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
人体发展是建立在遵循生命规律基础上的个体正常生存和良好运行的状态。人体发展的中心概念为健康、体质与长寿。影响人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两大类。通过物理、生理、心理能量组合而成的体育健身运动,是促进入体发展的积极手段和有效方法。体育健身运动具有深厚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美学基础。体育健身运动对促进入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发展身体运动能力、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改善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的健康、体质与长寿
通常所讲的人体发展,是指建立在遵循生命规律基础上的个体正常生存和良好运行的状态。人体发展有三层含义:其一,在儿童少年时期,人体发展在于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升和扩大身体机能水平;其二,在青壮年时期,人体发展在于改善和维持已有的身体机能水平,维护健康水平;其三,在中老年时期,人体发展在于延缓和减慢身体机能的衰老过程,维持更长的生存年限并善终天年。健康、体质与长寿是人体发展的三个中心概念。健康状况良好、体质优越、延年益寿,是人类对自身身体状况基本的和始终不渝的追求,是个体的理想目标之一。古往今来,斗转星移,有多少学者医家,为了人类的身体康强、延年益寿而上下求索!直到今天,在现代科学宝库中,不少学科也把它们列为不断探索的课题。人类的不懈努力,已在逐步揭开健康、体质和长寿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
(一)健康
亘古至今,无论哪个时代和民族,都把身体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可见,健康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目标由来已久。
那么,什么是健康?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健康学也只是医学科学的研究领域。
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逐步地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对医学问题的研究,已从单纯生物学的角度转变为全面考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因素,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拓展。
世界卫生组织(WH0)1978年曾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就说明,健康不仅是属于医学范畴,而且属于心理和社会范畴。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这也意味着,追求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目标。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将道德健康也列入健康范畴,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而且还要对他人、对社会的健康尽到义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其实,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一个人的机体可能潜伏着病理性缺陷或功能不全,而表面上仍是“健康”,只有在出现自觉症状或体症时才会被认为“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发现已是病入膏肓,如肝癌、肺癌等。古罗马大医学家格林曾把人的健康状况分成三种状态,他认为“健康”为第一状态,“疾病”为第二状态。有一些人既无疾病,又非健康,他将其称为“第三状态”,表现为头晕、头痛、疲倦、乏力、神经衰弱、食欲不佳、睡眠不良等。这就是现代人所称的“亚健康”状态。据调查,现代社会中相当多数的社会成员都具有“亚健康”的某些特征。
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最基础的条件应当是人体生长发育正常、各器官系统没有疾患或不适,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心理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宁也应纳入人体健康的范畴。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对健康的一种全新认识。由于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在人的生活经历中,难免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如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居住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失落、忧患等不利因素,常使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心理疾病之所及,又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总之,当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应当从身心和社会多个方面着手。
(二)体质
体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的内容包括体格、体能、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等(见图1-2)。
图1-2 体质构成
体格是指人体形态、结构的发育发达水平。它主要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体型及身体姿态。机能是指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如脉搏、血压、肺活量是反映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水平的典型指标。体能是人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等)。适应能力则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个体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过程的协调性。
必须正确理解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一般来说,体质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一致关系,二者在“身体好”的基础上具有充分的一致性。体质好的人一般来说身体是健康的,而身体健康者的体质往往也较好。然而,体质与健康的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概念尽管已从身体的角度扩大到了心理、社会和道德的领域,但应当重视的还是健康的内涵,即所谓狭义的健康。一般而言,狭义健康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协调和统一的程度,即人体各器官对于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大小。评价健康的主要标志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发育和结构功能是否正常,人体各器官系统是否存在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而体质则是对人的身体状态所进行的综合性质量评价,较为综合地表现出人的体力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体质是人们生活、工作乃至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健康的保障条件。在用体质和健康这两个概念对身体状况进行描述时,可以反映出两个不同的水准。身体健康是体质好的起码条件,但同是健康的人,其体质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评价人体的健康与体质状况,所采用测定、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也是不相同的。健康状况的评价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测量,以确定其身体器官系统和部位的形态功能是否正常。在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时,首先要考虑其健康状态,然后,再从形态、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等方面进综合测定与评价。简言之,评定人的健康水平,主要看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评定人的体质水平,主要看其各器官系统功能水平的高低。
在体质的概念中,也必须正确理解体格、机能、体能、适能和心理状态诸方面的关系。体格与体质关系密切,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同时,体格也是人体机能能力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体格与体质强弱的相关系数,男性为0.7814,女性为0.6412。体格属于身体形态结构的范畴,是与身体机能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体能与体质也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体能与体质的相关程度最高,男性达0.9119,女性达0.8263。因此,体能是衡量一个人体质水平的重要因素,是体质状况的重要行为特征。在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中都强调了“适应能力”这一因素,但表现方式亦有一定的差异。健康概念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异常环境下的机能正常,不生病。而体质概念中的适应能力,则表现在异常环境下身体能力表现水平的高低。心理状态列入体质的范畴实为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身体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身体健全,才能感情斯正。
(三)长寿
若论长寿,需知人的寿命该有多长。所谓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在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的人的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期望(预期)寿命这一指标。
人的寿命反映出生命过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动态变化,是有一定期限的。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尽管现代科学仍未解开人的寿限之谜,但各种假说却在不断问世。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性成熟期测算法。哺乳动物寿命一般为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15岁,由此推算出人的寿命应在110~150岁。
