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拉萨老城区的初步建设
拉萨老城区的初步建设时期为,633年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到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前,共一千年的时间内。其间对拉萨城市格局形成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松赞干布时期,它奠定了拉萨老城区的格局及西藏行政、文化、法律制度的基础,开启了拉萨城市的建设,留传给后世一些重要建筑。
一 拉萨建城前拉萨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考古发现,西藏与黄河流域文明和北方地区的草原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昌都卡若遗址表明,在距今近四千多年前西藏就有人类活动;拉萨城北娘热乡曲贡遗址的发现,则表明在距今三千年左右,拉萨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人类文明,曲贡人掌握了较成熟的制陶技术,能够制造石器、玉器等,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并驯养家畜。
远古时期,西藏有许多小邦,先后经历了44个小邦和12个小邦时代,至迟到公元前4世纪在青藏高原形成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即山南河谷的雅砻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其中雅砻部落在止贡赞普和布德贡甲之争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农牧业有所发展,冶炼业技术、水利业也取得了进步,为雅砻部落的强大和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公元6世纪前,拉萨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前者在拉萨河流域墨竹工卡的止贡一带,后者占据拉萨北部的彭波(林周)。拉萨一带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后来赤邦松势力更强,遂逐渐称雄于拉萨河流域。
到公元6世纪后半期,随着雅砻部落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西时期,不仅创制了升、斗、秤等度量工具,商业也得到明显发展,达布聂西还准备逐步扩张疆土,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雅鲁藏布江北岸。到松赞干布父亲南日伦赞时期,在娘、韦、嫩等家族的策应配合下,攻破了苏毗部落赤邦松居住的堡寨,将雅砻势力推进到拉萨地区,实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初步统一。
南日伦赞占据拉萨一带后,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并建造了几座宫堡。公元617年松赞干布出生于甲玛岗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公元630年他继承赞普之位。在甲玛岗山沟生活了17年之后,松赞干布于公元633年迁都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
二 吐蕃王朝时期拉萨城市的初步建设
松赞干布定都拉萨后,即着手建立新兴王朝的各种制度。一方面建立吐蕃王朝的行政、军事、法律制度,他将吐蕃属地划分为四茹和千户所,设官管理,还派吞米桑布扎等人去西域、印度学习文字学并创制藏文,遣贵族子弟到唐朝都城长安入太学,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公元649年唐高宗即位时,曾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他还通过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从尼泊尔和内地引入佛教;另一方面开始营建城市,在他的时代拉萨城内的主要营造活动包括修建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查拉鲁普石窟,这些均为流传后世的伟大建筑。
在营建拉萨城之初,松赞干布首先通过修筑拉萨河堤、引出湖水和填埋沼泽等方法改造土地,使之干燥固化适于建设。松赞干布定都拉萨时,拉萨河未有河堤,河流处于漫流状态,在汛期河水很易泄流到周边,河流两岸遍布沼泽,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开展营建活动的,因此首先要控制拉萨河水。为此松赞干布采取“挖南填北”的办法,在拉萨河北岸修筑河堤,在南岸挖土溢流,防止河水北流,并填塞河床北缘附近的卧塘湖,将湖水引入拉萨河,由此逐渐在河流沿岸特别是北侧较为平坦的区域,形成适宜建设的干燥地面。
