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调查:县域社会建设考察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延庆县城人口集聚状况及其构成

城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城镇化至少包括这样几个特征: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量变过程;城镇化也是城镇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不断传播的质变过程。延庆县城在城镇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同样经历了“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量变过程”。一方面是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县城的人口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县城人口聚集和增长的过程

延庆县城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显现出非农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延庆县城1978年总人口仅有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万人),到2009年总人口达到9.3万人,而非农人口已经将近7万人(见表1-1)。延庆县城人口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1-1 延庆县、延庆镇户籍人口(1978~2009)

数据来源:延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庆县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第95页;根据北京市延庆县统计局、北京市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编《北京市延庆县统计年鉴》,1996、2001、2006年整理;延庆镇人口数据根据历年档案整理。

1.行政区划调整归并

延庆县城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县政府所在地延庆城的行政建制多次变动,到1964年重新恢复延庆镇时仅下辖39个行政村。1990年城关乡并入延庆镇,同时将大榆树乡的司家营和沈家营乡的玉泉营、广积屯、双营、蒋家堡,以及下屯乡的南辛堡、民主村、李四官庄、百眼泉、谷家营10个行政村划归延庆镇。1994年全县设5个镇20个乡和一个街道办事处(延庆镇街道办事处),延庆镇辖45个行政村,延庆镇街道办事处辖10个居委会参见延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庆县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第57页。。其后还经历了若干次行政区划调整。通过上述几次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看到,延庆镇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归并,一方面地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人口也随之增加。1978年延庆镇只有5018户,人口2.3万人;到199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达到22474户,6.2万人;199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1995年达到25804户,6.8万人;2009年行政区划最后一次调整后,当年延庆镇人口(指居住在县城的所有居民,包括属于延庆镇下辖和三个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居民)已达到39929户,9.3万人。总体来看,行政区划调整是延庆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2.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78年后,延庆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保持在10‰以下,但在1986~1990年这段时期内自然增长率超出10‰以上,其中1986年和1987年分别达到了14.69‰、13.20‰,这两年净增人口分别为3684人和3363人。1986年延庆县20.77‰的高出生率,震动了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当年中共北京市委发表了《关于继续控制首都人口增长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县委、县政府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但人口仍然继续增加,这一较高增速势头到1992年才得到了初步扭转。

延庆镇人口在这个阶段也快速增长,1985年总人口为5.2万人,到1995年已经增加到6.8万人,增加近1.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增加了1.5万余人。

3.小城镇户口政策

21世纪之交,为了繁荣县城房地产市场,允许和鼓励有经济条件的农村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配套解决“农转非”的小城镇户口。这个政策一方面成为“农转非”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县城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一些家庭为了孩子在县城接受优质的教育,一部分乡镇家庭在县城购买了房屋,解决了户口,并迁移到县城居住生活。这个政策大概实施了六七年,在2008年前才被取消。

根据调查,1978年延庆县城绝大多数居民居住生活在平房里,当时楼房最多也不超过20栋,到2010年迅速增加到800多栋,增加了40倍。这个数据充分表明县城人口在迅速增加。2000年延庆县城非农业人口比1999年增加了3000多人,2000~2005年一直保持在每年增加3000人左右,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4800多人。小城镇户口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延庆镇人口的增加,成为县城人口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4.招商引资配套政策

延庆县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实施了招商引资政策,为了鼓励和吸引客商来延庆投资,配套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给投资项目的“外来人口”通过购买村集体的住房以配套本地户口的待遇,这就是所谓“蓝印户口”。如东关村2009年有1078户,其中小城镇蓝印户口就有57户114人,占该村村民总数的5.6%。这些年延庆镇通过招商引资配套户口政策登记的人数也有几千人。招商引资配套户口政策也是延庆县城人口增加的因素之一。

5.外来流动人口

城镇化过程实质上是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这些要素的流动是城镇化动力机制中的直接动力。当然,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劳动力要素。劳动力流动是各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随着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大量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镇,劳动力的流动对于促进城镇化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延庆县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流动人口主要被吸引并集聚到县城和其他中心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延庆县半年以上外来流动人口总数为3.93万人,而延庆县城的外来流动人口有1.42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36.1%数据来源: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延庆县外来人口现状及特点》,2011年11月30日,延庆统计信息网,http://yq.bjstats.gov.cn/tjsj/ztsj/index.htm。(延庆、康庄、大榆树三镇共聚集了78.9%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主要从事加工、维修、销售等服务性产业,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延庆县城人口增长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使得人口增加,城镇化加快。如一些乡镇的家庭为了获取孩子在县城接受优质教育的资格,通过私人关系,将户口暂时落在县城的某个村。这些获取了户口资格的“挂靠户”后来基本上没有变动,成为“合法”的村民;又如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在县城买了商品房,他们可以将其户口迁转到房产所在地的延庆镇,当然他们的户口仍为农业户口;再如,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村整村集体搬迁到延庆镇,近年来按照这种方式增加的人口也有五六千人。

延庆县城的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走过了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其中1985~2005年这20年是延庆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21世纪以来是非农人口高速增长时期(见图1-1)。总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延庆县城常住人口到2010年已集聚达到12.6万人左右《延庆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5月11日,http://www.bjyq.gov.cn/zwxx/tjgb/5f560c30612c_456f_83f0_a563e4c4132f.html。,是1978年的5.5倍。这是全县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的结果。

图1-1 延庆县城人口变化(1978~2009)

(二)县城人口构成

延庆镇人口从1978年的2.3万人左右发展到2010年的12.6万人,这是县城自身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吸引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的结果。延庆县城人口大约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非农人口构成

2009年人口数据表明,延庆镇总人口仅占全县总人口的33%,但延庆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县非农人口总数却高达62%。延庆镇非农业人口比例很高与延庆镇是延庆县党政机关所在地有关。由于延庆镇是延庆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在地,其工作人员绝大多数为非农业人口。除了普通居民外,占全县总人口1.9%的延庆县国家与社会管理者、5.7%的专业技术人员、7.3%的办事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延庆镇的非农业人口之中。

2.农业人口构成

根据统计,2009年延庆镇共有45个村委会,农业人口为22859人,这部分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城的19个“城中村”中。如东关村2009年共有1078户,2031名“村民”,他们是在延庆镇之中的村民。其中承包一定的土地、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有487户,957人,占该村村民总数的47.1%。其他“城中村”情况大体类似。

延庆镇农业人口中部分人员通过生态就业,担当了护林员、保洁员或绿化员,他们的收入为500元/月左右;部分农业人口利用地处县城的有利条件从事个体工商经营;部分农业人口外出打工,这部分人中有很多一部分是出租车司机;部分农民利用地处县城的有利条件,出租自己的平房或楼房,他们每户的年收入为4万~10万元。在延庆镇农业人口中,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的村民很少,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为60~70岁的老农,他们利用闲暇时间种地维持生计并打发时间。

3.外来流动人口构成

延庆县外来流动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如上所述,2010年延庆县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3住在县城。外来人口的就业主要分布在两大领域:一是在建筑工地务工的农民工;二是从事维修、加工、销售等个体经营的经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