2.生长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岁,由此测定人的寿命应为100~175岁。
3.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分裂次数为50次,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由此测定人的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科学和实践均已证实,人的正常寿命当在100岁以上。古称“人活七十古来稀”,又有“度百岁乃去”之说,从古到今,寿命在100岁以上者为数不少。日本的万部夫妇,丈夫194岁,妻子173岁,是名副其实的长寿夫妻。
当人体走向成熟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逐渐加深的衰老过程。衰老过程,是生命过程中发生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使机体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具有四种特性:原发性,即衰老是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不是因疾病而导致的衰退性变化;障碍性,即衰老必定伴有某种或多种功能障碍;进行性,即进行下去而不可逆转的变化;普遍性,即衰老是生命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个体、任何器官都不可避免地要衰老下去。
衰老具有以上四种特性,因而是不可逆的。然而,人们还是要尽自己所能,采取各种措施,挖掘生命的潜能,以推迟衰老,防止早衰,延长人的寿命。
人类探求抗衰延寿的实践道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一样久远,积累了许多今天看来仍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养生学,为现代健身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代社会学、老年学、老年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门学科,也把延年益寿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我国目前广泛进行的关于人体健康、体质与长寿方面的宣传和研究,反映出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对前途的期望和信心。
人类对长寿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人的正常寿命及其理论依据,为延年益寿,预防早衰创造条件;
2.研究人的衰老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方式,探求影响衰老的因素;
3.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防老抗衰的办法和措施,谋求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综合效益。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大为延长,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已先后进入老年社会。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计算,我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人,并以平均每年200万人和3.2%的速度急剧增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1%。人的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多,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由此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长寿与健康、体质一起,应该成为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必须永远重视的研究领域。
健康、体质与长寿,尽管概念各异,但却是三位一体,其联系极为密切,难以割舍。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增强体质的物质前提,体质优越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理想的健康和体质状况,必然促进着个体的益寿延年和健康生命的时间延长。因此,身体健康、体质壮健和延年益寿,是每一个体对身体状况刻意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对美好现实生活的向往,是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人类应该也正在为这三大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创造条件。
二、影响人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体是一个有着极为复杂生命活动的有机体。科学与实践均已告诉我们,影响人体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一)先天因素
影响人体发展的先天因素指的是先天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通过一定的生殖方式,将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一种生物现象。由于遗传的作用,会造成子代与亲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还是生理机能上都很相似,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先天遗传有效地保证着人类种族性状的延续。在人类的遗传中,在子代与亲代之间,又总会有些差异,这就是变异。人类正是因为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点,才不至于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种族灭亡,而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维持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发展。
人类何以会产生遗传现象,现代科学已有了明确的回答。人类遗传学告诉我们,人体细胞内含有染色体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等遗传物质。人体遗传正是这些遗传物质不断地向后代传递的结果。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它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其中DNA含量比较稳定,储存着遗传信息。因此,染色体又被称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核酸是机体内结构十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具有酸性,故称为核酸。它和蛋白质都是生命物质中极为重要的成分。核酸有两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和RNA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DNA分子在结构上是两条稳定不变的长链(即双螺旋结构),但与主链相联系的碱基配对的排列顺序是可以变化的。这样,DNA分子储存的遗传信息就十分不同,从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这正是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
DNA也同细胞本身一样,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在细胞分裂前,DNA就开始自我复制,即由一个DNA分子变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随着细胞的分裂,染色体也发生分裂,新的DNA分子也就被分配到不同的子细胞中去。所谓父母与子女相似,就是由于父母把自己的DNA分子复制了一份给子女的缘故。
RNA的各种类型则对蛋白质的合成起着模板、转移和装配的作用。
人体在形态结构上千差万别,主要是由不同结构的蛋白质所决定的。而不同结构的蛋白质的合成,又是受一定结构的DNA所控制。所以,人体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结果。
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人类正常性状的传递存在着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例如,身高的遗传,假如子一代的父母都是高个子亲一代的纯合子(即亲一代的父母全是高个子),则所生的子一代必然是高个子子一代。倘若子一代的父母都是或其中一个是高个子(或矮个子)的杂合子(亲一代的父母有一个矮个子或高个子),那么亲一代所生的子一代有两种可能:如果子一代是高个子,即为显性遗传,因为杂合子亲一代高个子的性状显示在了子一代身上。另一种可能是,子一代是矮个子,这是由于杂合子亲一代,尽管表现为高个子,却隐藏着“矮”的基因,是亲一代隐性遗传在起作用。实际生活中,常可见到一对高个子父母所生子女有高有矮,或一对矮个子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矮有高,就是由于父母亲是杂合子的缘故。这也是在选拔高个少年运动员时,不仅要看其本人的身高,还要看其父母的身高,甚至要看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身高的缘故。
遗传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先天具有“白痴”遗传疾病的个体,出生后哪怕环境和条件十分优越,也不可能长成一个正常的人。遗传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人的形态性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遗传所决定的,而且人的机能性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性状,甚至人的行为特征和疾病性状都与人的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估价遗传因素对机体某一性状作用力的大小,人们使用遗传力(或遗传度)这一概念,其量化指标则是遗传系数。它实质上表达了亲代的某种性状在子代身上所体现的程度大小。研究认为,人体形态结构的遗传力是很高的(见表1-2)。
表1-2 形态性状遗传力指标
