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民俗艺术审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民俗艺术审美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术研究现状科际整合盛行,民俗学与艺术学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民俗置于审美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受到文化热的影响和冲击

艺术理论的文化化带给民俗艺术审美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是大文化的理论体系、视角引入民俗和艺术的理论研究,着力研究民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关注大众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领域,将艺术精英与大众民俗的需求结合起来。但太宏观的文化与民俗艺术的关系又太抽象,令人担忧形成文化取代民俗艺术的泛化局面。

二 审美意识的世俗化本土化

对民俗和艺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的泛化等或许是新的美学原则,但也有人批评说:这“是技术对审美的操纵,功利对情欲的利用,是感官享乐对精神愉悦的替补”。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群众性的文化层次和心灵愉悦,带有世俗化和日常生活化。当代一些审美文化媚俗于物质性、欲望性的追求,有的是个体的单纯享乐与感官刺激。这些价值取向是属于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世俗化,精神性和品位性都有待提高。

民俗艺术审美的本土化是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广府民俗艺术创作、写作风格或是理论性质,都是与民族特色、中国气派无法分割的。从美的起源上把握美的本质,而美的起源是人的生存和生命的需要。美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审美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要探讨对人类审美意识和美学形成起作用的原因和动力,抓住美、审美、美感、民俗艺术美学作品形成和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本质因素。

三 民俗艺术审美的学理依据

民俗艺术审美引入民俗学概念和艺术理论,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民俗活动本身的艺术因素的本质特性,如何看待民俗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特征、审美形态、审美规律和民俗艺术作品创作、欣赏、接受、评论中民俗艺术的地位及其作用。

简单说,民俗在艺术美学研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类似生物学中基因与哲学中的中介。人们对基因研究的重点是它在生命过程中的影响、遗传、发展等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借用基因这一概念,是想寻找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本质性、原创性作用的根本因素和因子。我们称民俗为艺术美学中的民俗基因,是因为民俗在艺术作品的生成、发展、创作、欣赏、接受整个过程中都具有原创性、本质性、传承性的关键作用。以广府民俗艺术作品为例,疍民生活习俗的各种礼仪风俗与其文化生活咸水歌的演唱分不开。咸水歌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蕴藏着浓厚的疍家文化气息,是疍民文化生活、风俗礼仪的集中表现。民俗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人生礼仪是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

疍民婚嫁仪式颇有情趣,咸水歌的婚嫁歌曲有鲜明的广府水上居民的特色。依据民俗,新郎结婚要坐高堂,唱“高堂歌”,新娘坐夜,出阁前一天开始“唱歌哭嫁”,唱到深夜。充满离情别绪的伤感,甚至涕泪横流,场面十分悲切。吴竞龙:《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第69页。

水上人的婚礼是咸水歌最具传统性、最富创造性和最为广泛性的民俗歌唱活动。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每一项仪式都不离歌。咸水歌的哭丧歌曲也是疍民葬礼仪式必不可少的。人们以泣歌悲叹,追思离去的亲人,叹唱“哭丧歌”。这是疍民寄托哀思、悼念亲人的一种重要手段。民俗艺术的审美升华,超越了单纯作为“丧礼”仪式的意义。也引申为一种性情陶冶,兼备宗教祭祀的功能。因为民俗是普通民众和本土民俗文化中最基本的行为和心态特征,因此在民俗艺术审美过程中把握了这些特征,也就取得了比官方和知识精英以及经典美学观念更具普遍性、更体现本土化、更接近现实的文化因素,可以解剖和理解民俗艺术创作欣赏的本质、关键和要害。

在艺术美学研究中,融入民俗概念,是将民俗看作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来思考和理解美学审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中介是一座彼此联系或对立双方的一方过渡到另一方的桥梁,是双方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民俗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审美建立民俗和艺术之间的双向通道。人类的主体性和先天心理结构是审美理论的关键点,我们所研究的民俗艺术审美是民俗和艺术中的审美表象,起中介作用。因此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民俗,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具有文化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双重特征。民俗艺术是人类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导致艺术美学理论的学理依据,即“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5页。正是因为民俗在人类的理性认知和精神活动中所起的是中介作用,我们才把民俗引入艺术美学中来。民俗研究在艺术美学中可以在创作与欣赏,包括美感、审美的实例中领略和感悟。

例如,广府民俗艺术中的戏曲和民歌艺术是最重要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粤剧艺术有无数优秀曲目,无数名家大师,都是广府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粤剧经过多年的艺术洗礼,曲牌、规模、题材都有很大发展,在国内外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声誉,被称为“南国红豆”。广府的七夕公仔、珠绣、赛龙舟、舞醒狮都是本土民俗。广府“三月三荔枝湾”的传统民俗活动,还有“五月五扒龙船”“七月七的七夕”等传统民俗都在艺术审美中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广州乞巧节、端午节活动等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社会,传统民俗同样可以在现代城市精彩演绎。民俗艺术的发展,找准时代审美的脉络,让传统文化被现代人接受。

可见广府民俗充当了戏曲艺术与观众感知和美感联系的中介,使民俗艺术审美研究更贴近现实,面向大众,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广府民俗艺术审美研究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凝聚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特色。民俗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是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行为,它处于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最底层。民俗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它是文化意识,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从民俗的角度研究艺术审美或者挖掘民俗艺术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也就是凝聚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过程。

第二,提高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的地方特色。民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呈现生活。它常常以民俗的文化意识为内核,程式化为生活模式,构成广泛独特的生活形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蕴涵丰富的民俗生活状态同样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民俗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生活中自然生成的原生形态,是构成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基本因子和因素。这样创作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本土性与原创性。

第三,深入探讨民俗在艺术审美中的重要性。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民俗起着重要的基因和中介作用。探讨民俗在审美中的本体性、本质性、本真性的作用都与民俗活动的性质相类同。民俗形成过程与艺术创作过程相类似,民俗活动和艺术作品与事象具有大致相同的层次结构,民俗的基本特征与审美经验相融合。民俗对艺术的影响,无论是艺术家或学者都有深刻认识,并在以往的创作实践和著作中都有精彩的表述。明代文人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又序》中说:“俗以渐加,而文随俗远。”《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鲁迅先生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小说》获奖演说中说:中国的“本质精神”就是“民俗精神”。〔美〕赛珍珠:《大地三部曲》,漓江出版社,1998,第965页。这些都是我们把民俗学引进艺术美学民俗艺术审美的启迪和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