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持续下行的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呈现持续下行态势,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对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工业经济下行的主要特征
(一)从总体运行看,产业规模和利润总额双双呈现“阶梯式”下滑态势
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显著下降。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仍保持在10.8%的水平,2013年降至7.6%、2014年为7%,2015年前三季度仅为6.2%。二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大幅跳水。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27.2%,2013年降至11.2%、2014年为7%,2015年1—10月仅为1%。三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转为负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仍保持在25.4%,2013年降至12.2%、2014年进一步降至3.3%,2015年1—10月转为负增长(-2%)。
(二)从行业角度看,下行压力逐渐从原材料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传导
一是负增长行业不断增多。2013年,仅煤炭开采、开采辅助活动两个行业呈现负增长,2015年扩大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9个原材料和投资类行业。二是增速下降幅度不断扩大。2015年1—10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下降了32.5%、19.8%和17.3%。三是下行压力传导至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2015年1—10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造纸、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降至0.9%、3.4%、3.5%和4.2%,分别比2011年降低了15.9、18.9、12.3和22.3个百分点。
图1-2 近年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报数据
表1-1 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变化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测算,部分年份统计口径有微调
(三)从区域角度看,东中西部地区增速全面下行,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东部地区波幅最小
从区域看,2015年1—10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最高(3.8%);东部地区利润总额增长最快(3.8%);而东北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呈现负增长(-12.2%和-31%)。与2011年相比,东北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和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下降了33.4和46个百分点。从各省市看,2014年重庆、西藏、贵州、江西、河南、海南、福建、广西八个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辽宁、山西、内蒙古和黑龙江四省区为负增长。与2011年相比,山西、内蒙古、湖南三省区增速下滑超过30个百分点。
表1-2 不同区域规上工业企业增速指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所得
二、工业经济持续下行的原因分析
(一)“三驾马车”增速大幅下滑导致有效需求增长乏力
从出口看,我国外贸出口增速由2000年的近30%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20.3%、2013年7.8%、2014年4.9%,2015年1—10月转为负增长(-2.5%)。从投资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1年的15.9%下降至2014年的13.5%, 2015年1—10月进一步降为8.3%。从消费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1年的17.2%下降至2014年的12%,2015年1—10月降至10.6%。进一步分析发现,投资疲软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对基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再投资形成了硬约束,而新的优质投资机会尚未明朗;消费增长乏力的根本在于,低端消费下降而中高端消费受制于供给不足。
图1-3 近五年“三驾马车”增速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断减缓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效率的改善和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增长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驱动,而不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长期保持过高的投资率,不仅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还造成很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要素投入的增长并不能拉动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管理水平、劳动者素质,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才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
(三)要素成本率和行业利润率“一升一降”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2015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09元,2014年为85.64元,2013年为85.27元,2012年为84.77元,2011年为84.71元。在要素成本中,又以人力成本上升较为突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2013年我国工人月平均工资约699美元,相当于越南的3.6倍、印尼的4倍,已与美国较为接近。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则呈逐年下降之势,2015年1—10月为5.45%,2014年5.91%,2013年6.11%,2012年6.07%,2011年6.47%。要素成本率和行业利润率的双向变化,使得制造业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资金、人才逃离实体经济。
表1-3 各国工人月平均工资变化情况(单位:美元)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按当年12月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换算
三、思考和启示
(一)保持战略定力,树立产业发展新理念
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增加值率不升反降?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根本原因就在于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都侧重于速度和规模扩张,而非质量和效率效益的提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短期刺激措施无法带来经济的V型反弹,还要利用好经济下行的倒逼效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着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遏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减速趋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并取得实效。
(二)聚焦特色领域,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扼制经济下行的根本是要从供给侧入手。从供给角度看,在产能全面过剩的背景下,各地发展工业一定要摈弃传统模式,聚焦特色、厚植优势,打造“旗舰”型优势产业。在这方面,上海、深圳、北京等先发地区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例如,深圳重点打造以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未来产业”,着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北京重点发展创新前沿、关键核心、集成服务、设计创意和名优民生五类产品,加快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各地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应充分借鉴这些做法,突出特色优势、聚焦发展重点,着力打造出几个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行业。
(三)依靠创新驱动,塑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目前,我国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70%以上的研发经费由企业提供,60%以上的发明专利由企业申请,但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新供需的脱节,不利于企业创新作用的发挥。要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计划管理体制,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同时,原有工业部门的科研院所转制后,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弱化,从科技到产业出现了断层。我们必须采取新机制、新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重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四)坚定制造强国信念,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制造业始终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英国制造2050”提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制造业都将是英国经济获得成功的关键。反观国内,随着工业经济持续下行和工业占比不断下降,不少人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动摇。要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压舱石。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着力为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近期应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标志性项目和试点示范,让大家尽快看到样板工程和实施效果,引导形成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文作者: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 乔标 杨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