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府民俗艺术的内涵
广府民俗民间艺术独树一帜,其特征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岭南山川之秀美,海外风情之熏陶,受中原移民物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然清新的民俗风貌。民间文学中有关五羊仙人的故事,反映了广州先民自北方携带牲畜、良种南下,成为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广州诗画自然清新灵秀、广东音乐轻快委婉动听,凸显了岭南民俗风情。粤剧、粤曲、南音、白戏等,是岭南明媚春光的写照。
一 民俗艺术的审美特点
广府的民俗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民间艺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地发展着。在满足人们生活实际需要的同时,承载着宝贵的人文精神,给人以传统的审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具有真正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恒长、最厚重的东西在民间,在世俗平凡的生活中。
(一)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的结合
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二是“民艺”,即民间艺术。本书研究广府民俗艺术审美及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府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广府民俗艺术在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所具有的特征、能力和作用是富有诗意性的。民俗艺术包含着一种情感属性、包含着诗的内容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岭南民俗艺术审美,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学科的审美,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要探讨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必须对民俗艺术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必要的界定和诠释。我们认为: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广府民俗艺术在本土本地团结了百姓,在爱乡土情结的基础上,升华为爱国热情。舞狮、舞龙、舞麒麟等集体民间舞蹈艺术,培育了集体精神;广东音乐、粤曲,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增强了人们的团结精神;诗书画谜等艺术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普通百姓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广府人长期泛舟江河湖海,以捕鱼虾、运输贩盐为生,铸造了水上人家独特的性格和民俗。他们“泛家江海”“以舟为居”,男女恋爱,以歌为媒,形成了水上居民的独特风俗,民间歌唱主要是“咸水歌”,这是一种以广州方言演唱的渔歌。内容以情歌为主,男女对唱,别有一番韵味。“水色”是岭南水上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特别是番禺市桥和中山小榄,市桥水色与沙湾飘色齐名,从清代盛行至今,表演阵容庞大,丝竹管乐、彩旗招展、波光掩映、飘飘欲仙。而小榄水色是结合小榄菊花会或盂兰节进行的,每届菊花会,除赛菊、赛诗、征联和各种民间文艺活动,还必有水色。由大会彩楼船领先,数十艘色船随后,音乐锣鼓船间隔其中浩浩荡荡,鱼贯而行。无论是市桥艺人赛色,还是小榄饶镇河的水色,这种超度的形式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水上居民的“买力日”“鱼花诞”“金花诞”等为岭南所独有。广州的花街、中山的菊花会、潮汕的英歌雄姿、佛山的绮丽秋色等都离不开岭南独特的自然条件,离不开水色。广州的茶楼风情、蛇餐神秘、潮州工夫茶的高超技艺,客家山歌的风流儒雅等都是岭南民俗和民艺的魅力所在。
(二)民俗艺术的真正魅力
当今的民俗艺术作品,如仿古画古朴典雅,画工精细,人物传神,刻画逼真,真实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现实,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皮影、剪纸、对联、灯谜等艺术品,是广府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遗产,具有民俗艺术的真正魅力。
其一,被皇室、官府、文化精英们所赏识、津津乐道、爱不释手的艺术品看似精美,可那不过是一些小的点缀。那些字画、内府瓷器、嫔妃腕上的手镯、帝王屁股下的龙椅……无不耗费惊人,都是权势者奢靡无度的见证。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全部是由这些华贵的珍宝缀成,那这个民族的人民必定长久生活在极度贫困和文化荒漠之中,这个民族必定毫无生气,处处散发着腐朽衰颓气息。幸好,我们还有陶罐、石刻,还有剪纸、风筝,还有民谣俚曲,还有秦砖汉瓦……是它们奠定了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维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在漫长深邃的历史动荡中不至过于散失。
其二,真正读懂了民间艺术,才会悟到那些民间砖刻、木雕、剪纸、皮影、陶皿、泥塑、俚曲、民谣、服饰、舞蹈等的精妙之处。理解了民俗艺术,你就会弯下腰,重新捡拾起朴实、宽厚、诚挚、善良这些被现代艺术所不屑,随手丢弃的柴薪,燃起温暖的篝火,在洞察自己灵魂的同时,让那些流浪的灵魂远眺到家园。理解了民俗艺术,你就会变得宽容沉稳,心平气和,不再为名利琐事郁闷、窘迫,不再被趋炎附势的小人扰乱心境。民俗艺术总是不动声色,但其亲和力却不可抗拒,就像春天的气息。
