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大家回忆录②:艺术的召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这样进行教学

一九三三年底,我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我第一次走进教室,发现学生的基本练习都接近罗丹的泥塑手法,连如何堆大型,也是有些罗丹的影子。在随班观察几天之后,我婉转地对同学们说,基本练习的目的,是要通过实践达到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塑造能力的目的,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要真正提高基本功,使之成为自己的本领,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对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加深理解,按照自己观察和感觉到的印象,去描写、塑造,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临摹,达不到锻炼眼睛、增强感受力的目的,在技巧上也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不仅如此,“师古人”师久了,不易跳出古人的圈子,而且会把许多新鲜的题材和内容也都套上古人的色彩和形式,受到桎梏。有人觉得“今不如古”,“古人才能入画”,正是“师古人”的结果。我不反对初学者临一点古人,正如小学生“描红”,临点好的书法是有益的,是必需的,但不可作为最终的目的。我们学习和练习基本功是为了在艺术上有能力创作新作品,培养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雕塑家。

开始,我的观点遭到一些同学的反对。甚至有的同学说,罗丹是伟大的雕塑家,我们照他的手法做,难道不对吗?因此,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和我是有隔阂的,但我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并向学校阐明自己的教学想法。学校同意我的意见。

和同学们相处的时间久了,不仅是我教,他们也提出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和不断地互相讨论,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雕塑家,首先应当注意锻炼的是自己的眼睛。眼睛的锻炼,不能只停留在看上,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塑造所感受的对象,描写这个对象,而后又从自己塑成的习作像上来对比、衡量自己的观察是否正确,是否是自己感到的东西。倘若从这个习作上感到的,正是你从对象上感觉到的,塑造技术也就随之提高,这就是能够增长自己本领的好习作。这样反复做练习,不断地增强眼睛的观察能力,不断地加深表现技术能力。能有这样的基本功的雕塑家,就能独立工作。否则,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与人合作,自己就难以前进。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充分注意基本功的练习,我有时还对他们讲我所见所闻的美术界的一些情况。

我从美术中学到国内外的美术学院,过了十四五年的美术学生生活,前后的同学真是不少,经过的中外老师也很多,在美术界的熟人就更多了。他们中间有不少的人成了著名美术家,但也有一些人只是人云亦云地在做美术品,更有些人做不下去了。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如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太差,使他不可能继续做下去。另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学到扎实的基本功,只是不知所以然地模仿古人、洋人;因此,离开了别人,离开了原有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在新的现实面前,就茫然不知所措了。

所以我教学生,就是想达到这个目的:等到他出了这个学校,到社会上以后,只要有条件让他们做作品,他就可以自己做,不至于做不下去。

为此,我对同学的基本练习,要求是比较严的。我希望按部就班地进行,扎扎实实地练。这样才能得到好处,不要追求那种表面的虚假成绩。

这样进行基本练习,同学在开始时是觉得有些困难。但是正因为困难,就不能不认真观察对象,不能不想方设法进行塑造。为此,他们就必须仔细考虑教员的正确意见,正确地、而不是皮毛地借鉴古人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同学们就能逐步地自己进行工作,向深度发展。

当然,在雕塑创作上,单有基本功是不够的。我劝同学们读中外历史,尤其是读通史,读比较史。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古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训中,比较清楚地看到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走自己的路,做我们自己的雕塑品。其次,我劝青年雕塑工作者多读诗,多听音乐,注意建筑艺术,以加深修养。雕塑在形式上近绘画,但在艺术处理上,更近诗的韵律,更近音乐的谐和,更像建筑的大小体积、明暗安排。艺术品的最根本来源是社会生活,是由社会影响而产生的思想感情和人的素质。每一件雕塑品产生的开始,都是由外在的或作者自感启发的,也就是平常说的“灵感”。灵感离开生理,是感不到的;但灵感的内涵是由人所受的思想感情教育、社会环境熏陶形成的。因此,一个雕塑家要想做作品,就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培养思想感情。这样才能不断地有“灵感”,才能不断地有“自我感受”。这种“灵感”、“自我感受”是否正确,形成雕塑品后要在人群中产生什么效果,每个艺术家都是在考虑的。在这方面,每个艺术家的考虑不会是一样的,也不必一样。但在总的趋向上,我希望同学们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管走了多大的弯路,总是向上的,总是以达到人类身心能健康发展为目的——来衡量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好的,是否对人类的进步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