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防汛抗旱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防汛抗旱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如何进一步抓好防汛抗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始终是水利系统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本文从枣庄市防汛抗旱现状出发,对本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作了基本评价,总结了防汛抗旱经验教训,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1 防汛抗旱现状
1.1 枣庄市基本情况
枣庄市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总面积4563km2。枣庄历史上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发生频繁。据史料记载,平均百年发生旱灾近90次,洪涝灾害70余次,每逢汛期,降雨集中,河流大多西、南向流淌,源短流急,陡涨陡落,滨湖沿运客水汇集,素称“洪水走廊”,易涝成灾,防汛任务十分繁重。
1.2 工程建设总体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枣庄市先后开挖疏浚了韩庄运河、伊家河、城河、十字河等12条主要骨干河道和伊南运北支流,建成了岩马、马河、周村、石嘴子、户主5座大(中)型水库和150座小型水库,906座塘坝,总蓄水能力5.82亿m3,固定机电排涝站1479处,总装机容量6.9万kW。2009年实施完成了韩庄运河、伊家河堤防整治工程,并对部分沿岸涵洞进行了改建或重建,2010年完成了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2011年完成了3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部分也已完成,形成了具有一定防洪能力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与此同时,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速度,相继建成了防汛指挥调度系统、雨水情监测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和水利信息专网等,使枣庄市的防汛预警和指挥调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3 近年来受灾情况
近年来,枣庄市防汛抗旱总体情况较好,仅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受灾较重。2010年枣庄市平均降雨量654.6mm,比2009年同期少62.5mm,较常年偏少20%。特别是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全市平均降雨仅8.4mm(次小为1976年的30.4mm, 1998年34.2mm),较历年同期偏少93.3%,据水文部门统计分析,旱情超过百年一遇,为新中国成立后有水文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气象干旱。持续干旱以及农村抗旱灌溉导致地下水开采过量,2010年末全市平均地下水位埋深8.87m,比历年同期下降1.47m。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90.5万亩,其中重旱面积78万亩,农作物干枯6.8万亩,因旱造成22条河道断流,16座小水库干涸,78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全市有5.14万人、1.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一定程度影响到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城市干旱。
2 防汛抗旱工作现状分析
2.1 新时期防汛抗旱要求
2.1.1 以人为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头等大事。防汛抗旱工作应致力于减少洪涝和干旱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威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防汛抗旱工作中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把防洪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2.1.2 人水和谐
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又发挥人水相亲的平台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渴求。
2.1.3 应急管理
国家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速,如何强化预案预测预警工作,适时推出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特别是水利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政府和水利部门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防汛抗旱工作新的更高的要求。
2.2 近年来防汛抗旱工作措施
2.2.1 提前做好宣传发动
针对枣庄市天气多变、旱涝急转的防汛特点,近年来,枣庄市立足早准备、早动员、早部署。市防指于汛期前召开全市防汛准备工作会议,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做好备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提出具体要求,作出具体安排。开展以“普及防汛避灾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累计制作宣传展板14块,发放宣传手册3500余份,防汛普及小知识13000多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2.2 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
针对每年各区(市)、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人事调整的实际情况,枣庄市按照《防洪法》的要求,及时对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和联系人、重点工程防汛行政及技术责任人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明确指挥人员职责,加强对行政责任人的培训,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包工程责任制、水管单位责任制、防汛办公室岗位责任制及部门和行业防汛责任制等五项防汛责任制。加强乡镇防汛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确保防汛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2.3 开展防汛检查
市防指对辖区内河道行洪障碍进行全面排查,并明确障碍清除的时限和责任主体,加强对全市防汛准备工作的督导。针对防汛重点区域、地段和环节,市防指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组织检查组对各区(市)防汛准备工作情况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在建工程、阻水障碍、险工险段和重点防汛部位,对发现的隐患,责令责任部门和单位立即整改,要求各单位将自查和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至市防办存档备案,确保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4 修订完善防汛预案
