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六十年论坛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谈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

熊家泰熊家泰,1954年考入北京舞蹈学校,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及芭蕾舞和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历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校长、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系副主任、中国舞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兼学院青年舞团团长。现任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已走过60年。这个体系的建设是以基本功训练为切入点。为什么首先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艺术发展,而舞蹈艺术因为历史的原因而断代,和其他姊妹艺术比,如音乐、美术、戏曲等,差距甚远。新时代的到来给舞蹈艺术带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一批青年学生投入舞蹈事业中来,他们急需培养。由于自宋代以后舞蹈的断代,前人没有留下供我们传承和发展的一套现成的舞蹈遗产,只在戏曲中保存了丰富的舞蹈艺术,因此大家不谋而合,一致认为应采用戏曲训练演员的教材内容和方法来训练中国舞蹈演员。

一 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促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建设

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前,已经有一些人开始研究、实践着训练中国舞蹈演员。代表性的做法是向传统戏曲学习,最初是完整地学习戏曲剧目,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编成组合。崔承喜则是按戏曲行当动律及形象特点进行归纳整理编成组合来训练学生。后来叶宁先生带领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对北京几个歌舞团进行考察、调查研究后,明确提出对民族舞蹈演员的训练用纯戏曲或纯芭蕾都不合适,因为这样训练和舞台实践脱节,学用不一致,理想的训练应当以戏曲为基础,同时借鉴芭蕾的先进经验,编写中国自己的训练教材。这个指导思想的提出被北京舞蹈学校接受并实践。指导思想明确了,实践后困难接踵而来,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建设始终走着一条学习—实践—研究,再学习—再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充满艰难的曲折之路。

1954年上半年,教师训练班的古典舞教研组老师们仅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在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芭蕾分类方法,对戏曲舞蹈进行整理、编创,形成了最初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建校后进入课堂教授,我有幸接受了初创时期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因时间相隔太久,谈不上更多体会,印象深刻的是训练时,身体各部位不是很舒服,尤其是感到腿部肌肉发紧,与上完芭蕾课相比,感受不同,其实质是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是跳跃性的,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系统性比较差。如把上第一个动作就是运动量比较大的悠踢腿,第二个动作是在深蹲基础上的矮步蹲,中间跳的第一个动作是双飞燕。课堂教学明显暴露出古典舞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缺乏问题。学校针对古典舞基本功课中出现的问题召开了科学化、系统化会议。芭蕾舞有着400年历史,它在训练上的科学性、系统性是世界公认的。会议后,我们在方法上和部分动作上进一步借鉴芭蕾舞,填补古典舞基本功教材上的空白,创造和发展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动作和技巧,丰富了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内容,使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为强调了科学性和系统性,指导思想上忽视了民族性,给教材建设留下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1956年分科,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承担了独立训练和培养民族舞剧学生的重任。分科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丰富教材、发展教材,我们扩大了学习戏曲的范围,同时把目光转向了武术,开始从观摩武术、学习武术到研究武术,并从武术中提取训练价值大,又与古典舞审美、风格、韵律比较一致的动作和方法作为教材,充实古典舞基本功的内容。1959届毕业考试基本功汇报课充分展示了当时古典舞基本功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获得了舞蹈界的好评和肯定。在实践基础上,1960年编写出《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标志着经过六年的奋斗与努力,我们古典舞学科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教材,并被舞蹈界广泛使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剧目创作,明显体现出不同于戏曲舞蹈的特点。实践证明,戏曲和武术是可以成为创建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基础的,我们所确立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就坚定了我们的信念: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舞。

正当中国古典舞处于欣欣向荣、上升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在那个年代里,只能演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为了演样板戏,舞蹈界兴起“土芭蕾”。舞蹈学校全校教职工被下放到农村,在劳动中锻炼。1973年,中芭两校合并到“中央五·七艺术大舞蹈学校”,招收三年制学生。在普及样板戏的年代,“四人帮”骨干分子领导的“中央五·七艺术大舞蹈学校”,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上提倡“京、舞、体”三结合,即教材上由戏曲、舞蹈和体操大混杂,可悲的是古典舞学生也要练足尖,把古典舞搞成所谓“结合课”,俗称“土芭蕾”,实质上是以芭蕾为基础,掺进一些古典舞的动作和技巧,使原来就有“生搬硬套芭蕾的中国古典舞的缺点被无限扩大”。由于“革命化”的需要,淡化民族审美和风格韵律,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变成纯人体功能训练。虽然这种状况只持续了短短三年时间,但它的危害性后患无穷,可以说至今尚存在于一部分人头脑中。

二 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深化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建设