遗传对人的影响是先天的,就个体而言是不可改变的,但从种族发展和进化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本改善中华民族的体质状况,必须从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通过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条件,从而使一代比一代具有更加优越的体质状况,为人体的遗传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要在抓少生的基础上强化优生,加强遗传学研究,治疗和预防各种遗传疾病,消除各种遗传疾病对体质健康的不利影响,从而发挥遗传这一先天因素对增强中华民族体质的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后天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对人体发展尽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发展的内因和依据,但它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后天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对狼孩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证。从30多例由野兽(熊、狼、豹)哺育婴儿的事例可以看出,这些“狼孩”由于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多年,他们就失去了人的基本特征而具有了野兽的习性。他们通常不会说话,不熊直立走路,却学会了吃生肉,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等。如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捕获的狼孩子“卡玛拉”,回到人间后仍保持着动物的习性,她用四肢爬行,昼伏夜行,皮肤既不怕冷,又不怕热,喝水只用舌头舔,不吃熟食,只啃生肉。她不和孩子们玩,却对小狗感兴趣,如此等等。
后天因素按照个体对其的作用性质,可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因素和锻炼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周围或外部世界的条件和境况。环境对人的健康、体质与长寿的影响是各式各样的,有些是个体在一定情况下难以改变的。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现代社会有义务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体发展的任务之一是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态系统中围绕着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水、大气、土壤、阳光、各种生物等。这些因素对人的健康、体质和长寿有着直接的影响。对长寿者居住环境的调查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海滨或山区,居住在农村的长寿者可达80%。世界上有三个长寿区,即苏联的外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欣扎地区、厄瓜多尔的贝尔卞帮巴地区,都是农村或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7℃~22℃。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产的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使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诸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缺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是全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课题。它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体质,而且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维持自然环境的洁净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
(2)卫生环境
卫生环境包括饮食卫生、生活习惯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卫生等。广义的卫生还包括心理卫生。人类在漫长的生存繁衍历程中,对卫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无知到知、由自然到自由的过程。人类对卫生环境作用的认识和实践,直接促进着人类的健康、体质与长寿。原始社会里人类的寿命极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最起码的卫生保障。当今世界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均期望寿命都较低,重要原因也在于这些国家的民众缺少应有的卫生意识和卫生条件。据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年鉴公布的材料,在对世界各国人口死亡原因的分析中,发达国家中来自卫生原因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导致死亡率极低,而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寄生虫等导致的死亡率,在人口死亡率中占到18%,成为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第二大死因。
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的卫生,对人体的健康长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今天,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吸毒、滥用药物、不洁性行为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许多国家和政府正在为消除这些社会公害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当然,运动员队伍中服用兴奋剂的现象,已经不止是个人不良习惯和个人卫生的问题,而是涉及人的体育道德和社会道德的重大问题。
(3)食物营养环境
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食物。食物的质量、品种和多寡,反映了人们所获取的营养水平的高低,并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的健康、体质和寿命。在人类历史上越是远古,人的寿命越短,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不能按时获得足够的食物营养。现代人的体质康强和寿命大幅度延长,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食物营养的需求。日本近40年来国民的健康、体质和寿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学者们认为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从体育学和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即使排除社会政治因素的不利影响,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充分满足每一个体的食物营养需要。因此,改善人们的食物和营养状况,既是促进入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人体自身,促进身体发展的根本途径。
食物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体所获得的营养成分搭配是否恰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水、无机盐、维生素、脂肪、糖、蛋白质和食物纤维等7种。它们中的每一种对于促进入的正常生长发育,维持人的健康、体质和长寿都是必要的。保证食物中的营养平衡,克服偏食和过分节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要防止不良烹调习惯造成食物中不必要的营养流失。
(4)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又称人文环境,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心理氛围。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的健康与体质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制度,人们在一定社会中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地区风俗习惯,与人们的需要满足程度密切相关。人类的祖先依赖自然生活,以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物质生活条件极差,因此人的寿命极短。如在公元前4000年的青铜生铁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平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多。而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0多岁,这不能不归功于我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心理环境的安适。
人们所处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对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入的体质发展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越是进步,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感受的内容就越多,越复杂。人的情绪总是要对周围现实的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并对人的整个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愉快的情绪能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怀,对人的体质健康有利。消极的情绪,如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失落、忧患等,则会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使人体的正常活动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多样,人们对实现其个人价值的迫切追求,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也会使许多人紧张茫然而不知所措。如果不注意通过调节手段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各种身心疾患。实践证明,在人们生活的社区或工作单位里,营造健康向上正常和睦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氛围,对维护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2.锻炼因素