第一大工程是修建布达拉宫(红宫)。公元635年,为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松赞干布在玛布日(红山)修建红宫。红宫十分富丽壮观,“为火砖之墙、每边一俱卢舍(约两哩),墙高三十六版,四门有碉楼牌坊等,小门房屋均有流苏、飞檐,且饰以诸种珍宝、环饰以小银币……宫内有宫室九百九十九间,连同宫顶,总为红堡一千”,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后来,又建造了连接红宫的王妃宫,两宫之间有银桥相连,桥上设置华丽的天窗,并有许多饰物。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又扩建了红宫。
接着,又为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赤尊公主是尼泊尔那陵提婆王的公主,公元635年公主带着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弥勒法轮、度母旃檀像及其他佛经、佛像、佛坛、侍女、工匠等来到拉萨。641年唐朝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到达拉萨,她进藏时携带了大批佛教经典及医学、工艺、文学、历算等方面的书籍,以及种子、药材等,还有许多工匠、医生、和尚随行,其随身所带的12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至今仍是西藏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是汉藏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到达拉萨后,文成公主勘察确定了大昭寺的选址,主持设计建造了具有中原建筑风格的小昭寺,大、小昭寺同时竣工。大昭寺建成后,松赞干布见其建筑精美,遂称其为“朱囊寺”(意为幻显),又因建寺之初以山羊驮土填埋沼泽,也称其为“逻娑朱囊寺”,意为“山羊土幻显寺”。两座寺庙建成后,民众以歌舞、嬉戏表示庆贺,庆祝活动持续数月之久。
松赞干布为其三位藏族王妃也建造了宫殿。他为香雄妃建造了吞布古寺,为菇雍妃建造了查拉鲁普窟,在拉萨以东为蒙萨妃修建了扎地佛寺,其中位于布达拉宫以南的查拉鲁普窟保存至今,窟中雕像根据洞窟自然形态雕琢成各种佛像和人物造像。
在修建大昭寺时,松赞干布带领伦相大臣和王妃们住到了卧塘湖边,在东西南北修建了四处房舍,成为当时的四大宫殿,也是拉萨最早的建筑之一。大昭寺修建后,不少人在此朝圣,这里也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当时在大昭寺周围还建造了一些寺庙、旅店和住宅等,并出现了围绕大昭寺的转经路。随后,在文成公主设计下,建造了汉藏风格的小昭寺,在大昭寺与小昭寺之间逐渐出现了出售绸缎、毛皮的市场。这些建城初期的营造活动,奠定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区格局的雏形。
松赞干布以后的赞普们对拉萨城虽未进行大规模的修建,但也持续进行了一些建造活动。在吐蕃王朝后期的赤祖德赞时期,不仅注意与唐朝修好,在大昭寺前刻立唐蕃会盟碑,还推动佛教的传播,修葺前代所建的寺庙,还在拉萨城东面修建了嘎如、木如寺,在南面修建了嘎瓦寺、嘎瓦韦寺,在北面修建了陈康和陈康寺,形成了拉萨城的轮廓,直到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结束,拉萨一直是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 萨迦、帕竹时期拉萨城市的建设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结束,在此后的八百年中,西藏先后经历了分裂时期(842~1269年)、以萨迦为中心的萨迦王朝(1269~1354年)、以乃东为中心的帕竹王朝(1354~1618年),以及以日喀则为中心的第悉藏巴时期(1618~1642年)。在这一漫长时期内拉萨都不是西藏的中心城市,但仍是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大规模的城建活动不多。
在西藏分裂时期的后期,拉萨地区多次发生鲁梅、巴、惹、征四个集团之间的战争。战争不仅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动荡,战火还烧毁了大昭寺、小昭寺的部分建筑,对城市造成了破坏,后来达布拉萨的弟子贡巴次称宁布修复了大、小昭寺,又将寺庙移交给当时拉萨地区实力强大的宗教人士公堂香喇嘛照管。1175年,蔡巴祥·尊追扎巴在拉萨东郊建立蔡寺,形成蔡巴噶举教派,成为重要的地方势力。
与萨迦王朝同时代的元代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239年元太宗窝阔台派军进入西藏,结束了西藏的分裂局面。1247年萨迦派班智达贡嘎坚赞(萨班)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进行会谈,西藏纳入元朝治理之下。之后,中央政府在西藏驻扎军队、清查人口、建立十三万户制度、设立驿站、确定赋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还于1264年中央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拉萨地区属13万户之一的蔡巴万户府管辖。
