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防汛抗旱做法及改进措施探讨
1 菏泽市防洪抗旱工程概况
菏泽市面积12239km2,除黄河滩区556km2外,其余都属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247万亩,基本农田1071万亩,人口980万,多年平均降雨量663mm,蒸发量1100mm,当地水资源量20.61亿m3,加上南水北调分配水量和10亿m3的引黄水量,水资源总量为32.21亿m3。境内除黄河这一过境大河外,主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万福河、太行堤河和黄河故道5个水系,设计除涝流量1811m3/s,防洪流量4077m3/s。流域面积大于30km2的河道共有199条,长3157km,多属灌排两用河道;其中300km2以上的有18条,长949km。市直接管理的有东鱼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北支、郓巨河、鄄郓河、洙水河、万福河7条河道,长520.2km,设计除涝流量1516m3/s,防洪流量3792m3/s,建有大中型节制闸34座,桥梁348座。全市浅井数量13.1万眼,建有闫潭、新谢寨、老谢寨、高村、刘庄、苏泗庄、旧城、苏阁、杨集9座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405m3/s,设计灌溉面积714.5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66.74万亩,引黄灌溉及补源面积896万亩,年均供水13亿多立方米,为我市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2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好防汛工作
每年汛期,菏泽市超前部署,及早着手,积极落实各项措施,推动防汛各项工作开展。
2.1 建立健全防汛体系,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
近年来,汛前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调整成立市长任指挥长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严格包工程责任制,并将每处工程、每座设施责任到人。严格部门责任制,组织重点防汛行业开展了检查工作。严格技术岗位责任制,明确市管河道的技术责任人,成立内河防汛抢险专家咨询组。严格检查督导,组织开展单位自查、行业检查和综合检查,市防指成立5个分包县区检查督导组,开展检查和整改工作。各县区、乡镇也都调整了防指成员,落实责任制,派出检查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汛工作格局。
2.2 认真修订防洪预案,健全预案执行体系
对7条市管河道的防洪预案全部进行修订完善,并组织县区对流域面积200km2以上的河道全部编制防洪预案。建立防洪预案执行责任体系,将各环节执行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并明确洪水期间巡堤查险、预警预报、调度抢险、通信保障、治安转移等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负责,确保度汛安全。
2.3 搞好防汛工程建设,狠抓隐患排查整改
工程建设上,坚持每年夏、冬两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制度,开展夏季防汛除涝工程建设会战和冬季农田水利建设会战,组织县乡开展中小河道河道治理,及时修复部分水毁工程,加固病险涵闸。通过治理,全市农田灌排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涝洼地排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田防汛抗旱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每年3月底,组织各县区、市属工程管理单位,对薄弱环节进行全面细致地排查整改,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防汛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县乡具体单位和人员。组织对重点企业、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特别是对辖区内7座煤矿企业、城市防汛工程、河道重要节制闸和险工段进行防汛安全检查,确保安全度汛。
2.4 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做好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
近两年,菏泽市注重抓好3支抢险队伍:一是以沿河青壮年农民为主体,成立26万人的巡堤抢险队;二是以县区行政、事业机关单位人员和城区基干民兵为主体,成立9支共约5000人的应急抢险队;三是以武警支队干警为主体,成立200人的武警抢险队,并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的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在防汛物资方面,与有关防汛物资生产企业、销售市场和批发门市联系大批防汛物资,保障应急之需。组织县区根据储备定额落实防汛物资,落实号料的储备地点、运输线路和调运方式,储备编织袋以及其他物资。
2.5 抓好预报预警,搞好科学调度
整合水利、气象、水文三家的300多个自动雨量站,建立了覆盖全市各乡镇的雨情监测、查询系统,由市防办统一对外发布,便于及时预警和科学决策。在指挥调度上,针对每次强降雨过程,及早部署,提前预警,强化联合调度,减轻行洪压力,采取前期适时预泄,中期泄蓄兼顾,后期适度拦蓄的调度措施,并对工程关键部位、堤防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值守;一旦出现渍涝情况,我们及时下发通知,督促指导排水,确保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 水源建设与引黄调水相结合,抓好抗旱工作