人体并不是简单的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能够对自身加以改造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而改造整个环境。人们总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些手段和方法,即采用锻炼手段(或因素)来克服自身身体发展的不足,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这里所讲的锻炼因素是指各种促进入的有机体优化的手段和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体育锻炼。一般而言,如果排除体育锻炼的因素,人也会按照生命的规律,沿着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道路走完自己的一生,那么,体育锻炼的意义何在呢?体育锻炼是充分挖掘个体的生命潜能,努力扩大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张力,最大限度地维持身体的正常健康状态,保证机体生命过程的正常延续和生命体的合理善终(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它通过积极有效的后天获得性影响作用于人的机体,即通过物理、生理和心理能量等综合组合成的身体锻炼,去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素质以及心理和智力状况等,使人体的生长发育更加完善,体格更加健壮,最后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体育锻炼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改变机体的物理、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状,达到个体与环境的统一。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是促进入体发展的积极手段和重要方法,对人体有着十分良好的影响,是遗传、环境、任何药品和营养品都难以取代的。倡导全民投身于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是从根本上改造中华民族体质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在对人体起良好作用的锻炼因素中,也不能忽视劳动的积极作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入体健康、体质优越的重要因素。脑力劳动对人的智力和心理有着一定的影响,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对人体健康有益,而适度的体力劳动对人体形态、机能、健康、寿命的影响则更加明显。体脑的合理结合,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长寿老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劳动是使人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应该只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和积聚财富的手段,它也是优化人的生命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应该记住,尽管劳动对人体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并可作为补充性锻炼因素,但决不能因此取代体育锻炼的作用,因为二者的目的和性质是不相同的。
三、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
体育运动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对象,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而组织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人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分支,则是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体育健身运动。
体育健身运动是指运用多种身体练习项目和特定行为方式,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运动。狭义的体育健身运动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体育健身运动与人们的其他活动(如劳动、艺术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个人生活为目的。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上要遵循体育运动及人体生理活动规律;(2)它要使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取得增强体质的实效;(3)人类的劳动是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体育健身运动则是改善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员的训练相比,体育健身运动也有自身的特点。体育健身运动的重点是强身健体,不同于体育教学中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和运动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在内容方法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运动负荷安排上追求对健康和体质有利的水平而不追求大运动量和极限负荷;在活动效果的评定上,多采用健康检查、体质测定、群众体育比赛、《国家体质测定标准》达标等办法。
(一)体育健身的生物学基础
为了说明身体锻炼是如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机理,探索身体锻炼定量和定性的标准,有必要了解体育健身的生物学基础,即作用于人体的各种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包括进化、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
1.体育健身的生物进化论机制
生物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过程。生物进化过程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如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可发生在人类的漫长演化之中,如尾巴的消退、手功能的增长。进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十分漫长,变化的速度十分缓慢。然而每一个阶段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却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进化规律的支配。
关于进化论的理论,有达尔文和拉马克两种学派,即“自然选择”和“用进废退”两种进化动力机制的阐述。体育健身运动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在这两种理论中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体育锻炼在总体上适应自然选择规律,在局部上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
对人类总体而言,体育健身提供了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它为人类身体的汰劣留良、发展进化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逐代健康地繁衍下去。
对于每个发育过程中的个体而言,体育健身是一个用进废退的过程。体育健身能使个体的运动器官及其他器官得到相应的发展,如肌肉体积和重量的增长、骨骺的增长、皮肤的加厚等。身体器官的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能使生物和人体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体育健身中“需要什么练什么”、“哪里不足练哪里”的道理。
2.体育健身的人体遗传学机制
体育健身可以适当地调节人体遗传的过程。身体锻炼对于人体来说,就是要适当合理地运用环境变异和遗传变异的规律,从而在后天因素中加强锻炼,使人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实现某些新的良好的环境变异,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处于青春发育和生育阶段的青年一代人的健身锻炼,有利于提高亲一代的健康和体质水平,以求将其优越的遗传品质传给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就有可能提高整个种族的体质水平。
要提高和改善中华民族的健康和体质水平,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包括坚持不懈的体育健身锻炼在内。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我国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正在大幅度改善,然而体质健康状况却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配合膳食、营养、医疗、卫生等综合措施,为国民的体质发展创造良好的遗传前提条件。
3.体育健身的生理生化机制
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是生命这个耗散结构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交换的基本运动形式。它是保证生命存在的生物过程。人体生理生化过程中的新陈代谢,既取决于先天遗传素质,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变化较为迅速,常以小时、分、秒、毫秒为计算单位。同时,大多数生理生化的变化都具有可逆的性质。
人体内的化学元素,无论是宏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都必须保持最适当的营养浓度。缺少时人就会丧失健康,乃至危及生命;过量时也会中毒,甚至可能造成死亡。
人是一个有机的活体,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能量。人作为有机体,要对周围的环境作出应答,同时做出各种反应动作。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有目的的行为,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肌肉能量和神经能量,这些能量的摄取也是人体在进行物质代谢中实现的。
