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和谐妫川护京城
远离都市的喧嚣,踏入延庆境内,感觉到这里的特别。空气清新、道路洁净、山水绿意近在眼前,让人一下子忘却一身的烦忧。漫步在街巷村头,迎面而来的纯朴善意的笑容,又令人感觉到浓浓的暖意。
这里就是延庆,北京城镇后花园;
这里就是延庆,首都生态涵养区;
这里就是延庆,绿色北京示范区……
2010年3月23日,经北京市委农工委的直接协调帮助,延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陆学艺院长带队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区域社会建设规划课题组进驻延庆,正式展开调研。在延庆县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社会工委”)、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简称“社会办”)的全力配合和协调下,至7月9日,调研组在延庆的调查前后持续了整整109天。在这109天的调研中,我们与县委、县政府数十个党政部门举行座谈,走访了乡镇、社区、农村,并深入居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终形成了我们对延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印象。
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这标志着北京总体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0年,北京市“两会”上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即要将北京建成在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城市。这一发展定位,又使北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此次延庆调研的目的在于摸清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北京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践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来,延庆县在发展、建设当中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社会建设对普通民众来说是新名词,对社会管理者而言是一个新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要更加和谐”。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两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一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并成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齐名的战略目标;二是提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概念,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需要,把正在进行着的与经济建设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建设,做了一个明晰的概括,统称为“社会建设”,从而使上述工作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理论上有了依据,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单列一节,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并写进了新修改的党章总纲中。十七大以后,社会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首善之区”,北京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北京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基本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2009年,北京全年新编村庄规划1674个,累计编制村庄规划2803个,完成自然村搬迁221个,搬迁人口5万人。全年投入80亿元,在1700个村庄实施了“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街坊路硬化3216万平方米,街坊路绿化1408万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网5049公里,完成一户一表23.85万个,实施污水处理工程286处,改造户厕23.6万座,新建公厕3093座,为68万农户配置了垃圾分类容器。
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局中,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农村地区的社会建设,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中,又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在延庆调研中没有将两者截然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延庆新农村建设、社会建设的调研和思考,不能仅仅局限在延庆县域的范围之内。延庆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发展的生动缩影;同时,延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也是当代中国县域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延庆的调研,在把握延庆总体情况的同时,力图通过延庆透视北京、透视全国,以期折射出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社会建设中的种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