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这消息不胫而走,和氏璧引得众人垂涎,秦昭王也不例外,日夜想要得到它,愿意用十五座城来向赵国交换。赵王不愿给他,但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了,又怕被秦王欺骗。赵王便征求大臣蔺 (lìn) 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王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王理屈。衡量两种办法,我看宁可让秦王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王不交出城来,我也一定想方设法完璧归赵。”于是,赵王便派蔺相如前往。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国的意思。蔺相如假装说玉上有瑕,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傲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假装划出十五个城邑给赵国。蔺相如料到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斋戒五天,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暗中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了秦昭王。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中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图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这时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不再打仗了,在西河外渑 (miǎn) 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不想去。蔺相如和大将廉颇商量说:“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超过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 (sè) 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秦王击缶 (fŏu),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递上缶,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仍不肯击缶。蔺相如说:“如果大王不击缶,在这五步之内,我就冒死一搏,与大王同归于尽!”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于是秦王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中的“击缶迎宾”。这个“缶”的原型是“曾侯乙铜鉴缶”,是一种青铜制的盛酒器具;秦王击的“缶”,则是一种陶制乐器。
直到酒宴结束,秦国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渑池之会结束后,赵王一行回到赵国,蔺相如由于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听说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觉得很不公平,想到自己当初出生入死,攻打城池,身经百战,劳苦功高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蔺相如一介匹夫,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就位高权重。况且他以前地位卑微,现在竟然成为上卿,位居自己之上,于心实在不甘。于是放出话说,不见到蔺相如则罢,若是哪天碰见了,必定好好给他点颜色看看。
蔺相如听说此事,就极力避免和廉颇撞见。所以他经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回他要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及其随从,就偷偷藏到一个角落,等他们过去了,才又出来。
蔺相如手下都觉得这样做也未免太窝囊了,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
手下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正色道:“秦王那样的威风,我在朝廷之上当面斥责他,叫他文武百官面有愧色。我蔺相如就算是窝囊,难道就单单怕廉将军一个人么?我不过是觉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赵国。如今我们俩要是斗起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天天这么忍让,是因为我觉得个人的恩怨算不得什么,国家的兴亡才是大事啊。”
廉颇听说个中原委,想想自己也太小气,不如蔺相如心胸宽广。廉颇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觉得自己愧对蔺相如,就袒露脊背,像一个囚犯一样,背着鞭打犯人的荆条,到蔺相如家登门造访,请求蔺相如责罚,为自己错误的言行谢罪。蔺相如也为廉颇将军负荆请罪的诚心之举深深打动。从此两人尽释前嫌,在朝堂上共同辅佐赵王,结下了生死与共的友谊。
【博闻馆】
和氏璧
楚国人卞 (biàn) 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的玉匠声称卞和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卞和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将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与当初一样,结果卞和右脚也被砍掉。最后卞和带着玉石回到山中,在那里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卞和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的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历史上这块玉曾经引起了赵国和秦国之间的纷争,最后它被制成传国玉玺,一直沿用到唐代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