体育锻炼的基本功效,在于它是一个消耗体力的过程(即促进体内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消耗),由此引起异化作用的加强,它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同化与异化的平衡,导致了体质水平的暂时减弱。然而身体锻炼造成人体的这种消耗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对机体产生一种新的刺激,促使体内同化作用的加强(即同化作用适应异化作用的加强而加强),导致体内组织细胞内物质的补充、增加和积累。其最终结果,导致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人体还要与周围世界进行多方面的信息交换,如人们在感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信息时,随即通过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对其加以中和、缓解,如通过排汗、呼吸来降低身体的温度,通过体表肌肉收缩来抵抗严寒的侵袭。人体在食入对身体有害有毒的物质时,也会通过消化和排泄系统的作用将其危害性降至最低限度。人体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才能有效地保持机体的有序和正常。信息的交换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神经中枢、肌肉的生理生化功能来实现的。体育锻炼使人体物质、能量和信息密切结合,三位一体,促进着人的整体优化。
4.体育健身的生长发育机制
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遗传过程的控制,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心理特点直至寿命等各方面都要受到遗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靠遗传程序来制约的。它为个体的生长发育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和水平。但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种程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体育健身就是调节这种程序的基本手段。
人体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不同于遗传过程,它不是发生在世代的衔接上的,而是发生在个体身上。每一个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周期,而每一个周期都为遗传变异产生累积,因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人体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波浪性和阶段性。不同民族、地区、性别、时代的人,在身高、体重及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围径、宽度的年增长率、年增长值等方面,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变化曲线呈波浪形,并有明显的阶段性。
2.非等比性。人体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体,因而,人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都有着相应的比例。但各部分在同一时期及整个发育过程中又有先后之分,具有非等比性。从1979年、1985年两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岁后的形态发育顺序是足长——小腿长——下肢长——手长——上肢长——躯干长,学者称之为“向心律”或“头尾律”。
3.统一性。同一种族、同一地区的人在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生长发育速度、寿命长短等方面具有比较相近的共同规律。
人的生长发育发展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规律对指导身体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指明了不同年龄的个体从事身体锻炼的必要性,而且也说明了身体锻炼必须经常、全面和因人而异。
四、体育健身的心理学基础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判断、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兴趣、性格、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都与人们的健身锻炼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健身锻炼的效果,又不断提高、改善和调节着人们的心理水平,诸如人的智力、意志品质和精神情绪。健身锻炼的心理学基础是一个相当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现就其中某些方面作初步阐述。
(一)体育健身与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盈充实、和谐安宁的态度,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的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具体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判断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目前尚无统一的测量指标。马斯洛(A.Maslow)等心理学家曾提出几项指标,可作为量化评价心理健康的参考,即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自主感、归属感、幸福感、适应感和认同感(自我、家庭、社会)。这些指标的分值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1世纪是强调心理健康的世纪。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高科技伴随着的情感冷漠,人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也呈上升趋势。国内调查表明,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全国已有1000多万的精神病患者。而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体育健身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体育健身运动能够使人获得乐趣并感到愉快,从而有效地缓解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心理,保持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体育健身运动能够提高心理控制源的内控倾向,保持良好的心境,产生积极的身体自我评价和心理满足感。许多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与心境改变和应激减少有关。慢跑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增强自我概念,提高应激忍受力。此外,我国传统的东方健身术,如太极、气功、导引等项目,一直很重视有节奏的腹式呼吸,也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按摩”作用,获得较好的身心双健之效。
(二)体育健身与情绪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研究表明,无论是坚持长期锻炼,还是一次性体育健身活动,都能对人的情绪产生良好的影响。人们早已注意到,身体锻炼能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一项对123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体育运动是“流畅体验”的主要来源。观察也表明,在许多体育健身活动中,会出现一种类似“跑步者高潮”那样的“体育锻炼快感”,当它出现时,往往会使运动者感觉到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也有研究证实,心理自我良好感与体育健身运动呈正相关关系,积极参加锻炼者比不锻炼者的自我感受和评价更积极,其中女子比男子的相关程度更高。这种良好情绪的产生,可能是体育锻炼对人产生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体育健身与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其基本意义是能够引起人的活动,并使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等。这就说明,动机是人的内在过程,而行为正是这一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和行为既可以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因素引起。例如,有的人参加健身锻炼,既可能是出于维护个人健康的需要,也可能是由于周围朋友或同事的带动而起,还可能是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身需要是活动的内因,环境因素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般来说,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则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人们带着不同的心理需要投身于健身锻炼,因此,人们的锻炼动机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指向,也具有不同的深广度。
人们参加健身锻炼有着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之分。前者如“为祖国健康工作而锻炼”等,这些动机较为高远,对人们的锻炼行为起着长期而稳定的作用。但是,光有社会动机是不够的。个人动机对人们锻炼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在个人动机中,“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主要动机。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健身锻炼动机。
当然,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常常是各种动机综合在一起发挥共轭作用。其动机的主次顺序也会不断地交替更迭,它们直接受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所制约。
人们的研究认为,对社会各种群体而言,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动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1.为丰富社会经验而锻炼。这里,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满足某些锻炼者的社会需要。许多锻炼项目都可以使人结交新朋友或维护和扩大现存的友谊关系。
2.为强身健体而锻炼。这是大多数人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首要动因,它建立在个体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对身体健康的强烈需求基础上。
3.为消遣和寻求刺激而锻炼。如某些体育娱乐项目的勃兴,往往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朝气。
4.为丰富审美经验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或出于减肥的需要。他们往往追求雅致的美、匀称的美,热衷于韵律操、体育舞蹈等项目。
