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对策 兴利除害: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略论临沂市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临沂市防办 薛启开 汪正

1 基本情况

1.1 临沂概况

临沂辖3区9县,157个乡镇、办事处,7179个行政村,总面积1.72万km2,总人口1081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5.4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16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4,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

1.2 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情况

多年来,全市各级都把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当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和“以人为本,科学防控,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为指导思想。围绕不发生人员死亡责任事故,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这一总体目标,突出“三早”(防汛工作早安排,防汛物资早准备,防汛隐患早排除),做到“四个到位”(防汛物资落实到位,防汛措施落实到位,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到位,防汛抢险队伍落实到位),依法防汛,科学防汛,基本形成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防汛抗旱综合体系,全市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1.3 防洪工程体系

经过60多年的治理,我市已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控制性涵闸、分洪河道及蓄滞洪工程等组成的“上游拦蓄洪水,中游河道治理,下游分洪排水”多头并举的防洪工程体系。

1.3.1 河流堤防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10km以上河道251条,共有沂河水系、沭河水系、中运河水系、沿海诸河水系、湖东水系五大水系分布其中。沂河、沭河是流经我市最大的两条河流:沂河境内全长226km,流域面积9383km2,年均径流量24亿m3;沭河境内全长181km,流域面积3937km2,年均径流量11亿m3。我市河流的分布特征主要是:除南部中小河流外,多系季节性山洪河道,尤其是沂、沭两河水系,上游山区切割深,山高坡陡,比降大,河道弯曲,具有洪峰高,流量大,历时短,水势猛,河道内淤积量大,断面宽而浅等特点。

沂河祊河口以下堤防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要求,祊河口至东汶河口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沭河汤河口堤防以下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要求;汤河口至浔河口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2008年以来,我市完成了东汶河、西皋河、东泇河、坦埠西河、苍源河、温凉河等河道的重点河段治理,使治理段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1.3.2 水利工程

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建有各类水利工程9万多处,其中,水库901座,塘坝9774座,万亩以上灌区80处,蓄水量在10万m3及以上的拦河闸坝108座,机电井3.8万眼。各类水利工程拦、蓄、提水能力达41.3亿m3,发展农田灌溉面积638.3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7553km2,基本建成了集防灾减灾、农业灌溉、供水保障、养殖发电、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901座水库中大型7座,中型31座,小型863座。截至2010年年底,共完成了7座大型,31座中型和818座小型水库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使大中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小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30~50年一遇。

(2)847座水闸在运行中和水库进行联合调度,有效地对洪峰进行了削峰、错峰,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防洪非工程措施体系

(1)全市157个乡镇、办事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进一步完善了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提高防汛抗旱整体效能。

(3)建成了沂、沭河流域雨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提高了预报预警水平,为抗洪抢险工作争取时间,赢得先机。省、市、县三级防汛会商系统和市防办与水文、气象部门数据信息传输系统,提高了防汛指挥机动保障能力。

(4)加快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科学预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截至2013年,在9个县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总投资5701.43万元,涉及乡镇123个,村居2701个,建设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280个,简易雨量站406个,简易水位站441个,无线预警广播409套,简易预警设备2941套,手摇报警器1199个,2013年底全部竣工验收。实现了主要控制点雨情、水情、工情实时收集,宏观掌握区域内天气变化趋势,并实时预警,为有效避免山洪灾害损失奠定了基础。

(5)修订完善了《临沂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全市38座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863座小型水库的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增强了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和实施了《临沂城区段拦河闸坝汛期防洪联合调度运行方案》,全市7179个行政村全部编制了村级防汛应急预案,实现了防汛预案的村级全覆盖,形成了管理规范、协调有序的联动机制,防汛抗旱预案预报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6)充分依托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体系,不断优化防汛调度措施,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防洪、灌溉作用。在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市防办科学制定水源水量调配方案,组织相关水库、闸坝及时开闸放水,2011年累计调配抗旱水源4.12亿m3,2012年累计调配抗旱水源2.53亿m3,为夺取抗旱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7)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抢险能力。2012年,新组建1支市级专业防汛抢险队和12支县区级专业抢险队伍,累计落实防汛三线队伍66万人。2012年6月,受省政府、省防指委托,组织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防汛抢险演习,全市共10支队伍参加了12个科目的演习,适应了水陆空立体联合作战的抢险救灾模式,全面提高了应对处置突发险情的能力;省政府领导同志高度评价此次演习,称其是全省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效果最好的一次实战演习。