“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的现象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当时普及样板戏,搞“土芭蕾”的结合课在一代舞蹈人的思想中更混乱。是沿着“结合课”搞下去,还是回到17年前以戏曲和武术为基础创建中国古典舞?面对这些状况,中国古典舞该怎么办,下一步路怎么走,成为古典舞人共同考虑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需要办大学,这件事不是人人都理解和认同的。舞蹈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提升、怎样办舞蹈大学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带头人李正一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大家在调研基础上开展了一次大讨论,被称为“36次”会议。这次大会的讨论非常重要,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把“文革”中搅乱的东西拨乱反正,重新明确方向和指导思想,对走过的历程进行深刻反思,总结教材发展过程中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对未来做了一次前瞻性思考。结合学院招收第一届教育系学生,提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要进一步民族化和科学化、系统化。在认真梳理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认识到过去有生搬硬套芭蕾舞的现象:只看与芭蕾舞训练共性多,忽视民族特性倾向;基本功训练中,强调了能力和技术,不重视贯穿民族审美和风格韵律的规律。大学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要明确自己的属性和任务,基本功训练以身法韵律贯穿始终,使训练课的民族特色、民族气质和民族技术占主导地位,贯穿以“我”为主原则,我们要证明古典舞就是古典舞,它不能代替其他舞种,其他舞种也代替不了古典舞,把中国古典舞建设成民族审美性强、民族特性鲜明的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体系。

80年代创建的“身韵课”所产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本门课程,它从根本上影响指导着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通过身韵教材建设,学习者把握了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形体运动规律上的具体体现。“身韵”的建立将影响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使古典舞学习者的基本能力、技术技巧、舞姿等统一在“身韵”提炼出来的民族审美上,彻底摆脱偏离于民族特征的纯功能训练的影响。从教材内容上突出、强化民族教材;从训练上提高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大学角度考虑基本功“艺术化”区别于中专教学,应加强大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在表现性上的升华,对技术技巧,一是提高质量,二是强调复合性技术技巧,并由一次性复合到二次性复合,在复合过程中运用“身韵”教材连接技术技巧之间的转换,探索技术技巧动作的语言性。教师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将“身韵”融入基本功训练中,加强教材的民族性,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走向“三段式”教学模式,即“规范整理”“短句训练”“综合组合训练”。“三段式”教学始终贯穿基训艺术化、教材精练化、风格民族化、教学个性化,并逐渐完善古典舞基本功课程和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

三 加强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认识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从建设之初至今,始终处在不断认识、不断学习以及不断实践当中,同时也与批评、指正和建设性意见相伴相随。对中国古典舞的意见,实际上集中在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上,因为在初始它借鉴了芭蕾舞的经验和方法,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后遗症。今天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并用当代的思想去认识。基本功训练,顾名思义,一是基础,二是练功。这是一门舞蹈基础课,学生是专业舞蹈演员,只要不脱离舞台表演就必须保持练习这一课程。由此可见该课程的重要性。用时髦的话讲,穿越到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舞蹈事业大发展,国家急需舞蹈表演人才,而我们的舞蹈艺术传统没有留下现成的遗产供我们使用,只有戏曲中保留了一些舞蹈,因此从戏曲切入,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戏曲是培养戏曲演员的,用它来培养舞蹈演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身边又有着具有400年历史的芭蕾舞训练体系,因此,对芭蕾舞的吸收、借鉴不可避免,只是前辈们当时年轻,缺乏经验,因此只看到古典舞与芭蕾共性多,强调科学化、系统化,从而忽视了民族特性,给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带来不纯正的问题。长期以来主要的批评意见:一是芭蕾痕迹明显,像古典舞与芭蕾舞的结合课;二是民族特色、风格、韵律不鲜明。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教材建设中不断努力,尽力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大学后,特别是“身韵”课的建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建设紧紧围绕着从民族性和科学性、系统性结合上进行研究,这在第二个问题中已谈到。现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审美,而且是比较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基础课程。

现时对中国古典舞又出现新一轮的讨论,我认为焦点仍然在基本功训练上,意见仍然是原先的两点。有议论,进行改革,是大好事,说明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还存在问题,对于只有60年历史的古典舞舞种来说,肯定会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方面研究与实践,必将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进入21世纪,舞蹈艺术教育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印证舞蹈艺术教育在建设社会文明、提高人的素质和美育方面的价值。目前全国中专层面的舞蹈学校有几百所,高等院校也有几百所,其中一些高校还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在这些院校里普遍开设了中国古典舞课程(基本功、身韵、民族技术技巧)。说明对中国古典舞是代表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体系这一说法大家还是认可的。按常理说,这对建设和推广中国古典舞十分有利,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事实与愿望不能统一。我认为,主要是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有质疑。因此,有些中专舞蹈艺校古典舞基本功课已不是北京舞蹈学院研发的完整意义上的古典舞基本功课。像“结合课”甚至上芭蕾舞课基训训练中国舞蹈演员,高等学校舞蹈院系不少是设置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再加上一点北京舞蹈学院创建的“身韵”教材的,全国几百所中专和几百所高校在培养中国民族舞蹈艺术人才上,开设的基础课和教的内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不完整的,是各取所需。在这种训练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完整地理解、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理念和教材。同样学习芭蕾舞,不能上“结合课”,也不能只上双人舞或是足尖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进入21世纪,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共识还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现象提示从事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往下的路怎么走,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舞蹈训练体系。“拿来主义”很好办,世界上有很好的舞蹈训练体系,也很有成效,但那不是我们自己的。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从北京舞蹈学校到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中国古典舞的目的是建立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体系。