5.为精神发泄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排解精神情绪上的紧张和压抑。
6.为磨炼意志而锻炼。许多人自愿参加长时间的、枯燥的甚至是十分艰苦的锻炼,或者在较恶劣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锻炼,正是出于磨炼意志的需要。
与动机密切相关的是兴趣。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趣,是人们对身体锻炼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个性意识倾向,它是产生参加健身锻炼动机重要的主观原因。活动兴趣的产生,既与人们对活动目的的认识直接相关,也与活动所具的外部特征有联系。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是引起兴趣的直接因素,而兴趣又是他们保持健身锻炼热情的促进因素;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则更多地是建立在对活动目的的本质认识上。国内外的心理调查表明,大中小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倾向性。即使是成年人、老年人的健身锻炼,也不能忽视培养兴趣这个因素。
(四)体育健身与习惯
良好生活方式的确立需要靠习惯来维持。参加健身锻炼必须从小养成习惯,这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健身锻炼的习惯可以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促使机体的内分泌腺准时地参与活动,使人产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生理要求。
据调查,我国的中青年人中,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在该年龄层次总人口中的比例,比其他年龄组相对要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和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健康状况偏差和体育活动偏少这一严峻事实。分析认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除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以外,从小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则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首先说明,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并着力向学生传授一些可供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锻炼的活动方法,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指导各类社会成员的体育锻炼时,不仅要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而且也要注意培养和保持经常进行锻炼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惯。
(五)体育健身与意志品质
健身锻炼对于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诸如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心、自制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两个极其必要的条件,即“明确目的”和“克服困难”,而健身锻炼活动则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人们在具有明确目的的健身锻炼活动中,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恶劣的气候条件、疲劳、疼痛、社会偏见,以及来自自身的心理障碍、负荷引起的身体不适等,这就需要足够的意志力量,特别是自制力来加以克服。只有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逐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健身锻炼是对其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国外,一些厂矿企业也时常利用健身锻炼这一手段,对入厂新工人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集体参加的健身锻炼中,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甚至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但是,在体育健身活动中的良好意志和道德品质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有意识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因此,要促进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是极其必要的。
五、体育健身的美学基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是可以追求的。身体锻炼的美学意义是人所共知和不容忽视的,而其基本功能则是塑造人体美。
(一)人体美的基本含义
人类的审美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以及人体美。人体美是所有审美对象中最深刻、最动人的一种美。美学家认为人体美是世界万物中最协调、最均衡的一种美。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与社会美高度综合的美,可谓集自然美与社会美之大成。
人体美包括健康美、自然美、体型美、动作美和姿态美等五种。
1.人体的健康美
人体最本质的特征是健康。可以说,健康就是一种美。
人类要生存繁衍,需要从事两类生产,即物质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类生产都要求人类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形成了对人体自身提出的要求,终于形成了人类以健康为标准的一种审美观。
我们知道,健康是人体的常态,疾病则是非常态。在自然界中,一般生物的常态都是健康而富有生机的,只有常态的事物才是美的。人体只有健康,才会有生命力,才使人感觉美。健康是内在的本质的美,是外形美的基础。然而,纯粹生理意义的健康还不等于美,对于人体的美,还应在美学的水准上作更深的评价。
2.人体的自然美
人的形体就其形成方式而言,可分为自然美和修饰美。对美的追求应以自然美为主,修饰美为辅。
人体的自然美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应该重视人体自然的美。所谓重视人体自然的美,就是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特征所特有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人体的美不加附带条件地显露出来。这种美带有质朴的、纯真的特点,因而也是最感人的。
修饰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如通过服饰、化妆、美容、饰缀、整形等多种途径,可以起到丰富色泽、滋润光亮、遮掩生理缺陷、改变由于年龄对外观的不利影响。但是,服装的设计不应妨碍肢体的运动和健康的要求,饰缀、化妆、整容应以身体的卫生健康为前提,过分地强调修饰美,容易造成矫揉造作而影响人体的自然美。
3.人体的体型美
体型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结构方面的指数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关系。体型美是一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晶。
人的体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肥胖型、瘦长型和运动员型。运动员的典型体型是,中等以上的身材,肌肉骨骼隆起,颈长而粗,肩宽,胸部发育良好,下腹扁平,腰部较细,四肢粗大,肤色良好,全身发育匀称。由于运动员体型与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体型相一致,因而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目标。
人的体型美一般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1)均衡:所谓均衡是指身体各部分要达到恰当的比例关系,而这种比例关系应符合其同族同类同年龄人的基本特征。
(2)对称:即左右对称——从正面看和后面看达到左右两侧的平衡发展。要做到对称轴的竖直,几条水平线(肩线、髋线、眉线)保持水平位置。
(3)对比:首先要达到性别对比效果,同时要注意躯干与肢体部位、上肢与下肢、关节与肌肉围径的对比,再次要注意身体各部位色彩的对比,如毛发与皮肤、眼白与瞳孔的对比等。
(4)曲线:即取得曲线美的感觉效果,做到轮廓流畅、鲜明,线条起伏恰到好处,具有性别特征。女子的曲线纤细连贯,平滑流畅,显示柔润之美。男子粗犷刚劲,肌肉垒块分明,显示出力量之美。
4.人体的动作美
动作美是指完成某个生活、劳动和体育动作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美。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是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人们完成动作时谐调、准确、舒展大方、轻捷矫健,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动作是自然而大方,绝不是装腔作势;是敏捷而庄重,而不是呆板或轻浮。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精美动作,不会因民族、国家、地域的不同而评价各异。人的姿态动作的美,除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有关外,精神因素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5.人体的风度美
人的形体在空间运动时会构成多种姿态,这些姿态的综合表现就是风度。风度美具有更强的内在精神因素,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受教育的程度,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露。古话说:“城于中而形于外”,“礼神见貌,情发于目”,就是这个道理。
(二)身体锻炼增进入体美的基本原理
1.人体形态的可塑性
人的体型可以通过改善营养构成、形体训练和力量、耐力的锻炼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人的运动器官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经过长时间的机械锻炼,运动器官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特别是肌肉,哪怕到了老年也仍可发生组织内部以至外部形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人的体型。
2.人体色泽的可变性
