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对我国经济思想史教育的反思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编著的经济思想史著作或教科书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章节,并将马克思视为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位重要经济学家。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很多中国学者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却看不到有关马克思经济学的章节,而且其中有的书名中并没有“西方”这一限制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反差呢?
在我国,经济思想史教科书有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分别归属于相互对立的无产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特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讲述经济思想史,对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则基本上是将其当做批判对象而论述的;另一种是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其特点是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角度讲述经济思想史,基本上不涉及马克思及其经济学说。上述反差,就是在第二种模式成为我国经济思想史教育的主要模式之后出现的。
虽然现在还有既没有将李嘉图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完全当做批判对象,也没有将马克思经济学排斥在外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但与上述第二种典型模式相比较,目前这类“非典型模式”的教科书影响还不是很大,使用面还不广。
一 我国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两种典型模式的形成及其原因
在我国,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典型模式呢?这两种模式的形成当然都是有其具体原因或理由的。
作为传统模式的第一种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改革开放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认为是唯一科学的经济学,以市场如何运行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则被当做批判的对象。而且,当时普遍认为李嘉图之后的西方经济学都必然是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庸俗经济学。改革开放之后,理论界的不少人逐渐公开表示或事实上放弃了上述传统观念,所以,这种模式现在已不占统治地位了,但却依然存在。
这种模式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虽然早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将马克思经济学看成是人类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将古典经济学视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来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了解马克思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即客观历史条件。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则在于,将李嘉图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均视为非科学的庸俗经济学。事实上,这种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不符合事实。
这种模式的教科书所导致的问题是:对于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阅读了这种模式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或接受了这种模式的经济思想史教育之后,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讲述李嘉图之后的西方经济学说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批判,那又何必向我们介绍这些有害或无用的东西呢?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无法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的评价,也无法了解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而,难以使学生从经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把握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难以全面认识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第二种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是改革开放后上述传统观念的转变,目前已发展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主线论述或讲解西方经济思想史,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把握西方主流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时代背景,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 (不包括马克思经济学及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之间的主要分歧。然而,这种模式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客观上将马克思经济学排除在经济思想发展史或地理概念上的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之外,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及其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说起。
因此,这种模式的教科书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向学生理直气壮地交代经济思想史课程不讲授马克思经济学的理由。
二 在任何情况下将马克思经济学排除在经济思想史之外都是不恰当的
前面的分析说明,上述两种典型模式作为经济思想史课程的教科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可能会说,如果用第一种模式专门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第二种模式专门讲西方经济思想史,将它们作为两门不同课程的教科书,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笔者认为,即使如此,上述问题也不会因此而得到解决。
首先,如果按照第一种模式的教科书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以及从恩格斯晚年 (指马克思逝世后的恩格斯) 到列宁的发展过程,但却不能全面反映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其次,如果按照正确的模式对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也不能成为在讲授一般经济思想史时将马克思经济学排除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之外的理由。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讲授经济思想史课程将马克思经济学排除在外都是不恰当的。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到底是不是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专门讲授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也不应当将马克思经济学完全排斥在外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并不否认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是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专门讲授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时将其排除在外。但是,即使是专门讲授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也不应当将马克思及其经济学完全排斥在外。
第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来源,也不否认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来源。既然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着共同的起源,我们在讲授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时怎么能不提西方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呢?
第二,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者所编著的经济思想史著作都要专门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是专门讲授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当然就有必要讲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即使是专门讲授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将马克思及其经济学完全排除在外,也是不妥的。
四 从马克思与西方主流传统的关系看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将马克思经济学纳入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最不好处理的问题恐怕就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因为,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看成是完全对立或水火不容的观念依然存在。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人类主流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际上,当我们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肯定性答复。但问题是,我们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时,重点往往是放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其来源之间的差别或分歧上,如强调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而不是继承;而且,当我们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似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就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彻底决裂——毫无共同之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列宁所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伯尔基在《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就明确表示,贯穿该书的“一个大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本上属于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的主流传统”,并称“这决非什么独创的或耸人听闻的观念”。这就是说,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时,首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主流传统的一致性,而不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或分歧。阿伦特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一书中也指出,“马克思的源头比他自己感觉到的还要深远”,甚至认为,“马克思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我们能否顺利地将西欧传统继承下去的试金石”。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科赛在《社会思想名家》一书中则强调,“马克思并不是像某些无知的人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对西方文化横加批判的人物”,“马克思的思想是在广泛地融合了欧洲各派思潮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如此,刘森林在为“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系列译著所写的“出版说明”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但却忽视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思想、基督教传统乃至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对马克思心灵的滋养”。他认为:“离开西方古典思想,离开西方传统思想,无法贴切地理解马克思。”这就是他认为有必要出版“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系列译著的理由。笔者认为,这个理由是非常充分的。
事实上,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确实不仅来源于西方主流传统,而且始终没有脱离这个传统。有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者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这种看法。例如,萨缪尔森就说过,“现代主流政治经济学,在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许多进展”,并称“对此完全有理由引以为豪”。同样道理,一些现代西方学者认定马克思是“众多的经济社会学先驱”之一,或认为从马克思对“历史的经济解释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公共选择理论的萌芽”,他们在表达这些看法时实际上也是将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视为西方的主流传统之一。
所以,也可以这样说,离开西方传统思想,同样无法贴切地理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这就是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关系、摆正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
五 结论
以上分析说明,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将马克思及其经济学排斥在经济思想史或西方经济思想史或外国经济思想史之外,都是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是我国经济思想史学界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基础上,摆正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们的经济思想史教育中怎样才能摆正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呢?在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非典型模式”的教科书中,从对古典经济学的“改造和发展”或“超越”的角度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开端。因为,这是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讲述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既定前提。在此前提下,我们在介绍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时,不要像过去那样只强调发展或批判而忽视继承,或在说明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时,只强调分歧而忽视共性。只要我们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时留下这些伏笔,在后面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时,适当指出马克思的影响,并以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的相关论述作为佐证,就是顺理成章的。这样就可以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融入到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最后,如果将马克思经济学放入一般意义的经济思想史或地理概念上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之中,有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以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或讲解历史上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学说或流派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赞同周志太老师编著《外国经济学说史》一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不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匡正所有的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