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基本功训练不是没有瑕疵,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不少。在今天多元化艺术创作、表演和艺术教育时代,古典舞研究方向和内容也呈现多元化。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需要进一步净化

60年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建设是在不断学习、吸收借鉴中走过来的。尤其是在学习上,涵盖戏曲(京剧、昆剧、川剧和高甲戏等)、武术(多种流派)、芭蕾舞、体操等,内容十分丰富。这种兼收并蓄的旷达胸怀,对建设古典舞基本功教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科研工作,特别是教研会置后,对教材梳理、取舍工作不到位,使得教材仍然有些多而杂。这里既牵涉到审美和风格,也牵涉到具体教材,两者都值得我们研究。现在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好比一棵树,它已成长粗大,枝叶十分茂盛,必须修剪。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内容丰富与课时少的矛盾、教材多而杂与少而精的矛盾,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通过研究、梳理,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教材,舍去具有训练性但芭蕾风格鲜明的动作,保留那些训练性强而我们又无法替代的教材,让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纯净些。

2.基本功与“身韵”融合,走向合二为一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最初是基训和身段合为一门课。随着基础训练教材不断丰富,身段教材逐渐弱化。20世纪80年代教育系创建了“身韵”课,经过30多年的建设,“身韵”已自成系统,同时也影响着基本功训练,明显地加强了基本功训练的民族特性,使学生在学习基本功的同时,体会“身韵”的民族审美和身体韵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属性。运用“身韵”成果,已是舞院古典舞系教师的共识,而且各位教师在各自教学岗位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在的问题是“身韵”与基本功的融合是分散的。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各自为战,没有传承古典舞传统精神,发挥团队作用。60年来,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每遇到重大问题,都是依靠团队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实践,我感到“身韵”的指导思想和取得的成果还没有真正地全面贯彻到基本功训练中去。“身韵”是从民族审美的角度研究传统戏曲和武术,从舞蹈自身的发展去提取且符合与时俱进要求建立的一门新课程,创建者是李正一。唐满城老师曾经说过,“创建‘身韵’课不是根本目的(大意),我理解是大学办学需要”。也是“36次”会议后,新的认识是从民族审美到继承传统最终要融合在基本功的一切动作之中。因为基本功中绝大多数教材,如舞姿、技术技巧和连接动作等都来源于戏曲和武术。它们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基本功侧重身体的功能性训练,“身韵”是侧重于审美和身法韵律的课程。

3.重视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60年来,我们不断地学习、借鉴,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基本功训练教材。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为了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民族性,这个教训应引以为戒,今天不要因为中国古典舞走向一体多元,以及呈现研究、挖掘古代舞蹈之风,不自觉地以狭隘民族性来对待或否定古典舞基本功在科学性、系统性方面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认为某某训练弄不好就会走回头路。至今还有人提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开和关,直、绷、把杆训练,以及肌肉粗与细和形体等问题,在教材建设中碰到过并展开过研究和讨论,并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60年的光阴在人类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一个新的舞种建设而言,60年不算短,因为它已替代几代人,所以我们对历史过程,对已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要传承、延续。要坚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建立的,任何一种艺术的创建和发展都不能是孤家寡人,而应该善于吸收、善于消化外来舞蹈的精华,使之为我所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在继承传统、立足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基础上创新的一个舞种,一门把民族性与科学性、系统性相结合的有成效的基础课。

4.提高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质量

前面已说过,中国古典舞教材创建的切入点是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它是舞蹈学生的基础课,是演员必须坚持练习的内容。这门课重点培养学生基本能力、舞姿造型和技术技巧,为他们今后迈向高层次、高水平道路打好基础。陈爱莲75岁高龄,仍在舞台上飞舞;刘震40岁,他表演的《轻·青蜓》仍体现“站如松,动如风”,行走在自如飘逸之间;黄豆豆表演的《秦俑魂》刚健雄伟,他舞动时,动作速度快如闪电,力度具有震慑力,充分表现男子的阳刚之气。他们在舞台上的生命力和技艺离不开严格、规范和系统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从目前情况看,基本功训练上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女学生的形体形象和男学生的阳刚形象,在舞姿造型上要准确、要美。跳、转、翻各类动作达到“闪、展、腾、挪”,身法韵律上,体现形、神、劲、律。每一位教授古典舞的基本功老师,心目中都应有一个标准,即培育学生朝着技术与艺术交融、刚健与柔美相济方向发展。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未来,必将是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核心课程。