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一 本书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选定的研究领域、研究地区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包括各类专业书籍和网络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搜集整理本书所需要的核心文献与数据,并进行整理与模拟分析,为本书的实证研究遴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省域层面产业结构的影响,对江西各地市拟承接的重点产业进行区际选择,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产业转移效应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必要的量化研究,运用Eviews 6.0软件对遴选的样本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检验,对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分析结果予以实证检验,以测度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目前江西产业布局的现状,从定量角度揭示江西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和空间布局状况;最后,利用博弈模型,分析江西实现共赢的纳什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地理学的观点,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正是产业转移现象发生和产业集聚水平不一的根本原因。本书在分析江西省产业转移现状和各地市拟承接产业的空间格局方面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全省各地市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力求使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 本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产业选择、空间布局和空间布局与选择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由表及里,层次由浅入深,由现状分析而“知己”,然后“由己及他”,真正做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实际地情相结合,做到产业精确对接,最后“因情施策”,落实推广相关政策,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转换,真正从理论意义上的可行性转化到实际政策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因地域位置、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江西省未能有效地发挥其拥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进而导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我国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近年来江西省各地市经济总体稳步向前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平稳增长,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各市生产总值增长率均突破9%, 2016年江西的GDP增速全国排名第4。另外,江西省工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外来投资增加,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

基于这种判断,一方面,本书拟从产业转入地的角度考虑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深入剖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状况及各地实情并得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特点,包括外资来源及投资地区不均衡、产业转移投资行业不均衡、存量与增量状态失衡。另一方面,本书拟从产业转出地的角度,选择沿海投资数据对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转移现状进行研究,以期窥探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的条件下,伴随我国承接产业与产业转移并存的产业变革,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

本书依据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视角,结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分析,拟运用产业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及江西省11地级市工业行业的37个大类产业的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进行测算。

首先,这部分对所研究对象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进而对测量产业集聚的指标进行了选取。其中,静态集聚指数用以测度该区域的优势产业,反映一个地区专业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异;动态集聚指数反映各产业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集聚速度,是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该区域该指标的动态变化。其次,本书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行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并对江西省11地市拟承接行业选择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再次,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业化发展阶段下的产业承接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包括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业化发展阶段及工业化进程的时序判断,利用产业生命周期与工业化阶段理论的耦合性分析和基于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得出的江西省总体拟承接产业的结果分析。最后,根据测算结果,以赣州市为代表,本书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拟承接的产业进行归类并选取相关重点承接产业,并区分绝对优势的产业选择和相对优势的产业选择。这为本书下一步产业空间布局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

本书在分析承接沿海产业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未来的产业布局构想。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分工合作发展的格局,调整原本过度单一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之间的协作发展,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本书采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逻辑推演江西未来的产业布局构想。本书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主导产业作为总体目标(模型最高层)。根据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产业基础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在遵循承接产业转移原则的条件下,把产业增长潜力、产业技术进步、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竞争力优势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6项指标作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主导产业的选取原则,确定为模型的第一中间层。根据上面得出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趋势,遴选若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备选对象,确定为模型的第二中间层。根据总体目标要求,为探寻最适合上述优势行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即江西11地市作为模型的最底层,由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最后根据《江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出模型结果,由此推演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总体空间布局战略构想。

这一部分分为两大章节来阐述,第一章节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研究。这一部分首先从理论上对江西承接沿海产业空间布局各利益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包括江西11地市政府博弈的行为特征,江西11地市地方政府、沿海地方政府与转移企业的博弈分析以及江西省11地市实现共赢的纳什均衡理论分析。其次提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构想,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总体目标到空间布局总体思路,再深化到空间布局战略规划。最后得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安排的结论,包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分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第二章节是案例分析,本书对赣南工业园承接沿海产业的布局与选择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是对赣南工业园区基本概况做了简要描述;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包含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点;最后从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现状分析、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特点、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的基础条件、赣南工业园区拟承接沿海产业行业选择和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研究五个方面对赣南工业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行业选择及空间布局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布局与选择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本勾画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与产业选择蓝图,面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和东部沿海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应该紧抓住历史机遇并结合自身优势,尽快制定包括制度环境、空间结构和产业对接等在内的政策措施,努力为承接产业转移与空间布局做好政策铺垫,促进承接产业与原有传统产业的尽快融合,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协作发展,为实现“江西梦”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小节来阐述,分别是完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布局与选择的制度环境、优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布局与选择的空间结构和创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布局与选择的产业政策。其中,第一个小节从制度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构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江西省其他地市实现共赢联动的协调机制,产业转出地与产业转入地博弈均衡——完善与沿海地区政府合作机制,创新制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第二小节在分机制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到实践,提出诸如推进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以“专业市场”优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集中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三小节进一步具体到产业,通过之前篇幅的数据说明了应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必须调整改造的传统优势产业,从而提出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链价值的水平。

三 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书拟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对拟承接产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尝试把产业转移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拟承接产业的选择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视野中,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理论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反梯度理论解释,这在以往产业转移研究中并不多见,是本书结合江西省实际得到的理论研究创新。

(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采用理论建模、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最新成果,多方位、多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论证,以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由于国际国内的相关数据既是建立模型的基础,也是验证模型的依托,为此必须广泛深入地收集相关数据,为本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资料、数据以及图表来描述有关经济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动态博弈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进一步阐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与选择问题。

(3)研究内容的创新。现有文献对于区域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布局这二者的关系尚未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对一个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布局的实证分析研究甚少。本书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布局的现状出发,从定量角度揭示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和空间布局状况,并利用博弈模型,分析江西11地市实现共赢的纳什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布局与选择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