帕竹王朝基本与明代同时代。1354年帕竹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管理西藏,将山南地区的乃东作为其政治中心,原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为第悉,并以元朝地方政权首领的身份请求元朝册封。绛曲坚赞还将萨迦时期的十三万户改为十三宗,各宗的宗本由第悉委派。在中央政府层面,将元朝宣政院下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改为乌思藏都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下设都指挥使司、卫、所,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立了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并通过帕竹地方政权确立了宗本制度,其中拉萨属乃邬宗所辖。
1618年帕竹王朝结束,第悉藏巴掌管前后藏事务,将行政中心设在日喀则,但这一时期较短,1642年即被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所取代。
(一)萨迦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在元代建立之前,蒙古势力就与西藏建立了联系。1206年,蒙古王子阔端从凉州(今甘肃武威)派大将多达纳波率领3万多军队攻打西藏,蒙军到达拉萨后毁坏了布达拉宫,焚烧了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抢掠了市镇村民,给西藏和拉萨带来破坏和震动。1240年,蒙古将领多达奉阔端之命,试探性地率骑兵前锋到达拉萨附近的热振。面对蒙古势力的影响,1247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赴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会见,他此行不仅向凉州的蒙古、西夏、维吾尔、汉族佛教徒传授了佛法,还加强了与蒙古势力的联系和相互理解。为西藏的统一与安定计,他致函动员西藏地方首领接受蒙古统治,西藏由此进入萨迦王朝时期。
萨迦王朝时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有其内在必然性,这是在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与中原广泛联系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吐蕃时期,吐蕃王朝的对外联系以东方的唐朝和南方的尼泊尔为多,其中尤以东向联系为主,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十分频繁和紧密,这是因为在当时吐蕃周边各文明地区中,唐朝的文明最为发达,对吐蕃的吸引力最大,因此吐蕃向东扩张的力度也最大。在吐蕃王朝两百年时间内,它与唐朝之间互通使者有数百次之多。到8世纪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的东部疆域已包括今青海全部、甘肃大部、陕西西部、川西高原及滇西北等地。吐蕃王朝结束后,与西藏有深厚渊源的甘青地区的吐蕃凉州六谷部政权和唃厮啰政权,都与宋朝有密切的政治关系,藏汉之间的茶马贸易也成为西藏与中原联系的重要纽带。这些与内地多方面的悠久联系,是西藏融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内在基础,而随着10世纪中期以来藏传佛教的复兴和传播,西藏文化的整体性增强,也成为其纳入中国版图的重要条件。
1251年阔端与萨班相继去世,八思巴继承了萨班的衣钵,而蒙哥汗则继位为蒙古大汗。为进行新的分封,蒙哥汗下令在辖域内清查户口。在派人进藏清查户口后,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自己的兄弟,蒙哥汗得到前藏的止贡和后藏的藏郭莫(似即后来的曲弥万户),忽必烈得到前藏的蔡巴(拉萨和山南部分地区),旭烈兀得到前藏的帕竹、雅桑和汤卜赤,阿里不哥得到前藏的达隆巴,阔端一系以萨迦为封地。他们在西藏得到封地,并将封地内主要教派的首领奉为上师,忽必烈还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朵儿只”(即多吉)。他们还把地方首领委派为自己的官吏,建立了止贡、帕竹、蔡巴等13个万户。
1252年,忽必烈在征服大理返兵途中,在六盘山派使者送信,要求会见尚在凉州的八思巴。1253年忽必烈会见了八思巴,并将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兄弟二人迎请到上都的宫殿,询问了许多问题,八思巴还向以忽必烈为首的25人完整地传授了三次萨迦派特有的教法喜金刚灌顶。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渐成体系:一是1260年宣布西藏纳入其统治,进一步明确了萨迦派在西藏宗教中的首领地位,并于1269年起以萨迦为中心在西藏设立了27所驿站。二是自1260年起在西藏进行了几次户口清查,其中,1260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清查,1268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清查,确定了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的体制。1287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清查并恢复了驿站, 1344年又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建立了西藏的万户、千户、百户的行政体制,确定了支应驿站差役的制度。