其三,一件旷世佳作是可以凭艺术家的才气和激情完成的,最后的工序是交由岁月来磨砺的,人的因素还占不到一半。岁月的鬼斧神工可以创造一切,艺术中不可传授的精髓、神韵,最终由它来完成,就如一件金属器具经千锤百炼后,丢进水中淬火。岁月可以给予一件雕琢粗糙的石槽、一扇古旧的花窗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一个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家是不会对自己的创作沾沾自喜的,因为他懂得即使随便捡起一块古代的瓦砾,一张发黄的纸页都足以让自己汗颜。如果将它们摆进书斋、画室,这些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甚至尘埃斑斑、缄默无语的历史遗迹,会让其他一切“艺术品”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浮华之气悄悄消敛。
其四,民俗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和自然的亲密贴近,土生土长,感悟都来自自然。民俗艺术中的纯朴、简洁、奇谲的想象都是通过观察自然万物,模仿自然万物而来。工匠们心怀敬畏,诚惶诚恐地用粗粝的手,最原始的工具,经年累月地去凿、削、剪、揉、捏……对收成、生殖、繁衍,对灾害、疾病的诸种祈愿也就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融入了手中的作品。
其五,民间艺人普遍都没有接受过艺术基础理论的教育和技艺训练,他们连一般的人体比例都不懂,大字不识或是五音不全,更没有明确的美学追求和审美理想,也从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他们仅仅是从前人或是师傅那里传承来一些常用图谱、音腔、几件简陋工具,他们最初都是依样画葫芦,不越雷池半步,只是在驾轻就熟,真正有了自己的心得后才变换一些小的花样。这些手艺人从来不把手中的活计当作一种艺术来思索、钻研,他们全部的努力就是打造好手头的一张宁波床、一扇雕花门、一根浮雕石柱,或是剪几幅花鸟虫鱼来点缀节庆和喜事的气氛,或是耍点小聪明卖点关子、抖个包袱、造点噱头吸引听书的茶客。那些消费者都过着简陋贫困的生活,那些寓意明了、地方色彩浓郁,拙朴夸张的雕刻、图画、曲艺、故事比起那些精致、繁缛、含蓄隐晦的艺术更让他们喜闻乐见。这些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就同他们一个屋檐下栖身,一口锅里吃饭,一块土地上劳作,和他们没有任何实质区别。他们的出身籍贯就是一部民间艺术史大书,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自己翻阅,早已烂熟于胸。
其六,人类对大自然了解愈多,想象愈贫乏,艺术创造力愈衰弱。艺术创作中最奥妙最不可捉磨的部分是神秘感,它的产生不单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无知,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尊崇、敬畏,神秘感给予了艺术只能意会,不能清晰表达的想象、创造空间和永恒魅力。面对这样的艺术,我们的内心充满虔诚和平静,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神秘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层面纱,它使我们的思绪变得迷蒙,使我们的想象不能穷尽,使我们的创造美轮美奂,让我们血液中的人性因子永远流淌不息。
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广府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昌盛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历代统治者极端忽视民间文化,除在地方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留下一些风俗记录外,大量丰富的风俗风貌、民间文艺都很少被编入史籍。
二 民俗艺术的独特风采
广府民俗艺术来源于三大民系:一是广府民系,他们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他们操汉语粤方言,居珠江三角洲一带肥沃的土地,得天独厚。在民俗和民间艺术上,受中原文化哺育,亦有百越古族遗风的韵味。最能体现广州特色的茶楼、粤菜、饮食、酒楼等的社会生活百态,反映了广府民系明丽新奇、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二是客家民系,来源于“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具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山地意识”,念念不忘族谱、家谱。他们操中原古汉语衍化的北方方言,常以民间歌唱风俗展现客家的人文风情。三是潮汕民系,是当地土著居民闽越人与中原汉人融合而形成的。操粤东、粤北方言,善经商,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善交往,开拓人际关系。饮食艺术如工夫茶、美食风格都体现了一种从容典雅的气氛和民俗特色。特别是绣工精美的汕头抽纱、绚丽多姿的工艺品,都充满民间艺术的活力和神韵。