(8)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制度,健全调拨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共储备各类船只70艘,救生衣8353件,袋类317.63万条,钢丝199.1t,桩木1022.7m3,块石10.83万m3,砂石料12.06万m3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团结协作,战胜了历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 防汛抗旱工作形势

2.1 天气形势

我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27.7mm,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配不均,其中汛期降雨占全年降雨的75%以上。我市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河上游,地势北高南低,汛期来水源短流急,峰高量大,加之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防汛抗旱任务历来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市天气复杂多变,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防不胜防。2012年7月前,我市遭遇严重干旱,进入7月以来,旱涝急转,持续少雨的态势迅速转变,先后遭受4轮强降雨天气过程袭击,部分县区受灾严重。

2.2 旱灾

全市由于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旱灾几乎年年有,有局部性的,也有全市性的。一年四季旱灾均有发生。春旱发生频繁,范围也广,群众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夏旱往往出现在初夏,由春旱延续而至,有时也发生“伏旱”;秋旱的时候也较多,对作物危害广而重,群众有“秋旱如刀刮”的谚语;冬季雨雪少,越冬作物需水量不足,将会干死或冻伤,影响产量。在地域分布上,北部降雨偏少,发生旱灾较多,夏季有“三日不雨一小旱,五日不雨一大旱”的俗语。据有关材料记载,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至1948年的557年间,共有58年发生重旱,平均9.6年1次;1949~1985年,按新方法、标准统计,旱灾面积500万亩,减产三成以上的年份有2年,平均18年发生1次,成灾面积300万~500万亩的年份有4年,平均9年发生1次;100万~300万亩的年份有11年,平均3年左右发生1次;受旱成灾10万~100万亩的11年,平均3.3年发生1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主要旱灾有:

(1)1959年秋旱。

(2)1965年2月至4月中旬,干旱少雨,小麦严重干旱,春播困难。9月正值晚秋作物灌浆成熟期出现“卡脖子旱”。

(3)1966年伏旱。

(4)1978年1月至5月春旱,9月秋旱。

(5)1979年严重伏旱。

(6)1983年中旱。

(7)1997年5~11月特大干旱。

(8)2002年春夏秋三连旱。

(9)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冬春连旱。

(10)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的特大干旱,时段降雨量重现期为200年一遇。

(11)2012年4~7月的严重干旱。

2.3 洪涝灾害

从明初(建文三年,即公元140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的548年间,全市有105年发生水灾,平均5.2年就有一年。其中因水灾出现“人相食”惨状的年份6年,漂没人畜的有22年,大水入城的有8年,沂、沭河横溢的有8年。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的36年间,全市发生洪涝灾害减产三成以上,成灾面积300万亩以上的有5年,平均7年1次;100万~300万亩的有4年,平均9年1次;10万~100万亩的有17年,平均2年1次;10万亩以下的有6年,平均6年1次,无洪涝灾的年份仅有4年,占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主要洪涝有:

(1)1957年特大洪涝。

(2)1960年大涝。

(3)1962年大涝。

(4)1963年大涝。

(5)1974年大洪水。

(6)1989年郯城县大涝。

(7)1990年大洪水。沂河临沂站8月16日22:36最大洪峰5520m3/s,沭河大官庄出现最大洪峰2950m3/s。

(8)1991年大洪水。沂河临沂站7月25日13:53出现74年以来最大的洪峰7590m3/s,沭河大官庄7月26日0:10最大洪峰流量1503m3/s。

(9)1993年特大洪涝。沂河临沂站8月5日18时出现了74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达8100m3/s。

(10)1997年大洪水,沂河临沂站8月20日17时出现了1974年以来第三大洪峰,洪峰流量6510m3/s。

(11)2007年蒙阴县洪灾。

(12)2009年费县洪灾。

(13)2012年特大洪水。7月10日13时30分,沂河临沂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为8100m3/s;7月10日9:55,祊河角沂水文站为3910m3/s,7月10日18时,沭河大官庄水文站为3090m3/s。

2.4 水旱灾害规律

2.4.1 区域性

境内蒙阴、平邑、沂水等山区及莒南等丘陵地区,降雨偏少,地势高,地面坡降大,土层薄,质地差,蓄水能力差,旱灾较多。三区、临沭、郯城、苍山等平原地区,降雨量偏多,土层厚,坡降缓,排水不畅,又处河道中下游,易决口,水灾较多,且严重。郯城县在历史上称为“洪水走廊”,十年九淹,固有“涝不死的蒙阴,旱不死的郯城”之说。

