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及市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特殊人群的教育转化工作,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形成了军地、兵地、油地团结互助、合力共赢的良好发展优势。针对严峻形势,库尔勒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了以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工作室为基础、以群众信息员为前哨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形成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新格局。同时,强化城乡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库尔勒连续多年被自治区、自治州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蝉联自治区“平安市”。
民生优先体现在现代文化引领,提升居民认同感。库尔勒按照自治区党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战略选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用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各族人民群众有高度的认同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牢不可破的“各民族大团结”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2.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两个可持续”,夯实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基础
创新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长期以来,库尔勒积极推动传统能源技术创新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破解能源供应和利用水平不高难题,在创新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破解能源困局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矿产资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以技术创新推动矿产资源精细加工,“新疆宝安新能源矿业有限公司的红柱石选矿技术开发及应用”被列入自治区技术创新“双百”工程之一。二是油气开发向深度产业链发展。库尔勒着力推动石油石化、天然气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石化及天然气产业链,基本实现基础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共同发展,积极打造全疆重要的石油石化、天然气精细加工基地。同时,依托塔里木油田勘探和开采,大力发展油田装备制造业,培育油田技术服务产业,力争建成全疆重要的油田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战略基地。三是光热能源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以项目推动光热能源利用开发,总投资近60亿元的国电库尔勒热电联产项目落户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中节能太阳能科技库尔勒有限公司一期20兆瓦光伏电站、特变电20兆瓦光伏电站已完工并网发电,汉能光伏电站项目已被自治区发改委核准,中节能二期2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以法律明确资源利用和保护责任,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为例,库尔勒通过立法来保护市域内地表水、地下水等资源的利用,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公共参与制度、保护执法工作。2007年,巴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条例》。2008年,通过了《库尔勒城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成为全市调整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社会关系的指导规范。
创新人文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历史文化资源和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库尔勒市作为新疆巴州首府,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交融,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库尔勒通过现代文化产业运行模式,梳理贯通城市文化脉络,保护和整合宝贵人文资源,积极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和推进旅游品牌体系建设。利用春节、诺鲁孜节、文化遗产日、古尔邦节等传统节假日、重大纪念日,坚持开展春节游园、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暨赛马大会、社区文化体育艺术节、诺鲁孜节专场文艺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注重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为了提升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位,深入挖掘了丝路文化资源,重点修订了铁门关风景旅游区规划,推动铁门关景区改造;推动“梨园民街”项目,规划建设集各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风情园;开展了城市欢乐谷项目的前期规划和策划;编制完成库尔勒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年);开发塔什店北山草原等旅游精品项目,开展天鹅河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2013年,库尔勒共接待游客286万人次,实现收入1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30%。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方式,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一是坚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安全优先原则。大力开展以“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因地制宜加强了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以植物配置为突破口,建立节水型的城市生态景观绿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森林对空间、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保持自然地形地貌特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加大力度做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工业园区的环保标准,加强了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了社会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完善环保组织机构,加强了政府对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安全优先原则。实施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农田保护、清洁生产等工程,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012年,库尔勒普惠农场实施了清洁生产示范项目。2013年,普惠农场、普惠乡、普惠牧场、经济牧场、包头湖农场、哈拉玉宫乡、阿瓦提乡7个乡场20万亩棉田开展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通过推广0.01mm以上地膜和实行人工回收、机械回收等方式,逐步减轻农田白色污染现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全市畜牧业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建设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确保了畜牧业生产安全。目前,库尔勒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3%, 2013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