按广府民俗民间艺术的特征,民间艺术一般说有六大类:第一,民间绘画:模板年画、扑灰画、灶头画、农民画等;第二,民间雕塑:石雕、木雕、竹刻、泥塑等;第三,民间建筑:民居、小庙、桥等;第四,民间工艺:编织、染织、陶瓷、装潢、木工等;第五,民间书艺:组合字、花鸟字等;第六,民间杂艺:吹糖人、冰雕、沙雕、根艺、盆景、插花等。在具体的应用上包括与民间艺术有关的各类活动,可分为:①岁时节令: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②人生仪礼:嫁娶、生育、延寿等;③祀神祭祖:各类神像、祖师、圣人等;④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等;还有工具农具、文化娱乐、儿童玩具等。当然,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与民俗学有关,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民俗艺术,民间艺术只有一部分与民俗有关。民俗艺术,意在民俗而不在艺术,是考察民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举例说,春节,这是传统节令中最为隆重的节日。王安石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说明春节是除旧迎新,一年的开始。人们放鞭炮、吃年糕、贴门神、贴门笺、挂年画、吃年夜饭和拜年等都是民俗。当然在这些活动中也少不了艺术,如门神、书笺、年画等,它们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是从生活中来的民俗。结合岭南地方特色,民俗民艺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或者说是三大方面,即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含民间工艺、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文化。然而,这三个方面无论是找出哪一个来细说,都又无所不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民间表演艺术,有舞龙、舞狮、舞麒麟、舞春牛、舞貔貅、舞鳌鱼、舞人龙、瑶族长鼓舞、五马巡城、耍歌堂等。还有各种民歌、民谣,像龙船歌、咸水歌、渔歌、客家山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等;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牙雕、玉雕、木雕;陶瓷、彩瓷、瓷塑;彩扎、粤绣、抽纱;书法、木版年画、千千结等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还有流行于广东各地各式各样的民间飘色艺术,如吴川飘色、沙湾飘色、黄圃飘色、中山南朗飘色、市桥水色等不胜枚举。
首先,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广府民俗艺术的诗意性与粤语的形成有关。粤方言流行在珠江三角洲,江河两岸,水网交错,民俗文化以江河水乡为特色。“有水便有财”的民俗信仰,对水的崇拜,龙母、龙王、龙山、龙潭比比皆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传承。穗俗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水文化,这是稻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好和五羊神话表现的稻作精神相呼应。轻快活泼、情调浪漫,充满水乡民间文艺特色。由于水上生活的特殊要求,岭南人群结构有别于其他地区。除以上三大民系,在广东还有水上民居和七大少数民族,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和艺术风采。水乡的特色是“水色”,如“螯鱼舞”“醉龙舞”“赛龙舟”等,不但为水乡所特有,更充满浪漫情调。那充满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耍割堂”等,都是由广州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条件决定的。岭南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大海浩淼,激发人们的联想、遐思,舞醉龙、舞醒狮、舞麒麟的热烈气氛,催人振奋,都体现了岭南民间艺术的主旋律。
其次,广府民俗艺术古老而年轻,北南交融,中西碰撞,丰富多彩,处处迸发出炫目的火花。岭南古老的民俗,既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俗,也有百越古族的独特禀赋。如节日的气氛、饮食方式、娱乐竞技、古风遗韵等都通过民间文艺表现出来,使广州民俗显得古朴、幽雅、多姿多彩。另外,岭南民俗民间艺术的特点还显示北南结合、中西融合,造成强烈反差:既过春节,也过圣诞节;有游街花市,也有情人互送玫瑰花;既吃蛇、烹狗、饮工夫茶,也吃麦当劳、寿司、喝鸡尾酒;既供财神、占卜算命,也用电脑预测吉凶等。在娱乐方面,既舞龙、舞狮、舞麒麟,也跳迪斯科、唱卡拉OK等。
最后,广府民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总体看它依托于这一背景。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使岭南地区价值观念、文化位差发生变化,兼容、温馨、披肝沥胆造就了岭南民间文艺的温存、豪爽之特色。从五羊仙人、珠玑巷传说、龙母传说、白鹤洞传说、罗浮山传说,可看出岭南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
文化交融、文化移植、开放性、包容性使广府人的思维活跃。“民俗文化就像人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从物质到精神,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时时刻刻受着它的影响,接受它的启蒙”。广府人原来那种保守、中庸、安分的民俗心理和艺术观念有了改变。吸收外来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有一种开放心态,如在南海神庙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圣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接受印度古代文化;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洋画,改造和形成了岭南画派;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优美嘹亮引人喜爱。说明岭南的兼容、温馨,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神秘感也是地域文化、民俗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千百年来,我们推敲出的不过是一些浅表的符号和文字,而那些精髓的、最瑰丽的部分永远沉淀在岭南各民族特定的、文化的精神河流中。创造者的思维、想象空间完全不受限制,大自然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固定的场景,变幻莫测,后人永远也无法和他们过同一条溪流,穿越同一座山谷。