人体的皮肤、毛发、指甲、瞳孔的色泽等均有一定的可变性,这是生物进化过程遗留下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改善食物营养,参加体育活动,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使用营养性护肤用品,都可以改变其光泽和色彩,得到健康的肤色和光润的毛发等。
3.人体姿态动作行为的可教育性
人体的姿态、动作、行为大多是后天习得的。正确的姿态、动作可以通过劳动、生活行为、体育运动、舞蹈娱乐等学得,而不正确的姿态、动作,也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劳动中有意无意养成的。有意识地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形体锻炼,有助于纠正青少年中不恰当和不美观的姿势、动作和行为,并不断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人体美。
六、健身锻炼对人体的作用
研究体育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加深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健身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文明。
(一)健身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大系统均有着全面而积极的影响。
1.健身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组成运动系统的主要有骨骼、关节和肌肉。
体育运动对骨组织有重要的影响。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加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骨的血液供应,骨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和机能都会发生良好的变化。体育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有利于抵抗张力、压力和拉力,骨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对于青少年来说,在骨化过程到来之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的生长,长度增加,横径变粗,骨重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供给改善,骨细胞的生长能力提高,并可防止骨的畸形发展。一旦骨产生上述良性变化,就会粗壮有力,骨的坚固性,抗折、抗弯、抗压、抗拉和抗扭转等性能均会进一步提高,骨的杠杆作用会更加明显。但由于体育锻炼的项目和性质不同,对人体各部分的骨骼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使关节面骨质和关节软骨增厚;肌腱和韧带增粗;关节囊、韧带、肌腱和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增加。这样,关节的牢固性、灵活性、伸展性和柔韧性都会得到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大,承受能力和运动能力加强,同时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十分明显。经过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增大;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线粒体是肌纤维产生ATP能量的供能中心);肌肉中的脂肪减少,从而减少肌肉收缩时的摩擦;肌肉内的结缔组织增多(即肌内膜、肌束膜、肌腱和韧带中的细胞增殖、增厚、坚实、粗壮);肌肉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糖元、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水分等含量都有增加。这些物质的增加可使ATP加速分解,氧的结合能力增强,有利于肌肉收缩,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增多,改善骨骼肌的供血功能;肌纤维参与活动的数量增加。因此,经常参加锻炼者的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有力,收缩力强,运动持续时间长。
2.健身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锻炼,对心脏有良好的影响。可以使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增生,循环血量增加;心肌纤维变粗,心壁增厚,形成心脏运动性肥大,心脏收缩搏动有力;心脏的容积增大,致使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运动员心脏”。上述心脏形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可使心脏能承受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另一方面在安静时可造成心搏徐缓和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
坚持健身锻炼可以改善血管壁和血管的分布情况。运动可使动脉管壁的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增加;使骨胳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多,行程迂曲,分支吻合丰富,使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交换的能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增粗,心脏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加;静脉血管回流血液增多。因此,身体整个血管系统结构改善,弹性好,机能提高,从而减少各种心血管性疾病。
3.健身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直接作用,就在于增强呼吸肌的收缩能力。经过长期的锻炼,呼吸肌逐渐发达起来,变得强壮有力,呼吸功能便大大提高。肺活量明显增大,一般男子肺活量为3500毫升,女子为2500毫升左右,而有锻炼的男子可达5000毫升,女子可达4000毫升左右。肺泡的弹性增加,气体交换与储存氧气的能力增强。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调节机能。有锻炼基础的人,呼吸系统的神经调节中枢得到改善,在应激情况下反应快,调节准确;在安静情况下呼吸深沉而平缓,频率可降至每分钟8~12次(一般人为12~18次/分)。此外,对空气和温度以及异物进入气管内的反应也十分敏感。
4.健身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提高其分析综合能力。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传递介质,提高条件反射的速度和灵活性,缩短反应时(一般人反应时为0.4秒以上,有锻炼者为0.32秒以下),从而提高动作的敏捷性;锻炼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注意力集中,人体表现出的肌肉力量大,运动能力强;锻炼可使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更为平衡,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增强,从而可以承受较大的刺激和精神压力,有效地预防各种神经性疾病;锻炼可以有效地消除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各种疲劳,缓解人体紧张情绪,提高生命活力;锻炼可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和氧气供应,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视觉、听觉、味觉、本体感觉及肤觉等感官的功能,提高视神经调节机能,以及视野的宽广度和眼肌的协调性;位觉的提高可使人在应急时的空间、方位、高度和速度等感应更为准确,皮肤对气候、温度、触觉和运动等方面的敏感度提高。
5.健身锻炼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一方面受神经系统调节,另一方面也受内分泌的调节。后者是由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各种类型的激素来加以调节和控制的。实验证明,健身锻炼对人体的各种腺体结构和机能均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身体运动程度越高,则肾上腺皮质的体积越大,功能越强,对冷热的适应能力和抵御病毒能力均强于一般人。在极紧张或危急关头时,有锻炼者的肾上腺分泌速度快,应激水平高;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脑垂体分泌生长素,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健身锻炼还能促进入体胰岛素的分泌,维持人体正常血糖平衡。
6.健身锻炼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体育锻炼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很少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尿道和膀胱结石,在运动员和长期锻炼者身上就极为少见。身体运动可以加强肾的滤过和尿生成机能,提高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肌肉的弹性和排泄机能。
此外,健身锻炼对人体生殖系统、淋巴系统也都有良好的影响。
(二)健身锻炼可以发展身体运动能力
身体运动能力作为人的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尽管人的运动也带有与机械运动相类似的性质(即做功等),然而,人作为一个具有共轭作用的有机体,其运动都是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运动系统为执行器官,并在身体其他器官的协助下完成的。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肌肉、骨骼的日趋变粗、长长,关节也变得灵活而稳固,身体运动能力也呈增长趋向。但不能过高估计人的自然生长对身体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人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如果不参加任何一种形式的体力活动(如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则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相当低下的。劳动在人的运动能力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体育健身锻炼是提高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可以有效地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巧等身体素质,还可以发展并表现出带有专门性质的运动能力,如短跑能力、跳高能力、投掷器械能力等。与此同时,在发展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人体形态和机能发生趋优的变化。人们在运动时通过多种手段发展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人们欣赏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和表演时,常常为其所表现出的非常人所具的身体运动能力而慨叹不已,这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刻苦训练的结果。许多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正是以其独具非凡的身体运动能力而独领风骚的。