近两年菏泽市降雨严重偏少,2012年全市降雨量450mm,比历年同期偏少32%;2013年平均降雨量489.8mm,较历年同期偏少26%。干旱少雨造成2012年发生春旱和夏旱,2013年发生夏旱和冬旱。面对严峻形势,菏泽市及早部署抗旱,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投入抗旱之中,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
3.1 超前做好抗旱部署
面对旱情,菏泽市立足一个“早”字,工作早安排,措施早落实,水源早储备,始终掌握着抗旱工作的主动权。如在2013年汛期,8月28日和9月24日两次下发抗旱通知,作出全面抗旱部署。10月初,市里派出市5个以水利局领导为组长的抗旱督导组,分赴县区进行检查指导,加快抗旱灌溉进程。
3.2 及早组织引黄工程治理
历年来超前做好引黄工程准备,提前开展治理。在应对2013年夏季旱情上,超前研判旱情趋势,8月6日起就进行牡丹区刘庄引黄闸前引渠治理,8月下旬相继完成东明县谢寨闸、市谢寨闸、闫潭闸、鄄城县旧城闸、苏泗庄闸前后引水渠应急治理,共动土方40多万方,投入资金400多万元。通过治理,原来根本不能引水的刘庄闸、老谢寨闸、新谢寨、旧城闸恢复了一定的引水能力,引水流量由22m3/s提高到80m3/s,在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早开闸多引水
为应对去年小麦播种期可能发生的旱情,从8月21日起,全市9座引黄闸相继开闸引水,开创了20多年来在主汛期引黄抗旱的先例。积极抓住黄河加大下泄流量支持下游引黄抗旱的有利时机,加大引黄送水力度,尽工程最大能力引水。全年累计引黄河水18m3,比历年平均引水量多5.5亿m3;其中下半年引水近6亿m3,是历年同期引水量的3倍。
3.4 搞好水源调配
积极协调好县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关系,抓住旱情显现之前的时机,加大力度向下游县送水,自下而上节节拦蓄,提前积蓄抗旱水源。抗旱开始后,督促上游县区在本辖区用水的同时,将闸门适度提开保证一定的流量向下送水,让下游群众也能浇上救命水。
3.5 强化组织领导
在抗旱前和抗旱进程中,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市委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引黄和灌溉现场指导,市长亲自动员部署,多次现场检查调度,分管副市长深入一线,靠前指挥,10多次到引黄闸、关键调水闸、送水河道和灌溉现场检查调度;各县区也都把引黄抗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分管领导现场协调,有力促进了抗旱工作开展。
3.6 抓好抗旱工作宣传
及时收集整理各级开展应急工程治理、引黄抗旱等工作信息,组织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2012年和2013年在省市新闻、网络媒体报道抗旱工作分别达到105次和120次,引导群众克服了靠天等雨的思想,及早行动,适时灌溉,保墒播种,大力促进了引黄抗旱和秋种工作的进展。
4 防汛抗旱问题反思
多年发生的汛情、旱情,暴露出工程方面一些突出问题。
4.1 内河防汛标准低
菏泽市河道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多为10年一遇防洪。河上路桥缺口多,并且在骨干河道上有些节制闸建设孔数不够,行洪流量不足,形成卡脖子工程,如洙赵新河毛张庄闸、东鱼河路菜园闸等。
4.2 部分乡村沟渠仍有淤堵
虽然连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会战,但由于资金问题,旧的淤堵没有治理彻底,新的淤堵仍时有发生,沟渠形成“竹节”,影响灌排效益,并可能发生局部内涝。
4.3 较大调蓄工程少
平原水库少,主要依靠河道节制闸层层拦蓄,骨干河道干支流上节制闸拦蓄能力不足。
4.4 跨流域调水工程少
南北河系之间不够贯通,缺乏跨流域连通工程,水系之间难以做到洪水和引黄抗旱水源余缺互补,兼顾分洪、调水。
4.5 引黄难度加大
受多年调水调沙影响,黄河河底下切,河势变化,河底大幅下降1.2~2.1m,菏泽市各个引黄闸的引水能力不同程度下降。
4.6 机井布局不均衡
沿黄县区机井数量少,非沿黄县相对偏多;有些村庄平均超过200亩地1眼井,非沿黄县个别村庄却达到40~50亩地1眼井。
4.7 工程调度体制不完善
骨干送水河道上个别节制闸由县区管理,市里尚未实现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向下游调水。
5 下步对策
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强化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1 加强河道工程治理
开展扩大治理,提高洙赵新河等骨干河道防汛标准,改造卡脖子工程,加强高水位时路桥缺口的防护。
5.2 强化蓄水工程建设
制定切实规划,对部分大中型河道的适宜河段进行拓挖治理,建设一系列河道型水库;建设一批兼有农业抗旱功能的饮水安全平原水库。
5.3 继续组织夏、冬乡村工程会战
结合防汛抗旱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开展好夏季及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积极构建“沟沟相通、河河相连”的灌排体系。
5.4 建设一批跨流域连接工程
按照水系连通、南北互济、余缺互补、蓄泄兼顾的现代水网体系要求,建设一批工程,连接引黄渠首,贯通东鱼河及洙赵新河上游、中游和上游,实现余缺互补,能够分洪调水。将骨干河道上节制闸的管理权上收到市水利局进行统一管理,便于防洪和调水管理。
5.5 实施引黄涵闸改造
对失去引水能力的引黄涵闸选址重建或改建,对尚能使用但引水能力较差的引黄闸配套建设提水泵站,并根据淤积情况每年及早实施治理,尽最大可能提高引水能力。
5.6 调整机井布局,新规划建设一批机井
按照沿黄县区90亩地1眼井,非沿黄县50亩地1眼井的标准,逐年开展机井建设,优先实施好无井村、少井村和用不上黄河水的边、远、难,高亢地块的机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