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意义
中华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而岭南具有多彩多姿的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拥有两千多年地方民俗和民艺的文化圣地。它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牙雕、剪纸、舞狮、说唱、歌谣、楹联等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民间艺术是艺术的一部分,是艺术的本体;而民俗艺术却不是民俗的必然,只是艺术的一种题材,表现和反映了民俗现象。就像绘画表现战争,不能说绘画就是军事。雕塑表现运动,也不能说雕塑就是体育。艺术表现了一种风俗,有助于这种风俗的传播和审美。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挂在妇女大襟纽扣和孩子们胸前的彩粽垂着流苏,却是端午节的另一道风景。民俗学家关注的是可食的粽子,而民艺家则会注意彩粽,因为它是一件工艺品。因此在研究民俗民艺的问题时,不可将其混淆,但也不可能将它们完全分开。民俗艺术研究有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开始是对那些有强烈艺术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作品的研究。这种研究面对的是具体的艺术造型,难免有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思考隐藏在这些艺术造型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民间底蕴。它不仅有比那个造型本身更深刻的内容,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民间社会的文化和生活状态。所以,要真正了解民俗民艺的文化内涵,需要了解民间艺术的物化形式和诸多意义。
(一)广府民俗与艺术的关系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百姓为了谋生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也会休息、娱乐、欣赏艺术、追求美的享受,还会祭祀祖先、祈求安居乐业,于是有了节日、神诞、自娱自乐的民俗。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广府春节期间的舞狮、舞龙、飘色,元宵猜灯谜,乞巧节摆七夕微型工艺品,中秋灯会、唱木鱼歌,喜庆时唱曲、奏乐……多是动态的表演和展示。自娱自乐还通过乐、曲、诗词、谜语等民间活动表达民族感情和理想。而三雕一彩一绣(牙雕、木雕、玉雕、彩瓷、广绣)工艺品是静态地表达百姓的生活乐趣。木鱼、粤讴、粤曲、广东音乐等也传播至海内外。广府民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也使民俗更有声色,民间艺术与民俗共存。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民俗艺术通过文字、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民俗艺术“活”起来,发扬其艺术韵味和文化内涵。要让古老的民俗融入新时代、新生活,参与新民俗的创造。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艺术应融化为“基因”,凝为骨血,潜在地影响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从大众民俗的角度看,民间艺术则应该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或以原汁原味地显现,或以顺应时代变化的群众生活习惯、审美情趣而做适应性的改变。广府是岭南文化精华荟萃之地,广州更是广府的核心,其民间艺术也深深刻印着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印记。
(二)民俗艺术是民族的灵魂
传统的民俗艺术作为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但是,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源远流长的民俗艺术中有需要传承的一面,也有推陈出新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做认真的分析研究,使其具有继续广泛流传的发展后劲。所以,我们研究民间文化,旨在认识优秀文化传统而建设当代新文化。所谓文化,乃以文化人,致人心优化。人的心灵,是现实生活与文化传统的共同产物。只有做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才能肩负起文化人的神圣使命。我们常说,民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认为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传统是历史上所达到的最新境界,而现代化是把传统看作未来的开端。岭南各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将成为无形的文化资产,对人类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过去,对民俗艺术的研究偏向于民间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明显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民间调研,我们更关注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文化底蕴,使我们真正了解民艺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另外,民艺研究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结晶,也就是说,民间的生活形态决定了民间手工艺文化意义的存在。