重点加强防汛预案体系建设,提高枣庄市各级、各部门(行业)防汛抢险应急反应能力。先后修订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和水库防洪预案、河道防洪预案、南四湖湖东蓄滞洪区运用方案。督导南水北调、治淮南下、京沪高铁等在建国家重点工程及时落实度汛措施和应急方案。
2.2.5 提供人力和物资保障
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每年汛期组建18万人的防汛队伍,明确集合地点、联络方式和召集负责人,并全部登记造册;同时制定抢险方案以及通信、车辆、生活、器材、医疗等保障措施。枣庄市目前有2个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人员编制为159名,现有人员199名。枣庄军分区建立了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骨干的防汛抢险应急分队。全市各级共储备冲锋舟21艘,麻袋20余万条,编织袋70余万条,钢丝120余吨,无纺布近30万m2,砂石料20余万立方米,桩木5500m3。同时,针对重点、特殊防汛物资器材,与生产企业建立了沟通联系制度,及时掌握生产规模、库存数量、运输能力等信息,以备应急。
2.2.6 加快推进重点防洪工程建设
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资金,加快防洪工程建设,东调南下韩庄运河治理和湖东堤工程已全部完工,韩庄运河、伊家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中小型水库基本完成除险加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工程,部分中型河道已达20年一遇防汛标准。
2.2.7 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
坚持重点抓好防汛信息化建设。2012年,完成了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的升级改造和水利信息专网的建设,实现了国家防总、省、市、县四级水利系统的互连互通,构建了可靠、高效的全市水利信息骨干网。对雨水情遥测系统及时进行检修维护,加强了岩马、马河两座大型水库和南四湖湖东堤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工作。构建市、县、乡三级防汛专项通信网,保证了信息传递畅通。
2.3 防汛抗旱工作经验分析
从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现状来看,为做好今后的防汛抗旱工作,必须一改过去急迫应对为从容应对,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应对的方式,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防汛抗旱向全面防汛抗旱的转变,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早部署,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广大军民必须顽强拼搏,奋力抢险,社会各界必须密切配合,广泛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防汛抗旱工作的胜利。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
经多年积极建设,枣庄市防洪除涝工程体系逐步健全,但部分小(二)型水库仍然存在防汛隐患,沿运、沿湖骨干河道的上游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防汛工程和设施配套不到位,防洪排涝能力较弱,城市立交桥等低洼地区及地下停车场、超市商场、公共娱乐场所等地下空间仍是防汛的薄弱环节。
3.2 防汛抢险保障体系不完善
3.2.1 防汛仓库亟待修缮,抢险物资急需补充
多数基层水管单位的防汛仓库建成使用已几十年,有的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整修,致使料物有效存放时间变短;抢险物资器材储备年限久,老化严重,需要对防汛仓库及时修缮并更新补库。
3.2.2 抢险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青壮劳力大都在外打工,防汛抗旱主要依赖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防汛抗旱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3.3 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缺乏创新
目前,防汛抗旱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防汛抗旱保障体系与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防汛抗旱的技术水平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预测预报和监测能力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不相适应。
4 今后防汛抗旱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调度洪水
防汛抗旱工作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审视防汛抗旱的思路和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科学调度洪水和抗旱。汛期各类水利工程运行要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调度方案执行,不得超限运行。高水位运行的,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预报有降雨发生时,要提前预泄,空出足够库容纳洪,同时加密险情观测次数,一旦发生险情,按照预案进行抢护,确保人员和工程安全。
4.2 提高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设施与工程标准
着力建立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工程体系,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和单向开发水资源的传统防汛抗旱手段:防汛工作应转向适度确定防洪工程标准及合理确定工程功能,划分洪水风险等级,合理承担洪水风险;抗旱工作应转向促进节约水资源,降低耗水量,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提高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设施与工程标准。
4.3 完善洪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
推行洪水雨情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增设完善水位观测设施,实时掌握水利工程的水情雨情等资料,在灾害来临前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4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快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特别是洪水调度方案、抗旱预案等,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加强防洪抗旱的社会化管理,增强风险意识。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广先进技术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