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赵括纸上谈兵

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又过了两年,秦国派大将王龁 (hé) 带兵围住上党,赵王派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去解救上党。廉颇军队刚到达长平 (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王龁就准备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士兵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秦军对峙,准备打“持久战”。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却不跟他们交战。廉颇的策略是以逸待劳,把劳师远征的秦军拖疲,然后再伺机反攻。王龁想不出法子破敌,只好派人回报秦王道:“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秦相范雎向秦王出主意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范雎派人带着财宝向赵国权臣行贿,并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畏惧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老头容易对付,他很快就要坚持不住投降了。”赵王听信了众人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自负地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要考虑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是我的对手,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这时候廉颇的老朋友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任用赵括这个人,不过是看他名气大罢了。其实,赵括不过是善于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知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不懂得变通。”但是赵王已经铁了心,不听劝。

原来,赵括打小就跟着赵奢学习兵法,自以为天底下没人能和他的军事理论相比。有一回他和父亲讨论军事问题,赵奢居然说不过他,但是赵奢并不觉得儿子有什么了不起。赵括的母亲就问,为什么这么评价孩子。赵奢说:“军事,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赵括却没重视这一点。不让他当将军也还罢了,若一定要当,那一准儿使赵国输得很惨。”

马服君赵奢墓坐落在河北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公元前270年,赵奢大败秦军,战功赫赫,被封为马服君,死后葬于紫山,后人敬仰,称紫山为马服山。

赵括得令,即将奔赴前线。赵括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以前孩子他爹还当将军的时候,他和部下的关系都特别融洽,不分彼此捧着饭碗一起吃饭的有好几十个人,关系还不错的朋友有好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散给手下的将士;他受命出征的时候,家里的事是一概不问。而如今呢,赵括一朝成了将军,他的部下都害怕他,没有一个不仰视他的;大王您赏赐的宝贝,他都藏到家里;每天就看有什么好的田地或者宅子买来给自己。大王您用赵括,是因为他爹仗打得好。但是父子俩实在不一样,赵括嘴上说说还行,真打仗可不行啊。大王您还是别派他出征啦。”赵王说:“已经决定要派赵括出征了,你还是请回吧。”赵括之母见劝说无效,只好说:“如果将来发生不如意的事情,希望到时候别殃及我。”赵王许诺不连坐 (古时候一人犯法,他的亲友往往要连带受罚)。

秦王听说赵国换了大将,便也换了大将,换上的是大名鼎鼎的上将军白起。不同的是秦国是偷偷地任命白起为上将军,并且向军中通令,如果有谁敢泄露白起为将军这一消息的,立斩无赦。

赵括到了军中,把以前廉颇的军令都改了,各个岗位的负责人也都换了,然后下令出击。白起佯装招架不住,率军逃跑,却在两翼埋伏了两处兵马。赵括一见白起败退,立即乘胜追击。秦军进入工事之内,赵军无法攻入,后面又有伏兵两万五千人断了赵军的后路,秦军又有五千骑兵,将赵军一分为二,赵军的给养跟不上,运粮的路线断了。这时候白起调遣一队人马,轻装上阵,偷袭赵军。赵军无法抵抗,只好建工事据守不出。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集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阻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齐、楚两国出兵救赵。赵国军队没有粮草供应,只好求救于齐国。齐王不愿给。齐国大臣周子说:“赵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就好比嘴唇和牙齿,没了嘴唇,牙齿就觉得冷了。今天赵国灭了,明天就轮到齐、楚两国了,当务之急就是帮助赵国渡过难关。况且,救赵,体现了道义;击败秦军,可以扬威。如果不去援助赵军,却吝惜那点粮食,实在是不太明智。”齐王不听。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博闻馆】

纸上谈兵用何纸

战国时期的赵国当然没有纸,这个故事命名为“纸上谈兵”,是后来人们对赵括的评价,这种说法自然是在纸张大为流行的时代了。所以纸上谈兵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它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根据考古证据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早就存在,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所改进,这次改进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进人类文化传播的伟大发明。

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的书写材料主要还是竹简 (或者木简),这种材料不仅笨重,还浪费了大量的森林资源。直到晋代的时候,竹简才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