如果仅仅限于对文化产品的个体研究,显然是失却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畸形。因为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所以民艺不可忽视社会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不仅受到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同时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民间考察调研中体会到,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对民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地方民俗文化已渗入到国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当中。可见中国地方民俗文化发展史,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点缀,就没有中国灿烂的民俗文化和充满想象力的文学创作;没有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国特有的民族信仰体系;没有地方民俗文化的感染,就没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地方民俗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稳定的润滑剂。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仙界结构。地方民俗之神仙文化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个补充,或者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虚幻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赖以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众多地域特色鲜明和异彩纷呈的民俗艺术,均以其独特的技艺、精湛的制作、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而流传至今。每逢年节重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往往以浓烈的色彩、古朴的气息,率真的情趣、独特的风采,理所当然地成为营造热闹喜庆气氛的主角。我们要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对于民间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鲜活的民间文化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精神。地方政府对岭南优秀的民间文化给予充分地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着重通过举办一系列高质量、高品位、高起点的民间艺术比赛活动,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培育精神、擦亮品牌,为岭南民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
民俗艺术占据了民间艺术的观念主体或绝大部分,民俗艺术是民间风俗教化的艺术反映,但在当今世界,地域的交流空前加剧,民俗的成分或消失,或淡化,民俗艺术的处境也今非昔比,但艺术在民间不会消亡。民间艺术的主体在今天正在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除原来城乡具有的民俗艺术形态外,民间艺术正在以新的形态发展开来——如自由网络艺术工作者,以及从事传统美术形态的艺术爱好者,呈现出由一元向多元过渡的整体趋势,并迅速打破艺术形态的既有框框。民间艺术应该是很原始、很朴素的审美艺术。网络的出现,给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文艺才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但这算民俗文化吗?还是应该界定为文化在新条件下的延伸?网络艺术工作者是否属于民间艺术范畴?还是属于自由艺术或边缘艺术范畴?有待研究。但民间艺术是区别于主流艺术的、最具民族特点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广为流传的一种“俗”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比如民歌、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比如手工艺术)、民间文学(比如传说、神话)等。不过,当今中国文化被商品经济冲击,在民族文化衰微的背景下,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很难不与商业动机结合起来。商业意味太浓,难免缺乏内在的创造力。
民俗艺术是一种以风俗为依托的民间自发的艺术形式,肯定与民间传说、野史趣闻有关,是代代相传的。而民间艺术要更为广泛些,比如剪纸、泥人、编织、刺绣、印染等,是民间对于美感追求的一种不系统的自发形式,发展到后来才有一定的系统知识在里面。值得重视的是很多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如广东的佛山剪纸、有西方特色的广东彩瓷、象牙雕刻,更有那些雕梁画栋等。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应因为失去实用价值而消亡,应该作为曾经存在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因为这是一笔文化遗产,对当今和未来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