今天,人们从事的许多职业性活动,就其发展趋势来说,已由原来的体力投入型为主转到脑力投入型为主,然而,它仍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生产劳动动作和精密的技术动作。宇航员飞上太空之前,要进行极其严格的身体和运动能力训练。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职业活动能力和各种生活能力,有必要开发和运用健身锻炼这一手段。
(三)健身锻炼可以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人体适应能力包括人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疾病损伤后的修复力。人体适应能力是人的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能力。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又是与大自然相依赖、相适应的存在物。人类具有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人类本身就是在不断地与大自然的抗争中而逐步进化成现代人的。现代人既要用科学的头脑去认识自然界的奥秘以改造自然,又要以强壮的身体、不屈的意志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保持自身的生存繁衍。这就要求进行各种适应性锻炼,而健身锻炼则是其中的一剂良方。
长期在各种气候和环境(如严寒、酷暑、风雨、霜雪或空气稀薄等)条件下锻炼,能有效地改善有机体体温调节和其他相关机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人体在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引起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神经系统也会及时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加强活动,产生一系列防御性反射,如皮下血管急剧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保持身体的正常体温。人体遇酷热时,也会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使皮下血管舒张,身体表面大量出汗来加强散热过程。在严寒与酷热到来时,有的人感冒或中暑,有的人则安然无恙,这就反映出不同的人在适应能力上和整个体质水平上的差异。
与此同时,人体在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平衡及其与外环境的平衡也时常会遭到破坏,机体本身也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人体调节机能不足以维持这种平衡时,就会产生各种病变。人体的各种免疫机制和各器官的调节机制,对机体的各种病变有着一定的抵御和“缓冲”作用,从而形成人体特有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病损后的修复能力。上述各种能力的获得,直接与体质的强弱相关。通过在各种环境下的健身锻炼,全面提高人的体质水平,则有利于提高这类能力。
(四)健身锻炼能够提高人的智力
提到智力,人们很容易将其与学生时代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智力与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健康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生产已经更多地由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从而使智力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的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也与智力密切关联或者发端于智力因素。老年人长寿锻炼中也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在生命的任何年龄均不能放弃必要的知识学习和可能的智力锻炼。
健身锻炼对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人的智力首先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良好的体质,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智商的高低,与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密切相关。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能保证大脑的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健全,大脑神经细胞的分支和突起增多,有利于接受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体育锻炼中人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扩大,运动动作也大量增多,从而给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各种刺激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协调性和灵活性。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灵活的思维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上述健身锻炼后大脑和神经系统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的适应性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智力,促进入的具体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特别是根据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有关原理进行的健身锻炼活动,更是对人的智力开发,适应职业活动需要有着积极的意义。反过来说,人类对智力优化的企求,也会萌生出许多发展智力的健身锻炼手段。
同时,健身锻炼所造成的“一时性适应”,也有利于提高大脑活动效率。人在参加健身锻炼时,脑部血液和氧气供应充足,体内各种酶的活性增强,血糖水平增高,有利于加速疲劳的消除,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精神焕发。实验证明,人的记忆力与血糖水平有关,当血糖升至120毫克/100毫升时,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而一旦脑部贫血或缺氧时,则会出现头昏、眼花等现象,大脑活动效率也会急剧下降,活动失误明显增多。
(五)健身锻炼能改善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质量,使人心情舒畅
首先,系统的健身锻炼能带来良好的自觉效果。
据美国学者研究,跑步锻炼能促进入体释放一种名叫“内啡呔”的脑化学物质,它不仅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还能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忍受力,使人产生身心强壮的感觉。也有报道说,运动可给机体神经系统带来一种微电冲击,这种冲击能缓解亢进的肌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因此,人们在运动后会感到身心舒畅或奇妙的纯洁感。许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锻炼后的最大感受是“心情舒畅”、“身体轻松”、“有点累,但舒服极了”,这可能是内啡呔或微电冲击影响的结果。这种自觉效果的存在,不仅能稳定运动者的情绪,还能提高运动兴趣,坚定信念,为坚持持久性运动打下基础。
加拿大著名学者H.Selye教授认为,各种疾病都共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即疲倦感、食欲不振、头痛、发热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是人体对外界的各种有害因素(应激源)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应激)。当刺激过强,作用时间过久时,机体就会失去适应能力,从而潜伏和染上某种疾病。这种非特异性症状就是一种提示信号。而运动则可以带来“非特异性效果”,其意义在于参加运动者程度不同地缓解了体内的某种应激症状,“运动纠正了人体各种脱离健康轨道的现象”。
同时,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中频繁的人际交往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社会压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和感情波动的场面。激烈竞争的商品经济使人们精神紧张,忧心忡忡,时常处于满负荷状态。这就会使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亚健康”状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神经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转移人的注意力,改善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状况。
美国学者库珀的一项研究证实,从事有氧代谢运动可奇迹般地缓解和消除精神紧张、忧郁症等症状,使自信心增强。有氧代谢性运动对情绪的良好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遣来自精神方面的不良因素,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二是“内啡呔效应”,它缓解了精神疾患的某些症状。许多坚持锻炼者都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可能与内啡呔效应有关。这种效应还能影响人的性格,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
以上从5个方面简述了体育健身运动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事实上,用现代体育观看问题,有效组织的健身锻炼对人的整个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是全面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抗预各种疾病的灵丹妙药,是延年益寿的有力武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体育健身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向社会承担的义务,自觉地投身到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