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门的钥匙——理解
看过琼瑶阿姨的标杆之作——《还珠格格》的人,对俏皮可爱的小燕子应该喜欢得不得了,因为不管多么文雅严肃的东西到她那里,都成了令人捧腹的笑料,想让人不爱都难。有一次,皇帝要考小燕子成语,五阿哥和紫薇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把小燕子这根“朽木”雕成可塑之才,当皇帝问她“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时,小燕子脱口而出的是:“三十个人排排站”。被皇帝反问时,小燕子还一脸无辜地嘟囔:“可不就是三十个人排排站嘛……”
关于孔老夫子的这句名言,不只小燕子理解错了,早在唐朝,就有个叫韩简的魏博节度使也因为这个词闹出了笑话。
据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唐朝有一个名为韩简的节度使,这个人性格粗鲁,胸中更是没有半点墨水,估摸着他这个节度使的官职多半是靠走后门得来的。那个时候文人多善于清谈,喜欢搞聚会,每次参加这样的聚会,韩简除了自讨没趣外,羞耻心也是接二连三地被唤醒。
为了让自己变得有内涵,韩简特意搜罗来了孔老夫子的《论语》,读到《为政篇》时,他发现里面有一句“三十而立”,韩简觉得翻了半天,终于翻出来一个自己能理解的句子。在后来的一次聚会中,为了显摆自己,他很是神秘地对同僚说道:“最近,我读孔老夫子的《论语》,读出了一个你们都不知道的秘密,原来古时候人的身体都比较弱,以至于到了三十岁才能站起来走路,唉,真是可怜!”
同僚马上就听出了韩简的弦外之音,敢情他是这样理解孔子的“三十而立”。人家孔老夫子的意思,明明是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稳妥地立身处世了。到韩简这里,竟然成了才能走路……同僚们强忍笑意,岔开了话题,可是心中对韩简的鄙视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不管是小燕子的三十个人排排站,还是韩简的三十岁才会走路,都是因为他们对内容没有理解到位。如果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即便是记住了,也不能真正派上用场。所以,如果想要记住某些内容,一定先要搞懂它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关于理解,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这样定义:利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去获取一些新的体验,并且能够将新获取的知识体验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也就是说,在运用旧的思维体系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建立了新的思维系统。
与理解记忆相对应的就是机械记忆,也就是说有些时候,对于所记住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然而,当我们理解了识记内容后,却更容易记住。依据巴甫洛夫的定义,在理解的过程中,识记内容已经与我们的知识库建立了联系。这时,若加以适当的重复,这些东西很快就能被记住。
同样的,那些没有理解的东西,即便是强迫自己记住了,但因为它没有与我们的知识库建立稳固的联系,因此随时都有忘记的可能。这就好比被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在被消化之前,它就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排泄出去。
要想对所识记的内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除了要看懂材料内容外,还要弄清楚材料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也就是说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对识记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搞懂其全部的意义和本质内容。其二,将所学的知识与识记材料建立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法、比较对照法、分门别类法等方法,找出识记材料内部所存在的逻辑联系,然后再进行记忆。
具体来讲,理解记忆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通览全局
通过阅读识记材料,对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好比读书的时候,先浏览一遍,心中有个大概印象,相当于先知道大概布局,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局部分析,找出重要的“信息”,进行彻底的剖析和思考。
2.寻求突破
对识记材料进行一番条分缕析后,其要点和关键之处皆被找出。这时,需要对它们进行主次分明的串联,按照自己的想法,有规律、有次序地将它们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分明的主次关系与合理的次序,不仅对接下来的记忆有帮助,而且不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遗漏。
3.灵活掌握
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后,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反复思考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进而将它们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至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并记住了识记材料,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运用,就说明自己已差不多融会贯通;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卡壳”,则说明我们的记忆和理解都不过关,需要进行第二次记忆。
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铭记于心。所以,为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很有必要在理解上多花些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忆和运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样的道理。而缺乏理解的死记硬背,无非是这两种结果:第一种是记起来慢得像乌龟,忘起来快得像兔子;第二种就是记起来快得像兔子,忘起来也快得像兔子。有时我们没有记住东西,并不是自己智商不够,而是因为我们是在一知半解或者全然不解的情况下进行记忆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我们记得滚瓜烂熟,对于学生来说,那些公式和计算性的题目,只需要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掌握关键之处,稍稍记忆就能灵活运用;对于语文上的组织架构和排篇布局,也是重在理解,没必要记得一字不差,毕竟它更多的是一种写作上的借鉴。
对于古文和诗词,却需要我们一字不差地记得滚瓜烂熟,特别是古诗词,每个词每个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遣词造句上,古人可下过一番苦功夫,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