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汤(张志霞方)
【药物组成】 板蓝根16g,虎杖16g,蒲公英16g,栀子13g,青皮、陈皮各13g,茯苓18g,炒白术16g,枳壳13g,黄芪28g,甘草13g。
【用法用量】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解毒清热,理气疏肝。适用于慢性肝炎。
【方解方义】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乃受邪日久迁延而致,为正邪相持阶段,治疗上注意祛邪外,应当兼顾扶正。具体而言,湿热疫毒蛰伏肝胆之内,自当以解毒清热之品板蓝根、虎杖、蒲公英、栀子等直捣伏邪;但邪伏肝胆,必致肝胆疏泄,气机不利,故理气疏肝、调畅气机不可不用,青陈皮、枳壳等品正为此意。肝病最易犯脾,临床中也常见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日久而出现乏力、倦怠、脘闷纳呆、腹胀等中土失健,肝木克土等症状,因而以茯苓、炒白术、黄芪等实脾培中,健运中土之品,实乃“未病先治”之意。肝胆气机调达,则有利于祛邪外出,恢复肝细胞功能,同时青陈皮、枳壳又能引诸药入肝经而直达病所,更增疗效;中医《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观察发现应用清热解毒合疏肝实脾法组方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清热解毒攻邪法。临床亦可见到应用茯苓、白术、黄芪、人参等健脾药使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下降或转阴者,可见疏肝实脾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减应用】 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各13g;五心烦热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3g;食欲差者加山楂、麦芽各13g;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各13g;黄疸明显者加茵陈、金钱草各28g;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丹参各28g。
【病例详解】 汪某,女,36岁,工人。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史6年,肝酶反复升高,脘闷纳呆、右胁胀痛间作、尿黄、口干口苦、大便黏滞秽臭、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从未到医院正规治疗,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查体:肝肋下2.5cm,质地中等,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26U/L,谷草转氨酶152U,谷氨酰转移酶88U,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阳性。遂以解毒清热、疏肝实脾法,基本方治疗15剂后,右胁胀痛明显缓解,肝大回缩,已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食欲好转,二便正常,上方加丹参13g续服15日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HBVDNA及乙肝两对半HBsAg, HBeAg, HBcAb仍呈阳性。为巩固治疗,守方再进5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
【药方引自】 中国民间疗法,2005,1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