2.4.2 周期性与连续性

特大水旱灾害各10年左右发生1次,一般水旱灾害各3~5年发生1次;如明朝277年中有25年旱,35年涝;清朝268年中,有32年旱,52年涝;民国38年间3年大旱,12年涝;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的36年中,有6年旱,5年涝。

2.4.3 季节性

干旱在春季与晚秋发生的概率大,范围广;夏季伏旱,多发生在山丘地区。洪涝主要发生在6~9月;7~8月的概率最大,范围最广,但9月发生阴雨涝灾,不能及时秋种的年份也有,如1965年、1974年、1997年、2002年。

2.4.4 突发性

水旱灾害有一定的突发性,一般6月1日入汛,但有的年份整个6月份基本无雨,至7月20日才进入雨季;有的年份正集中力量抗旱,截沟堵河拦水抗旱时,却突然降大暴雨造成水灾。1964年7月全市全力以赴抗旱,组织抽调1500多马力到岸堤水库抽死库容,7月20日突降暴雨,机器来不及抬出被水淹没。1957年5~6月干旱少雨,直至7月6日突降暴雨,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沂河最大洪峰。7月20日后至10月上旬又基本无雨,受旱成灾面积297.2万亩;1983年5月20日蒙阴县坡里镇突降大暴雨,山洪暴发,将设在河滩上的“坡里山会”(集市贸易场)货物冲淹过半,损失价值400万元,淹死1人。2012年4~6月,我市干旱少雨,7月,旱涝急转,一个月内4次遭受强降雨袭击,发生了1994年以来沂河最大洪峰。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工程设施看,安全隐患依然较多:一是除刚除险加固的水库和骨干河道外,普遍存在防洪标准偏低,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塘坝等防洪工程防守任务艰巨的问题;二是大部分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由于维修养护不及时,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减灾效益的发挥;三是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从非工程措施看,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预警监测相对滞后,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防汛抗旱物料储备不足、防汛抗旱队伍人员数量难以保证且实战能力不足,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现代化的防汛抗旱组织指挥决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综合分析,我市防汛抗旱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3 下一步防汛抗旱工作主要对策

3.1 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塘坝、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集中力量,全面完成沂、沭河中上游和列入中小型河流治理规划的35个重点河段,4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治理任务,建设沂、沭河水系连通、沭水东调、沂河和中运河之间贯通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和洪水调度能力。围绕我省“大水网”建设和临沂现代水网建设,实现“蓄排结合、旱涝兼治,库河相连、城乡一体,统一调度、管理先进”的目标。在前期9个县区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抓好配套完善建设工作。以城市(镇)排涝为重点,兴建排涝骨干工程,分期分区逐步提高城镇排涝能力。

3.2 加快抗旱应急水源体系建设

结合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沟渠疏通治理,搞好末级渠系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持续干旱的能力。加快建设山丘区“五小”工程,提高蓄水和灌溉能力。全力以赴组织实施好山丘区找水打井工作,更好地解决山丘区群众饮水困难。

3.3 加强组织责任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突出加强乡镇、村级防汛组织建设。通过固定组织机构,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决策参谋水平,实现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的全方位覆盖。继续严格落实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严格落实包工程、包重点岗位责任制及部门责任制。

3.4 加强水利工程日常管理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各类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利用水利工程,依法进行防洪运行调度,优化抗旱水源调度,提升各类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减灾效益。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工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各类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3.5 加强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抓好各类防汛抗旱预案的修订完善。加快市级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尽快建成现代化的“数字防汛”系统平台。加强会商系统、监控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及设施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完备信息采集、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系统。加强天气、雨情、水情、灾情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建设,优化洪水预报方案,提高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为有效指挥、科学决策及第一时间转移危险区域群众提供信息支持。加快重要防洪工程和控制闸站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日常监测,提高预警防控能力,对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准备,争取防汛抗旱主动权。

3.6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大力加强防汛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抢险人员技术培训和设备配备,有针对性地组织抢险实战演练。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管理,建立防汛物资储备长效运行机制,落实应急调拨措施,确保防汛关键时刻调得出,运得到,用得上。

3.7 加强培训宣传体系建设

通过举办防汛知识培训班、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和印制防汛小册子等方式,加强防洪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洪减灾知识,增强全民防汛抗旱减灾意识,提升广大市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应急抢险、避险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