三是1264年在中央政府设立了管理全国佛教僧侣和吐蕃地区的总制院,命上师八思巴为领总制院事,作为全国佛教领袖,并授予其管理藏区三个地区(却喀)事务的权力,藏区的重大问题由皇帝与上师商议后才能做出决定。1288年元中央政府将总制院改为宣政院,仍由帝师八思巴总领其事,在宣政院之下,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中拉萨地区属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尽管萨迦王朝时期拉萨不是西藏的中心,但它却一直是作为西藏的一个重要区域而被管理的。在乌思藏地区的13个万户府中,蔡巴万户府管辖拉萨和山南部分地区,它是前藏6个万户府之首,也是藏区第二大万户府,共有3702个霍尔堆(以土地、人口、牲畜数量为基础进行统计的单位)。根据规定,蔡巴万户府的基本民户还支应官萨驿站。同时,由于蔡巴万户府是忽必烈的封地,因此由中央政府直辖。
(二)萨迦王朝时期拉萨城市的建设
萨迦王朝时期,拉萨城区整修了前代的重要建筑,陆续建设了一些寺庙和贵族宅邸。对拉萨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是历代蔡巴万户长和蔡巴噶举派创始人蔡巴祥·尊追扎巴及其弟子,其中蔡巴·噶德贡布曾七次到内地谒见皇帝,带回许多汉族工匠整修了大昭寺、小昭寺和一批民宅,并新建法轮寺、创建刻书房,把内地的印刷术引入西藏。五世达赖喇嘛在其《西藏王臣记》中对噶德万户长的建造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噶德曾招汉土善巧匠师,修建寺宇中院,铸造金顶及金檐瓶等,所有殿堂级佛像宝塔,营构建造,均极精美。”嘎德贡布次子默朗多杰改造和扩建了八廓街,建造了查拉鲁普神殿的汉式屋顶等,还加固了拉萨河堤,解除了拉萨河水患对城区的威胁。1310年,阿里王还派人携金铜新建了大昭寺金顶和观音顶楼楼顶。
默朗多杰的长子贡嘎多杰15岁即被任命为蔡巴万户长,17岁进京觐见元泰定帝,受赐一大升白银和银印、黄金饰品、绸缎等,并受封为蔡巴万户长。贡嘎多杰是一位具有学者气质的万户长,在他任蔡巴万户长的28年中,对大昭寺、布达拉宫等进行了修缮,并对那塘版的《甘珠尔》等经卷进行校勘、修订,编写260卷的《蔡巴甘珠尔》。后来,由于贡嘎多杰与大司徒绛曲坚赞不和而将权力转交给其弟扎巴喜饶,自己则从此出家并写就《白史》《红史》《花史》《先父默朗多杰传》等著作。由于他曾被元朝皇帝封为司徒,所以其又因学问高深而在西藏被称为“遍知一切大司徒”。
(三)帕竹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明代重新构建了对西藏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僧俗两套官吏系统。
在中央政府层面,将元朝宣政院下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改为乌思藏都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辖今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地区、阿里地区及拉达克地区。同时,设立都指挥使司、卫、所制度,在前后藏地区先后设置朵甘、乌思藏、俺不罗、牛儿宗寨、领司奔五个行都指挥使司,其下再设卫、所等机构,具体管辖西藏事务。
在西藏地方层面,通过帕竹地方政府确立了宗本体制管理西藏行政事务,在13个宗中有4个设在拉萨地区,拉萨城区受乃邬宗管理。在官吏系统上,建立了从都司到百户的俗官系统,以及从法王到喇嘛的僧官系统。
在宗教政策上,明朝改变了独尊萨迦派的做法,实行众封多建的政策,在藏区先后赐封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兹法王三大法王,赞善王、护教王、辅教王、阐教王、阐化王五王,各王都有封地,为政教合一的地方首领,其中管理拉萨地区的为阐教王。
(四)帕竹王朝时期拉萨城市的建设
帕竹王朝时期拉萨的城市建设主要是:整修大昭寺,在拉萨市郊建设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修建拉萨河上的桥梁和渡口等,其中伴随着传召法会的召开而对大昭寺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修和建设,则是这一时期拉萨老城区建设的重要成果。帕竹政权的前五代第悉都很重视拉萨宗教中心的地位,特别是第三代法王札巴强曲时代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1409年1月,在第五代帕竹第悉札巴坚赞和柳梧宗宗本的支持下,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传召法会,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诞生。随着传召法会的定期召开,格鲁派信众不断增加,围绕大昭寺的转经人群更加熙攘,在大昭寺附近建房和居住的人也逐渐增多,拉萨的圣城地位得到巩固与强化,初步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三条转经道和“回”字形商业街。
第悉藏巴政权建立后,格鲁派的大施主吉雪第巴管理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地区。在15~17世纪,历任吉雪第巴为拉萨地区建桥、修渡口、维修寺庙、加固河堤、改造水渠等,促进了拉萨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